首頁 > 運動

未有河南,先有瀝滘

由 廣州日報 發表于 運動2023-01-05

簡介池上菱花照古濱 水清鷗鳥日相親翩翩飛去遠來集 只畏機心不畏人萬川俱月月何多 一榻榕陰訊大羅聞道月仙瀟灑劇 水雲清處盡相過萬綠如帷十畝長 卻鄰丹實並頭香乍疑紅錦堆深樹 忽剖朱苞見玉璫雲山拱秀無底廟 黃湧花湧樂民橋螺口入、螺尾出 直入枕樓觀音閣

瀝滘字怎麼讀

未有河南,先有瀝滘

衛氏大宗祠儀門上的“燕子斗拱”據說是皇親國戚才有資格建造的。

未有河南,先有瀝滘

瀝滘牌坊

未有河南,先有瀝滘

舊居精美灰塑

詩意花城 工作室出品 更多生活資訊 請掃二維碼

“未有河南,先有瀝滘。”廣州名村瀝滘有近900年曆史。

外貌平平的瀝滘早在清代就是一個“五百年祖德,十三代書香”的所在,是文人墨客嚮往之地。這裡鍾靈毓秀,詩禮傳家,在廣州乃至全國都是赫赫有名。雖然很多舊址在漫長歲月的遷徙中不復存在,但來到這裡,依舊能從代代相傳的詩詞歌賦中感到瀝滘的詩意。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蘇贊

嶺南水鄉

瀝滘曾是嶺南水鄉,在廣州方言中,瀝指“珠江下游河流汊道”;滘指“分支的河道”。兩字一組合,便有了瀝滘。原來,在過去瀝滘村曾被10餘條細湧形成的枝狀水系縈繞,這裡在漫長的時間裡一直是依水而建的嶺南水鄉。

當時瀝滘村人丁興旺、文人輩出,他們關心家鄉、眷念故土,吟詩作畫蔚然成風。這不僅是當時村內喜聞樂見的事情,也給後人留下了追溯往日美景的唯一渠道。

池上菱花照古濱 水清鷗鳥日相親

翩翩飛去遠來集 只畏機心不畏人

萬川俱月月何多 一榻榕陰訊大羅

聞道月仙瀟灑劇 水雲清處盡相過

萬綠如帷十畝長 卻鄰丹實並頭香

乍疑紅錦堆深樹 忽剖朱苞見玉璫

雲山拱秀無底廟 黃湧花湧樂民橋

螺口入、螺尾出 直入枕樓觀音閣

聚寶盤上出蓮花 村中出了玉波羅

(詩詞摘自《衛氏族譜》)

明朝瀝滘甚至有八景之說,有“宗祠檜古、吟社稈修、南村松鶴、北洛菱鷗、榕陰問月、石海維舟、夏涼荔熟、秋霽農收”。宗祠、碼頭、榕樹、水道、小船、駁岸……描繪了一幅幅美好動人的嶺南水鄉場景。

蕩氣迴腸開村史

如今,瀝滘依舊矗立了12座宗祠古蹟,講述了瀝滘不同凡響的顯赫歷史。實際上,瀝滘歷史上各大小宗祠最多多達30餘座,行走在瀝滘,若細細留意,便能感到歷史厚重感。

位於瀝滘村南部,毗鄰珠江的衛氏大宗祠規模最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衛氏大宗祠建成於1615年(始建於1594年),在當時可謂恢宏大氣。

鴉片戰爭時期,英軍由珠江入城,在江面上誤以為衛氏大宗祠為廣州官府,於是開炮轟擊,至今其正門左側牆面上修補過的痕跡仍能被認出。

而如今宗祠大門兩旁的對聯寫道:“愛江海汪洋,先入番禺開瀝滘;羨峰巒秀麗,再過東莞闢茶山”。一副對聯,寫盡了瀝滘衛氏家族的開村源頭。瀝滘衛氏本姓姬,據《衛氏族譜》記載,南宋建炎年間(12世紀初)衛寧遠率兒子等族人南下,其中一支來到東莞茶山,另一支來到瀝滘成為瀝滘衛氏的開村之祖,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這一來便不得了,瀝滘從此萬頃良田,名門輩出世代流芳。

十三代書香,詩禮傳家

清代,瀝滘便有了“五百年祖德,十三代書香”的美名,當時有民諺稱“九龍出海,六鶴飛歸”,意指九個瀝滘子弟去應試,就會有六個人折桂而返。

人文底蘊深厚的瀝滘在當地人的改造下,不僅極富自然風光,人工景觀亦豐富多彩,極具詩意。該村33代400多年共建宗祠33組,寺前、祠後、打穀場、榕樹下、橋頭埠頭,通常就是民間議事、乘涼做活、教化子弟、娛樂遊憩、吟詩會友的地方。

瀝滘處在河南地帶水口地位。水口處常見橋臺樓閣等物,並輔以樹亭堤塘,意即扼住關口。較有文化象徵的地方則建文昌閣、魁星樓、文峰塔、祠堂等建築。

瀝滘先輩們看好這裡,興建了廣州第一座“天后宮”、大宗祠,並豎立廣州市界碑於此,固一方之元氣,利村民之往來。

去瀝滘,怎麼走:

1。地鐵3號線瀝滘站

2。180、195、35、565、86、34夜6趟公交車可達瀝滘站。

Tags:宗祠衛氏水鄉書香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