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國學經典】《宋史·知者過之愚者不及意思說誰中庸》該如何理解?

由 滄海一粟古代志怪故事 發表于 人文2021-06-02

簡介我們只有學習,理解、掌握了這種自然發展的邏輯,即事物本身的性質、道理,才能繼承往昔,開闢未來

知者過之愚者不及意思說誰

中庸第一章原文及譯文(與生俱有的,稱為性,遵從天性,就叫道)

中庸原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

知味

也。

重點解釋:

天命之謂性:天命,就是上天賦予的,所謂上天賦予,其實就是與生俱有的。性就是性質,事物本身的性質,也就是事物本來的道理。

率性之謂道:率,就是遵循,遵循事物的性質、道理。

修道之謂教:修,即習,學習。學習瞭解事物就稱之為教。人在最初的時候,是矇昧無知的,他只有透過讀書學習,向老師請教,才能獲得對各種事物的認識,瞭解,掌握。

概括來講,這幾句話就是說: 事物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事物之所以存在,必定是它遵循了本身自然發展的邏輯。我們只有學習,理解、掌握了這種自然發展的邏輯,即事物本身的性質、道理,才能繼承往昔,開闢未來。

譯文

與生俱有的,稱之為性,遵從這種天性,就叫道,學習道的方法稱之為教。

道的這種事物是不可片刻離開的,可離的就不是道了。因此,學問和道德高的人警惕謹慎於自己不能看見的,恐懼於自己不能聽見的。沒有比隱蔽的更能表明真相,沒有比細小的更能說明真情,因此君子謹慎於自己的無知。

喜怒哀樂還沒表現出來叫著中,表現出來又都適度符合禮教叫著和。中的這種事物是天下一切的根本;和的這種事物是天下一切通行的原理。達到中和,天地就會各順其位,萬物就會發育。

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時刻都顯得適中。小人反中庸,則因為小人愚昧低下無所顧慮、畏懼。

孔子說:“中庸的這個原理能夠理解達到的人很少,已很久了。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通行,我知道其中原因了,學問高的人有餘,愚昧的人不足。中庸之道不能認識清楚,我知道其中原因了,道德高的人有餘,道德差的人達不到,人沒有不飲食的,卻很少能夠知道滋味。

Tags:中庸事物君子之謂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