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民眾看待興中會起義的態度有什麼變化?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

由 讀史與用史 發表于 運動2021-05-10

簡介孫中山認為機不可失,從檀香山回到香港,組成香港興中會,決定舉行武裝起義,奪取廣州作為革命根據地

民眾看待興中會舉行起義的態度有什麼變化

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孫中山開始革命,又以他創設革命團體興中會為標誌。

孫中山原來的名字叫孫文,字逸仙,一八六六年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縣)的翠享村。後來他從事革命活動,化名中山樵,所以人們都叫他孫中山。

孫中山有個哥哥名叫孫眉,是檀香山(在北太平洋的中心、夏威夷群島的中部)的華僑資本家。孫中山在十三歲時到檀香山,隨他哥哥生活,先後進英、美帝國主義分子開辦的教會學校讀書。一八八三年回到國內,在廣州和香港兩處地方上學,一八九二年畢業於香港的西醫書院。

從一八七八年到一八九二年,孫中山所受教育,全是西方資產階級的教育,而且很長一段時間,又是在教會學校渡過的。這十四年中,他學到了不少自然科學知識,也接觸了一些資本主義的社會政治學說,對於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早在檀香山讀書期間,夏威夷人民反抗美國侵略者的鬥爭,曾經大大地鼓舞了孫中山。一八八四年他再次去檀香山,美國正在採用各種卑鄙手段吞併夏威夷群島。夏威夷人民反抗外來侵略者的英勇鬥爭,再次給他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不久,他回到祖國,正好碰上李鴻章和法國侵略者簽訂賣國和約,受到很深的刺激。中法戰爭,是中、越兩國人民反抗法國侵略者侵略越南和中國進行的正義戰爭。這次戰爭中,各地人民主動參加戰鬥,使法國侵略者處處受到打擊。在民族意識日益高漲、抗法戰爭非常有利的條件下,為什麼會取得喪權辱國的結果呢?經過分析,他認為完全是由於清朝政府腐敗無能和媚外賣國政策造成的。因此,他對清朝政府產生了很大的不滿情緒。

一八九二年孫中山由西醫書院畢業後,在澳門和廣州兩地行醫,日益關心國家民族的安危,在行醫中醞釀反清政治活動。

一六九四年,孫中山回到翠亨村家中,給當時在清朝政府裡當權的大官僚李鴻章,寫了一封表達政見的信——《上李鴻章書》。

在《上李鴻章書》中,孫中山提出了一系列改良主義的政治主張,概括為四句話,叫做“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就是要清朝政府仿效西方資產階級制度,開辦學校,培養人材,設立農官,管理農業,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開礦山、築鐵路、設工廠,採用近代機器生產實行保護商業的政策,使商人有利可圖,努力經營。很明顯,他是站在資產階級的立場上,希望透過李鴻章這樣一類封建大官僚,進行一些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的社會改革。

《上李鴻章書》寫好後,孫中山文風塵僕僕地跑到上海和天津,尋找門路,求見李鴻章。李鴻章是一個買辦化的封建大官僚,曾用高價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購買機器,開辦了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他的目的,在於保護地主階級的統治,而不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因此對孫中山的建議根本不感興趣,拒絕接見他。孫中山碰了個大釘子,那份《上李鴻章書》石沉大海。

上書失敗後,孫中山又跑到北京去探聽清朝政府的虛實。那時,中日甲午戰爭已經爆發,中國軍隊在牙山戰役中遭到慘敗,舉國震動。清朝統治者竟然還在歌舞昇平,大修頤和園,準備慶祝西太后六十“壽辰”。吃一塹、長一智,孫中山經過這番閱歷,認識到自上而下地實行改革是辦不到的,改良主義的道路根本走不通,只能用暴力推翻清朝的統治。至此,他的革命要求大大增長了。他隨著南下武漢,觀察長江流域的形勢,再經過上海去檀香山,籌劃經費,集結革命力量,準備武裝起義。

孫中山到檀香山後,積極向華僑宣傳反清革命的主張,得到一部分進步華僑的贊助。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他在華僑中成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最初參加的只有二十多人,後來陸續增加到一百二十多人。

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李鴻章又代表清朝政府和日本侵略者簽訂喪權割地的《馬關條約》,國內人心激憤。孫中山認為機不可失,從檀香山回到香港,組成香港興中會,決定舉行武裝起義,奪取廣州作為革命根據地。香港興中會和檀香山興中會宣言的宗旨大致相間,即所謂振興中華,挽救危局,鬥爭目標不明確。但香港興中會的會員入會督詞中,已經標出:驅除韃房,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這代表了孫中山的早期革命綱領,也是民族、民權思想的初步表現。

香港興中會的公開機構叫做“乾亨行”,表面上做買賣,實際上是領導廣州起義的總機關。經過幾個月的活動,孫中山又設“農學會”於廣州,借行醫和提倡農業的名義,在政、學各界以及清軍、綠林、會黨中活動。半年以後,他們能夠調動的人員,已經數以萬計了。為了掩蓋清朝官吏的耳目,孫中山利用廣州人民重陽(舊曆九月九日)掃墓的風俗,通令各路起義人員,一律裝扮成掃墓人,於重陽前一天到達指定地點集中。香港方面運送的槍械、彈藥,以及三千多起義人員,也乘前一天夜船於重陽清晨登岸,會齊各路大軍,向省城廣州進攻。但一切就緒之後,卻不見香港來人的影子。等到八點多鐘,才收到負責香港方面的電報,說香港方面的起義人員需推遲兩天才能到達。原來香港方面為了與孫中山爭奪領導權,擅自改動戰鬥部署,起義計劃全被打亂。這樣,孫中山只好命令已經集中的人員馬上解散,併發電制止香港隊伍前來廣州。第二天,兩廣總督得到興中會的叛徒告密,派兵捕去數人。香港方面接到電報時,派來廣州的二百人已經下船,船一靠岸就被捕去四十多人。孫中山領導的廣州起義,沒有正式爆發就被鎮壓了,但它作為辛亥革命的先聲,還是具有一定歷史意義的。

廣州起義失敗後,清朝政府懸賞通緝革命黨人。領導起義的孫中山,被迫逃亡日本,設興中會分會於日本橫濱。後來,孫中山轉赴檀香山、美國、英國等地,向華僑宣傳革命。一八九六年十月,孫中山到了英國,第二年七月又轉回日本,就近策劃中國的革命。孫中山這次在歐洲逗留的時間不算太長,但對他思想的影響卻是很大。他在這期間,研究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革命時期的代表著作,考察它們現實的社會政治狀況。經過研究和考察,他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制度也不完善,它們的政權掌握在少數豪富手中,貧富懸殊的事實,引起長期的社會動盪和不安。為了避免他理想中的資本主義制度在今後會被打倒,他幻想預防這種資本主義的惡性膨脹,在衰朽的資本主義世界裡,保持一塊興盛的資本主義的綠洲。後來他所以提出“平均地權”、再後來又提出“節制資本”等社會改良主義的政治主張,就是企圖為資本主義補漏洞。

一九零零年六月,北方的義和團運動全面展開,帝國主義的八國聯軍武裝干涉也已開始。孫中山認為武裝暴動的機會又來了,就親自率領一批興中會會員到香港部署起義。船到香港,香港殖民政府不許登岸,孫中山就在船上召開會議,決定以廣東省為主力,借用菲律賓獨立軍在日本購置的軍械,在惠州起義。然後沿海東進,直趨廈門。孫中山打算等起義軍打到廈門時,自已就從臺灣內渡,親自到軍中指揮,用日本運來的軍火武裝起義軍,回攻廣州,得手後馬上組織臨時政府。

十月,興中會會員受孫中山委託,率領起義人員六百人在惠州三洲起義,幾次打敗來攻的清軍,十多天時間內,發展到兩萬多人,聲勢浩大,清軍無可奈何。孫中山在臺灣得到起義軍的捷報,就電請日本人,將借自菲律賓獨立軍的軍械運送惠州。不料這批軍械盡是些廢銅爛鐵,全不能用。在這關鍵時刻,日本政府禁止對中國革命黨人供給武器,又不許革命黨人在臺灣活動。孫中山一籌莫展,只得派人將這情況告訴革命人士。起義軍血戰半個多月,雖然士氣旺盛,但彈藥已盡,正在盼望軍火,接到這個通知,非常洩氣,全軍兩萬多人,很快就瓦解了。革命人士逃回香港。

惠州起義前,孫中山曾派革命人士去廣州策劃響應,沒有成功。革命人士決定炸死總督,因炸藥效力不足,沒有成功,自己反被逮捕殺害。至此,第二次起義又告失敗。這幾次失敗,重要因為孫中山引導起義人員把希望寄託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授助上,忽視了其他起義群眾的配合,更不能深入地發動群眾作為自己的後盾,所以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Tags:孫中山興中會香港檀香山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