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氣功醫療同病異治舉要

由 胡羽泰 發表于 運動2023-01-03

簡介”治療時,除按揉百會、太陽、印堂、大椎、湧泉、神門、失眠、安眠等穴位,向頭部、後背及命門發氣,並沿任督二脈導引氣脈外,重在摸準病根,疏導源頭:心脾虧損者,向心俞、脾俞發氣,順足太陽膀胱經朝下導引,健脾生血,濡養心神

肺氣壅遏是什麼意思

“治病必求於本”,是我國傳統醫學辯證論治的一條基本原則,氣功醫療也不例外。臨床實踐中,根據患者錯綜複雜的病情,醫者運用腦屏顯示、手診或外氣探測,結合現代醫學的化驗和儀器檢查,掌握全部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抓住其中最本質或關鍵因素及其與有關經絡、臟腑的相互聯絡,制訂治療方案,辨證施功,湊神奇之效。

病因不同 治則有異

氣功醫療同病異治舉要

以咳嗽為例。一般致病原因有二,一是外感引起,一是內傷造成。病因不同,病機則異:外感咳嗽 ,系風寒之邪束於肌表,累及肺衛,肺氣壅遏不宣,清肅失職,發為本病。內傷咳嗽,系它髒有病,邊累肺臟,如脾失健運,溼痰內生,壅阻肺氣;或肝鬱化火,傍延於肺,氣逆而嗽。病因病機不一,治療方法亦應有所區別。除統一在肺俞、膻中、中府、雲門、風門等穴按揉和發氣,並沿肺經導引氣脈外,應著重對症治療:對外感咳嗽者,加開天門,推坎宮,運太陽,按揉風池,以驅風散熱或驅風祛寒。內傷咳嗽,其中脾陽不振,溼聚生痰者,著重向中脘、丹田發氣,並順足陽明胃經向下肢導引,理脾健胃,祛溼化痰;肝火犯肺,肺失肅降者,著重向肝俞、章門、期門發氣,並順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向下肢導引,平肝祛火,助肺清肅。

病根不同 治應溯源

氣功醫療同病異治舉要

以失眠為例。本病根源有四:一是思慮過度,一是房事頻繁,一是情志抑鬱,一是飲食不節。病源不同,病理有別:焦慮傷脾,造成生血不足,心神失養,心悸怔忡,難於入眠,睡而易醒;房勞傷腎,造成心腎不交,頭腦昏沉,腰痠背痛,睡不安生;抑鬱傷肝,肝火上逆,神府煩亂,亢奮難睡;食傷脾胃,胸悶脅脹,脘腹不舒,翻覆失眠。正如《內經》所言:“胃不和則臥不安。”治療時,除按揉百會、太陽、印堂、大椎、湧泉、神門、失眠、安眠等穴位,向頭部、後背及命門發氣,並沿任督二脈導引氣脈外,重在摸準病根,疏導源頭:心脾虧損者,向心俞、脾俞發氣,順足太陽膀胱經朝下導引,健脾生血,濡養心神;腎虛者,向腎俞、命門發氣,培補腎元,引腎交心;情志抑鬱者,向期門、章門發氣,順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朝下肢導引,平肝順氣,熄火寧神;脾胃不和者,向中脘、梁門、足三里發氣,和胃健運,順氣調心。同時,應用談話法,針對患者的病源做好疏導工作,令其清心寡慾,淡泊名利,慎思少慮,節制房事,控制飲食,從源頭把好預防關。

病位不同 治有側重

氣功醫療同病異治舉要

以頭痛為例。全頭痛,往往是稟賦虛弱,血氣素虧,髓海經氣不足,體內外環境小有變化,便頻頻發作。這種情況並不多見,比較普遍的現象是區域性頭痛,其總的根源是風寒侵襲頭部經絡,失於疏散,氣血不和,經氣執行受阻,具體由於所受風寒部位不同,病情症狀亦有所區別。少陽經脈,行於頭側,該處受風寒,即以偏頭痛為主症,兼見頭中熾熱,疼痛如劈,或伴有目赤、脅痛、咽乾、舌燥等症。枕後項背為太陽經脈的分野,該處受風寒,則以枕後痛為主症,可伴有發熱、惡寒、項背強痛、舌苔薄白等症。足厥陰經脈會與頭頂,該處受風寒,以頭頂痛為主症,可兼見目眩、心煩、易怒、面赤、口苦、失眠、舌紅苔黃等症。陽明經脈循髮際達額顱,該處受風寒,以前額痛為主症,伴有煩熱口渴、口臭便秘、舌苔黃等症。治療上,對於全頭痛,即氣血不足者,主要是以補法在脾俞、隔俞、百會、命門、膻中、中脘、關元等穴發氣,健脾和中。同時,用旋拉手法在頭部各個部位反覆輸布,瀉實補虛,平衡氣機。至於區域性頭痛者,就要針對疼痛部位,重點進行治療:對偏頭痛者,著重向率谷、頷顏發氣,並順手、足少陽經脈向上、下肢末端導引;枕後痛者,著重向風池、天柱發氣,並順手、足太陽經脈向上、下肢導引;頭頂痛者,著重在百會等處旋轉導氣,並順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向下肢導引;前額痛者,著重向太陽、頭維、印堂發氣,並順手、足陽明經向上、下肢及任脈導引,驅風逐邪,舒經活絡,調和氣血,平秘陰陽。

病程不同 治當審度

氣功醫療同病異治舉要

以洩瀉為例。初病常因內傷於飲食,或外感不正之氣,以致胃腸不和,完谷不化,造成本病。其中,因寒致病,為寒瀉;因熱致病,為熱瀉;洩瀉即久,胃欠受納,脾失健運,機體失其所養,造成腎元虧損。腎陽衰微,不能蒸化水谷,進一步洩瀉,名為腎瀉。因其常在五更天將明時腹瀉,故又叫五更瀉。寒瀉與熱瀉,均系時下遭遇外邪所致,來勢雖猛,因元氣未傷,只要治療及時,痊癒還是比較快的。通常是遵循寒則熱之、熱則寒之的原則,對脾、胃、腸俞穴重點按揉和發放外氣,並順相應經脈導引氣機即可。但對五更瀉,必須謹慎。因其病程較長,素體已虧,治療時要針對患者實際情況,或先治本後治標,或先治標後治本,或標本兼治。治本,主要是用補法重點向百會、命門、丹田、腎俞、中脘等氣穴發氣,以健脾、強腎,培補元陽之氣;治標,主要是順脾、胃、腸經脈導引,驅風逐邪。無論用何種手法,都應審時度勢,根據患者病情和體質,掌握分寸,控制力度。並要適當延長療程和每次治療時間,不可操之過急。(孫建康)

Tags:導引發氣經脈下肢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