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是什麼寫法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詩人| 豫風

由 鍾百超 發表于 人文2021-06-06

簡介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唐高宗崩於洛陽,當時已實際掌權的武則天打算將高宗遺體西葬長安,引起朝臣的一片議論,進士高第的陳子昂激情澎湃,寫了《諫靈駕入京書》,終成為千古名篇

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是什麼寫法

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詩人

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詩人

文/鍾百超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人們對陳子昂的瞭解,該是從這首詩歌開始的。然而,誰曾料想,如此慷慨激昂,大氣磅礴的詩人,竟然有著不幸的人生遭遇,而後死於非命。

一個讀書人,有誰不渴望得到賞識和重用,施展才華,從而實現建功立業的抱負?然而,生不逢時,只好對著悠悠蒼天,愴然而流涕。這種境況是讀書人的共同宿命,千百年來,似乎誰也無法真正得到擺脫。

那些仕途亨通的讀書人,即使受到重用,最終也無法達至修齊治平的理想,甚至逃不出命運的窠臼,鬱鬱寡歡而遺恨終生。

其實,成也罷,敗也罷,得也罷,失也罷,唯一可以把握的就是心態。抱定“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理念,或許一切得失成敗皆不成精神之負累。孟子如是,眾人皆如是。

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詩人

陳子昂,唐梓州射洪(今四川)人,生於高宗龍朔元年(661)。其家族源遠流長,聲名顯赫。二十八世祖陳平,官拜右丞相,封曲逆侯。其十世祖陳祗曾“以侍中守尚書令,加鎮軍將軍。景耀元年卒,……諡曰忠侯,賜子粲爵關內侯,拔次子裕黃門侍郎”。六世祖太平、太蒙、太樂三人,先後獲得朝廷重用,其中,太平被朝廷任命為新城郡太守,尋加本州別駕,太蒙為黎州長史都督,護南、梁二郡太守,太樂為本郡司馬。

但是,從第四世祖陳湯於蕭梁末年辭去新城郡(既射洪縣)主簿,歸隱故居武東山開始,陳家幾乎遠離政治。歷陳、隋兩朝,直到唐高宗弘道元年(684年),近130年間,陳家四代無一人從政仕宦。其祖父陳辯,“少習儒學,然以豪英剛烈著聞”,未曾仕宦。父親陳元敬,於太宗貞觀二十年(646)“鄉貢明經摺第,拜文林郎”,但“屬憂艱不仕”。

雖然出生在“雖儒術傳嗣,然豪英雄秀,泯泯不滅,常懼後來光烈,不象先風”的家庭,早年的陳子昂卻不甚好學,“年十八未知書”。加之又喜好遊獵,慷慨任俠,以至於擊劍傷人。後來終於悔過自新,發奮讀書,高宗調露元年(679年),入太學讀書,次年參加科舉,但不幸落第。回鄉後,繼續攻讀。永淳元年(682年),再次應試,結果二度落第。

據說,就在此時,陳子昂某日在街上閒逛,看到有人賣胡琴,索價百萬,許多豪門貴族圍觀,但莫敢問津。陳子昂擠進人群,拿出一千緡,購買了胡琴,揚長而去,並於次日在長安宣陽裡宴會豪貴,並當眾捧琴。原以為會撫琴一曲,增加情趣,誰知他感嘆地說:“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不為人知,此樂賤工之樂,豈宜留心。”話音剛落,把琴砸碎。眾人愕然,莫解其意,只見他不慌不忙地把準備好的詩文遍發諸人。在場的京兆司功王適讀後,驚歎說:“此人必為海內文宗矣!”此舉果然湊效,一時成為萬眾矚目的人物。這個故事是否真實,且不去論證,但能為人們津津樂道,必有可愛之處。

文明元年(684)第三次參加考試,這次對策高第,如願以償,時年24歲,釋褐將仕郎,為文官第二十九階。儘管是最低一階,從九品下,但畢竟了卻一樁心願。

文明二年(685),因《諫靈駕入京書》受到武則天的賞識,授官麟臺正字,負責典司圖籍。任麟臺正字以來,又得到武則天的賞識,時而召見,時而賜予筆札,以至於讓陳子昂“言天下利害”,這對於剛進入仕途的陳子昂,無疑是利好的機會。

一個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詩人,陳子昂有著怎樣的人生理想和抱負?在《諫政理書》中,陳子昂提到:“以事親餘暇得讀書,竊少好三皇五帝霸王之經,歷觀《丘》《墳》,旁覽代史,原其政理,察其興亡。”一個人,能夠自覺涉獵經史百家,研習經國治邦之術,考察歷代興衰之道,絕非僅僅是為了日後出仕,求個人一個出路,而必定有治國安邦之志。

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西馳丁零塞,北上單于臺。登山見千里,懷古心悠哉!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

這首詩作於垂拱二年(686),是第一次出征邊塞所寫,“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反映出來的正是陳子昂的政治理想。

春木有榮歇,此節無凋零。始願與金石,終古保堅貞。(《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

這幾句詩同樣表達了陳子昂的人格理想,無論任何環境都不改變自己的氣節,永遠保持本性的堅貞。一個讀書人,有了這樣的理想,具備了這樣的品格,任何時候都不會迷失前進的方向。

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詩人

抗顏進諫是中國古代士人的一個優秀傳統,正是“諫諍意識”,造就了許多鐵骨錚錚計程車人,為中國歷史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有諍言而無媚骨,是一個朝代繁盛的標誌。而今,這種傳統早已蕩然無存,唯有在歷史的陳跡中一睹其風采。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唐高宗崩於洛陽,當時已實際掌權的武則天打算將高宗遺體西葬長安,引起朝臣的一片議論,進士高第的陳子昂激情澎湃,寫了《諫靈駕入京書》,終成為千古名篇。該諫書情真意切,忠心可鑑,文采飛揚,妙語連珠,旁徵博引,既有歷史對比,又有形勝分析,更有政治高度,利害得失,分析透徹,體現了一個讀書人的家國情懷。上書送到朝廷後,大受武則天和睿宗的欣賞,令武則天折服而改變初衷,陳子昂也被授官麟臺正字。此後,更受到武則天的關注,時而召見,時而賜予筆札,甚至令其“言天下利害”。

陳子昂因一書而名揚帝京,“時洛中傳寫其書,市肆閭巷,吟諷相屬,乃至轉相貨鬻,飛馳遠邇。”可以想象,當時的陳子昂是何等意氣風發,躊躇滿志。或許是受到上書成功的鼓舞,陳子昂從此樂此不疲,一發不可收拾,並視諫議為己任。長壽二年(693),時年32歲的陳子昂終於升遷為右拾遺,愈加熱衷進諫,筆耕不輟,斗膽直言。

一個士人,能夠不畏強權,無懼生死,為天下黎民百姓鼓與呼,其精神是難能可貴的。不能說這是民族精神,但可以說是士人之風骨。

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詩人

陳子昂有過兩次從軍經歷,雖然沒能立下戰功,也沒有得到升遷,但正是有了從軍經歷,造就了一首首千古詩篇。

垂拱元年(686)六月,北方九姓部族同羅、僕固叛亂,唐廷派左豹韜衛將軍劉敬同發河西騎士征討,左補閥喬知之隨行護軍,時年二十六歲的陳子昂參加了北征軍。首次從軍,陳子昂留下了《觀荊玉篇》《題居延古城贈喬十二知之》《題祀山烽樹贈喬十二侍御》,以及《感遇》其三、其三十五、其三十七等邊塞詩篇。

萬歲通天元年(696)五月,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反唐,攻陷營州,圖謀分裂。同年九月,朝廷派同州刺史、建安郡王武攸宜為右武威大將軍、充清邊道行軍大總管,出討契丹叛軍,已經是三十六歲的陳子昂以幕府參謀的身份,隨軍出征,開始第二次邊塞之行。

這次出征,前軍王孝傑兵敗陣亡,舉軍震恐,不敢向前。陳子昂一方面向武攸宜提出嚴立法制、以長攻短的策略,一方面請纓殺敵,請求武攸宜調撥萬人為前驅,並自願奮身效命。武攸宜不僅不懂統兵作戰,也對陳子昂的建議嗤之以鼻。陳子昂“居數日,復進計”(《新唐書·陳子昂傳》),結果惹惱了武攸宜,將陳子昂降職為軍曹。

正是這次出征的失敗,陳子昂產生了報國無門的感受,於是登上了薊北樓,仰天長嘆,揮筆寫下了《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以及那首千古絕唱《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短短的一首詩,共二十二個字,可謂一字千鈞。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一個滿懷壯志的讀書人,面對天地悠悠,感懷身世,怎能不愴然而涕下。

一個詩人,唯有投身社會,深入生活,才能激發自己的才華,使之化為動人的詩歌作品。任何事情,如果能夠從兩個方面去看待,必定會欣賞到不同的風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個局內人和局外人,畢竟是有區別的。能夠從局內走出,做一個看風景的人,又是何等瀟灑與豪邁。可惜,這類人如鳳毛麟角。

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詩人

陳子昂是初唐四傑之後的一位傑出詩人,他的詩歌,格調高雅,思理深邃,質樸勁健,雖略帶悲涼,但立意高遠,讀來依然韻味無窮,讚不絕口。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夜別友人二首·其一》)

首聯交代了餞別筵席的時間及盛況,此時夜色降臨,銀燭高照,輕煙嫋嫋,高朋滿座,舉杯暢飲,話別祝願。頷聯採用虛筆,將思緒帶到別後的思念和崎嶇的旅途,大有“人未走,心已傷”的況味。頸聯把思緒又帶回到現實,一個“隱”字,一個“沒”字,傳神地傳遞了時光的流逝,離別時刻即將來臨。尾聯以洛陽道的悠悠無盡,襯托空間和時間的曠遠,從而引出何年再相會的感嘆和期待,流露出遊子隱隱哀愁和依依不捨之情。

故鄉杳無際,日暮且孤征。川原迷舊國,道路入邊城。野戍荒煙斷,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時恨,噭噭夜猿鳴。《晚次樂鄉縣》

首聯寫離開故鄉一個人獨自前行,“杳”字說明離故鄉漸行漸遠,“孤”字道出的不僅是旅途的孤單,更是內心的寂寞,以及思鄉的情愁。次聯進一步強化這種感覺,一個“迷”字彷彿使人找不到故鄉的路,何其失落。第三聯寫沿途所見,繼續深化主題,“荒煙斷”,襯托荒涼之感,“古木平”,渲染夜色之濃,更顯前路之迷茫。因此,便有了尾聯,此時恨意綿綿,不絕於耳,如噭噭而鳴的猿猴。這首詩情景交融,韻味悠長,遊子思鄉的情懷溢於言表,真切而感人。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霸圖今已矣,驅馬復歸來。(《燕昭王》)

這首詩六句話,三十個字,以淡淡的筆墨寫出濃濃的情懷。登臨碣石,極目遠眺,目睹昔日黃金臺荒涼的景象,難免觸景生情。如同《登幽州臺》,這首詩同樣表達了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苦悶心情。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橫代北,狐塞接雲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送魏大從軍》)

首二句借用漢代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典故激勵國人,大敵當前,須挺身而出,並採用借代手法,把魏大比作春秋時期以和戎政策消除晉國邊患的魏絳,勸勉將士英勇殺敵,保衛邊疆。三四句既點出了送別的地點,又以漢代名將、號稱六郡雄傑的趙充國做例子,勉勵魏大馳騁沙場,殺敵立功,頗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和氣概。五六句採用虛筆,將畫面切換到千里之外的邊關,一個“橫”字,突顯了雁山的險峻,一個“接”字,點明瞭飛狐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更表明了將士們責任的重大。這兩句最能彰顯陳子昂詩歌的風骨,堪比杜審言的“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二句,筆力雄健,氣魄雄渾。末二句又以東漢車騎將軍竇憲,登上匈奴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的典故,激勵友人揚名塞外,凱旋而歸,與開頭二句遙相呼應,渾然一體。

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城分蒼野外,樹斷白雲隈。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度荊門望楚》)

首聯兩句採用對比手法,一“去”一“下”,既有離別故鄉之愁苦,更有期盼飽覽楚國風光的急切之心。頷聯也同樣用對比手法,描繪眼前之景,這一“盡”一“開”,別有深意。“盡”表明走出了故鄉,“開”意味著進入新的境界。“開”可以理解為荊門的寬度,也指走出荊門,視野開闊,走到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大有“不畏浮雲遮望眼”的慨嘆。頸聯對“煙霧開”三字作具體形象的描繪,這裡同樣用對比手法,“城”與“野”,“樹”與“雲”的對比,透過“分”和“斷”二字,突顯楚國地域的遼闊,風光的秀麗。末兩句借用春秋人陸通的典故,以狂人自比,表達傲世的激越之氣。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這是一首感懷身世的詩,借楚辭草木零落、美人遲暮的意境,宛轉蘊藉地表現美好理想無法實現的深沉苦悶,傷感而動人。

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詩人

陳子昂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在著名的《修竹篇序》裡,提出了詩歌革新的主張。

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徵者。僕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於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洗心飾視,發揮幽鬱。不圖正始之音復睹於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解君雲:“張茂先、何敬祖,東方生與其比肩。”僕亦以為知言也。故感嘆雅制,作《修竹詩》一首,當有知音以傳示之。

劉勰和鍾嶸曾極力反對南朝詩風,高舉“比興”、“風骨”旗幟,王勃對龍朔前後“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的宮廷詩風更深惡痛絕。陳子昂對初唐“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的詩風也提出了批評,旗幟鮮明地提倡“風雅興寄”和“漢魏風骨”,實現詩歌的革新。《修竹篇序》像一篇宣言書,吹響了唐代詩風改革的號角。

杜甫給予陳子昂極高評價:“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韓愈也盛讚不已:“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陳子昂的詩歌,力排六朝以降綺靡纖弱的餘習,以其健康、積極、充實的思想內容,質樸、剛健、雄渾的語言風格,扭轉了這種傾向,對整個唐代詩歌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詩人

一位優秀的詩人,傑出的文學家,進士高第,才華卓爾,而在仕途上卻一直位居下僚,最後遭奸人陷害,慘死獄中,終年42歲。一個讀書人,前行的道路為何總是跌宕起伏,命運多舛?

學者張學嵐的反思,或者給出了部分的答案。她認為,儒家政治理想與封建專制之間的矛盾是封建時代知識分子始終難以擺脫的精神苦旅。知識分子既具有兼善天下的使命感,又常常在封建專制的現實面前遭受幻滅。專制統治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這就自然在用人政策同樣帶有極端的自私性和狹隘性。即使某人能符合君主的統治需要,也不見得就能得到君主的賞識和重用。因此,一般知識分子得到君主垂青的機會仍然很少,得到君主的賞識並實現自己的雄偉抱負的機會就更少得可憐。

但是,在那個年代,有誰能夠識破封建制度的真面目呢?一方面假惺惺地實行科舉制度,一方面又要浪費人才,甚至無情地迫害扼殺。而可悲的是,無數天下學子,為了博取功名,實現所謂的理想,不惜任何代價,進入仕途。

因而,陳子昂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乃是讀書人的集體悲劇。只要認定走這條路的人,誰也無法逃脫悲慘的命運。

然而,天下人都不做書生,都不讀書,都不參加科舉,那麼,這個民族又將會何去何從?

2018。9。18

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詩人

Tags:陳子昂讀書人武攸宜一個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