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叔本華的悲觀哲學都說些什麼?讀懂這6點,遠離生命之表象

由 文眼看世界 發表于 人文2021-06-09

簡介叔本華認為,人生痛苦在於追尋無法滿足的欲求,只有捨棄欲求,否定生命意志,才能脫離人生痛苦

悲觀的觀是什麼

人生的幸福,主要來源於自身,從外部求索,永遠無果。

——叔本華

叔本華(1788-1860),是德國著名的非理性唯意志主義哲學家,也是一位影響深遠的悲觀主義哲學家。他是近代西方人本主義的哲學思潮的重要推動者之一,在西方哲學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哲學理論是一種“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十分關注人類的痛苦。

叔本華富有遠見的意識到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為了追逐個人的利益而不擇手段即是意志世界的顯現,進而推匯出人生痛苦,悲觀的論調。在非理性主義思潮影響下,叔本華唯意志論哲學和悲觀主義人生觀便在其影響和作用下應運而生。

他從人自身出發,創造以意志和表象為基礎的唯意志論哲學體系,認為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得出了人生痛苦由意志得來的悲觀論調。要想從痛苦的人生中解脫出來,就要對意志進行否定。其悲劇主義人生觀,實際蘊含著一定的積極價值,對當今人類解決現代性的困惑仍然具有積極的意蘊。

叔本華的悲觀哲學都說些什麼?讀懂這6點,遠離生命之表象

1,意志的偉大推動。

意志總是孜孜不倦地努力著,這能從最低以至最高等的意志現象所顯現的階段中看出,意志沒有最終目標或目的,努力是意志的惟一本質,無所謂達到目標而告終期。所以,它永無最後的滿足,沿途只有荊棘障礙,就這樣永無盡期的持續下去。

世界的每一角度,形形色色的自然力或有機物的形態,都是根據努力而表現的;相互競爭,各取所需——因為它們所需的物質,只有從另一方奪取而得。就這樣,世界彷彿是一個大戰場,隨處可見拼死拼活的戰爭。且這種戰爭多半會阻遏一切事物最內在的本質——努力,而產生抗拒,奮鬥固然到頭來成空,然又無法捨棄自己的本質。因為這種現象一旦消滅,其他的現象便會立刻取而代之,攫取它的物質,所以只得痛苦的繼續生存下去。

努力要同於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核心和本質,是人類接受最明晰,最完全的意識之光所呈現的東西。我們所稱之苦惱,就是意志和一時性的目標之間有了障礙。使意志無法稱心如意;相反,所謂滿足、健康或幸福,即為意志達到它的目標。世上沒有所謂永恆的滿足,通常,這一次的滿足只是新努力的出發點而已。努力到處碰壁,到處掙扎戰鬥,因而也經常苦惱,正如努力沒有最終目標,苦惱也無休止。

至於有認識力的世界——即為動物的世界,就可以顯現出它們的不斷的苦惱。觀察人類的生命,更是能看得一清二楚。因為意志現象愈臻完全,痛苦也就愈為顯著。對個體而言,倘若一個人的認識愈明晰,智慧愈高,他的痛苦也愈多,天生高智商,他便有更多的苦惱。

叔本華的悲觀哲學都說些什麼?讀懂這6點,遠離生命之表象

素有“哲學畫家”或“畫家的哲學者”之稱譽的狄基班,曾以一幅畫直觀而具體的描寫出意識程度與苦惱程度的密切關係。這幅畫的上半幅描繪有喪子之痛的女人群像,以各種表情和姿勢,表達出母親的深沉、悲傷、痛苦和絕望;下半幅則為描繪失去子羊的一群母羊,各動物的表情、姿勢與上半幅互成對應。從而可以瞭解,並非有明確的認識和明敏的意識才有強烈的苦惱,即使在動物遲鈍的意識中,也有痛苦的可能。

2,何為真正的人生?

所謂人生,就是慾望和它的成就之間的不斷流轉,就願望的性質而言,它是痛苦的;成就則會令人生膩。目標不外是幻影,當你擁有它時,它即失去魅力,願望和需求必須再重新以更新的姿態出現。沒有這些輪替,人便會產生空虛、厭倦、乏味無聊。這種掙扎和跟貧窮搏鬥同樣痛苦。

願望和滿足者能相繼產生,其間的間隔又不長不短的話,這時苦惱最少。倘若我們能完全擺脫它們,而立於漠不關心的旁觀地位,這就是通常所稱“人生最美好的部分”“最純粹的歡悅”,如純粹認識、美的享受、對於藝術真正的喜悅等皆屬之。但這些都須具備著特殊的才能才行,所以只惠予極少數人,且擁有的時刻極其短暫。

只因他們智慧卓越,對於苦惱的感受自然遠較一般人敏銳,個性上也和常人截然相反。因此,他們很難逃離孤獨的命運。因此,身為智者,也是利害參半。普通人則只生存於慾望中,無法享受到純粹智慧的樂趣,無法感受純粹認識中所具有的喜悅。

叔本華的悲觀哲學都說些什麼?讀懂這6點,遠離生命之表象

若要以某種事物喚起他們的同感,或引發他們的興趣,同樣需要刺激他們的意志。因為他們的生存是慾望多於認識,他們惟一的要素便是作用和反作用。此種素質常表現在日常的瑣細事情中,如有人在遊覽名勝古蹟時,總愛刻下自己的名字“以資紀念”,就是為了要把“作用”帶到這個場地來。刺激意志的需求,更表現在賭博遊戲的出奇翻新上,由此可見人類本性的膚淺。

3,認識痛苦。

事實上,要消除一種痛苦十分困難,即使僥倖成功,痛苦也會立刻以千種其他姿態出現,其內容因年齡、事態之不同而不同,比如性慾、愛情、嫉妒、憎恨、抱怨、病痛等皆是。倘若這些痛苦不能轉化成其他姿態而呈現的話,就會穿上厭膩、倦怠的陰鬱灰色外衣,那時再想擺脫它,便要大費周折了,縱使倦怠得以驅除,痛苦恐怕也將回復原來的姿態再開始躍躍欲動。

痛苦原是人生中固有的、不可避免的東西,而其表現的姿態和形式,皆被偶然所左右,所以,痛苦總在現實中佔據一個位置,若除去現在的痛苦,從前被拒在外的其他痛苦必定立刻乘虛而入,佔據原來的位置。因而就本質而言,命運對我們並不發生任何影響。——一個人若能有這樣的省悟、認識上述道理,他就能獲得心靈的恬淡平靜,不再因為本身的幸福惦念了。然而,事實上有幾個人能做到如此呢?也許完全沒有。

4,意志的否定。

叔本華認為,人生痛苦在於追尋無法滿足的欲求,只有捨棄欲求,否定生命意志,才能脫離人生痛苦。他提供的解決途徑主要為在哲學沉思中沉澱、沉浸於藝術和禁慾這三個方面。在這點上,很多學者認為叔本華是從印度的哲學經典《奧義書》中借鑑而來,要求透過運用“調息,制感,沉思,專注,思辨和入定”這些手段使人達到解脫。而哲學沉思,要求人們節制自己的慾望,保持平和的心態,在社會社會關係中保持距離,進而保持平和滿足的心態。

在對生命意志的否定,以及藝術的沉浸中,人們可以從美學直觀認識中擺脫意志束縛,使我們的內心在精神上得到暫時的解脫。作為主體的人與理念融為一體,脫離了意志的服務,使其從生命中得到瞬間的解脫。在叔本華看來,藝術的最高形式即是悲劇,悲劇在形式上為我們展現人性的醜惡和人類難以形容的痛苦,人在觀賞悲劇時,使自己和悲劇的主人公感同身受,忘卻自我,這樣主體成為了無意志的純粹主體,不受意志的奴役,從而獲得了暫時的安慰。

但沉浸藝術之中只是暫時的將人從意志的控制中擺脫出來,若想從根本上消除人生的痛苦,只有對生命意志進行徹底的否定,即走向禁慾之路。總之,透過對意志的否定,人類才能實現對痛苦人生的救贖,只有否定意志,才能擺脫意志的束縛,超越痛苦。

5,世界是一種表象。

“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是叔本華唯意志論哲學的兩個基本命題。叔本華將現實世界歸結為意志的表象,認為世界萬物的存在完全基於它與人的關係之中,人所認識的一切事物受著主體人的制約,你這個人是什麼樣,世界就為之呈現出什麼樣。世界永遠只是主體表象的客體,沒有主體就沒有客體,人所生活的世界只是人的表象世界。

在叔本華看來,人既是具有知性和理性這兩者思維,知性透過直觀和感知從而產生物件和客體,即為直觀的表象。理性是以知性為根源,對錶象形成概念,是抽象的表象,但只是一種表象的表象。一切客體的存在都是建立在主體之上的,只用透過主體才能認識客體,同時叔本華認為理性只拘泥中表象的範圍之內,透過理性來探尋世界的本質是不能的。

叔本華的悲觀哲學都說些什麼?讀懂這6點,遠離生命之表象

6,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華認為,意志具有同一性的特點,世間萬物的同一本質就是意志。意志本身是為一種盲目的、非理性、不可竭止的欲求,是生命不竭動力的體現。生命是人的內在屬性,是一面鏡子顯現的意志世界,由此意志和生命之間必是密不可分的。他將以求生存為基本特點的欲求被稱為生存意志和伴隨著生存意志而生的生殖意志合起來稱為生命意志,他認為無論是生存意志還是生殖意志,本質都是被慾望所驅使,伴隨著痛苦。痛苦來源於對生命意志的肯定,生命意志是指以求生存為根本目的一種盲目的,無法遏制的欲求,慾求不滿和欲求滿足的相互過程之中,進行痛苦和空虛的轉換,同時自然界不同個體之間為了使自己的意志能夠得以顯現,必然經歷著不斷的阻礙,這種阻礙也是痛苦的,所以人是痛苦的。

人在欲求與欲求滿足之間不斷徘徊,即使欲求的暫時的滿足,也並不能使人獲得真正的安全感,慾望沒有止境,如果沒有欲求,人就會處於焦慮,無聊的精神狀態。另一方面,人對慾望的徹底取消則使人進入虛無的境地。意志如果取消,以其為依託的表象世界也不復存在,而作為主體的人類也從而只是空洞的“無”了。這種虛無主義成為生存無意義的佐證,但想要得到真正解脫,是困難的。因為一般人都毫無智慧,都沉醉於眼前的表象世界之中。

叔本華的悲觀哲學都說些什麼?讀懂這6點,遠離生命之表象

結語: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人生觀並非徹底純粹悲觀主義,而是一種蘊含著生命智慧的悲觀主義。他殘酷的揭露人生的本質是痛苦,讓人類反省自身,發現自身的內在價值,平衡幸福和痛苦之間的關係。直面自己的慾望,正視自身的侷限性,在受痛苦人生的捶打中,勇敢的直面痛苦以達到對人生的頓悟,進而選擇適度的生活方式。

叔本華哲學告訴我們,人本身具備將痛苦轉化為幸福的能力,在悲觀世界中生長出積極的萌芽,放下不切實際的欲求,平衡自身需求與慾望之間的關係,從而將自己從悲劇人生中自我拯救出來。

叔本華的哲學,看似悲觀,其實是一種積極的樂觀,是一種讓我們超越自身侷限的智慧。

Tags:意志痛苦叔本華表象欲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