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少傅少師是什麼官?少保是什麼官?

由 指點江山 發表于 人文2021-05-25

簡介但若在“三公三孤”之前若加上“太子”二字,既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這“太子六師”,那麼這些官職無疑都是太子的老師

少傅少師少保是什麼官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教育理念的國家,從古三公的地位中,我們就能看出古人有多重視教育。

少傅少師是什麼官?少保是什麼官?

商朝時期,首見“太師”一職;

到了西周,又誕生了“太傅”。

加上後來出現的太保,三者並稱為“三師”,亦作“三公”。

雖然,三者名稱不同,但三者的職責是一樣的,就是:教導天子。太傅、太師、太保都可以被稱作“帝師”。

尊師重道,是中國古代禮法中的一部分。普通的學子尚尊師,更何況是以禮法治天下的帝王呢?

所以,自古以來“三公”的地位便比一般朝臣更加崇高。即便在後來的歷史發展裡,“三公”逐漸失去了職權,成為一種虛銜,但名列三公的長者仍會受滿朝君臣敬仰。自魏晉誕生了九品官制以來,後世的“三公”便多為正一品的高官,即便有些朝代地位有所降低,亦不會低於從一品。可以說,每一名帝師都是位極人臣的,至少從官銜上是這樣的。

少傅少師是什麼官?少保是什麼官?

那麼,既然三者都是帝王之師,又為何被分為太師、太傅、太保呢?一樣是朝堂上官居一品的大員,他們之間有高低之分嗎?

在剖析之前,筆者先為大家揭曉答案。

若以官職和俸祿來看,三者幾乎沒有任何差別,但在榮譽的層面來看,太師比太傅更尊貴,太傅比太保更尊貴。

為什麼筆者會給出這樣的答案呢?

且看我的剖析過程。

先來看看現代漢語對甲骨文中“師”的釋義,“師”本來指代的是軍隊。在甲骨文中,“師”的寫法有點像一座倒扣在地上的山丘,這是因為古代的軍隊大多會選擇駐紮在制高點上。

那些能夠為指揮官提供戰術教育的名士,被尊稱為“師官”。後來人們將“老”這一尊稱放在“師”之前,於是,便有了“老師”的叫法。

學之道,一貴勤,二貴謙遜。古人是相當謙虛的,即便是坐擁江山的天子,也得學習知識。而且,天子的求知慾比普通人更加強烈,其他人只需拜一個老師進行學習,天子則需要三個老師,也就是:太師、太傅、太保。

少傅少師是什麼官?少保是什麼官?

先從字面意義上來分析這三個稱謂。

首先,是“太師”,正所謂師者,導之教順,天子所師法。顯然師的地位相當高,連天子都要以其為學習物件,效仿老師的言行舉止。從史料中的記載來看,太師往往會得到天子最高程度的尊敬。如果說,封建年代誰有資格打皇帝老子的板子,多半除了先皇便是太師了。

其次,是“太傅”,正所謂傅者,傅其德義,傅相天子。相比於太師,太傅教育的範圍比較窄,僅是道德操守方面的教導。顯然,太傅不像太師,天子也不會事無鉅細地模仿太傅的言行,只會在德行操守方面接受太傅的指導。

除此之外,太傅還兼具輔助天子的職能,頗有顧命大臣的意味。

最後,是“太保”,正所謂保者,保器身體,保安天子。太保的意義比較寬泛,有時在稱綠林好漢時人們也會用到這個詞。就“三公”而言,太保類似於天子的“軍事教師”,他平日裡的工作就是保護天子的周全,傳授他行軍打仗或強身健體的本事。

雖說,“三公”在很多朝代都只是名義上的稱謂,但其背後的榮耀也是有高下之分的。任何時代的禮法、理學、經學,都普遍認為德行操守比武功更加重要。所以,太傅的地位顯然要高於太保。而太師是天子或先皇眼中的“完人”,既然,太師是天子效仿的物件,所以他的地位又超過太傅了。

少傅少師是什麼官?少保是什麼官?

如果,筆者這樣剖析仍不足為信,我們不妨再舉個例子。

以管制制度最考究的北宋王朝為例,從班序上我們就能看到,三公地位之高下。

“班序”是什麼?

就是文武百官參加朝會、宴席時的站位、座次。

以今天的情況進行類比,就是公司召開會議,領導和員工按照職務高低排序,依次入場就坐。可以說,這是衡量“三公”地位最準確的標準。

今時今日,在會場坐在正位的,往往是“一把手”。剩下的領導、員工,按照職務的不同,按左高右低的順序依次落座。古代和今天的情況稍有不同,“主席臺”最高點上只有皇帝一人落座,其下是內侍和引贊官,大臣們分別站在朝堂的左右兩側。

以古代的班序來看,皇帝是全場唯一一個全程面朝南方的人,九五之尊的地位自然是不容取代的。中間的那條鋪著毯子的通道,被稱作“御道”。文官站在御道的東邊,武官則站在西邊。雖說,站在御道左右並不能代表官職高低,但以傳統眼光來看宋代的文武班序十分符合“重文輕武”的政治主張。東左西右,文東武西,仍是左高右低那一套。

在這種排列下,那些距離皇帝越近的前排大臣,地位越高。同列的大臣,則以靠近御道的官職越大。那些既靠邊站又靠近殿門的官員,多半是些芝麻綠豆大小的京官,皇帝站在龍椅上都未必能瞧見他。對於不同品級的官員來說,根本無需參考班序,官職低的靠後站即可,膽敢站在前面便是僭越之舉,必然要挨收拾。

但對於同級別的高官來說,班序的重要性就顯而易見了。他們往往站在同一列,誰站在裡面誰站在外面,這將是衡量他們地位最直接的參考標準。品級相同的,看爵位;爵位相同的,看薪俸;薪俸相同的,看有無特權。都是伴君如伴虎的朝臣,每個人獲得的待遇總有些許不同,所以極少會出現兩人品級、爵位、薪俸、資格、特權都相同的情況。

雖說,太師、太傅、太保未必有實權,他們的官職還有編外加官的嫌疑,但每次上朝時他們都會站在最顯眼的位置,也就是文官的班首。而且,太師就在皇帝左手邊最近的位置,太傅、太保稍有次之,站在太師的左側。

且來看建隆三年的《合班儀》:

“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少傅、少保、三京牧、大都督大都護、御史大夫、六尚書、常侍、門下中書侍郎、太子賓客、太常宗正卿御史中丞、左右諫議大夫。”

即便是皇帝的親兄弟或叔伯,那些有爵號的親王,在朝堂上看到“三公”也要“靠邊站”。至於御史大夫、六部尚書,見了“三公”更是要點頭哈腰,畢恭畢敬。

連朝堂上都是這樣,文武百官的私人集會更是如此。完全可以說在外面除非天子親臨,否則,“三公”最大,請他們吃飯必須留好主位,不得造次。

少傅少師是什麼官?少保是什麼官?

說句題外話,除了“三公”之外,我們還常聽到少師、少傅、少保的官職,他們的名頭前為何會有“少”字呢?難道他們是太子的老師嗎?

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

“三少”又稱“三孤”,在有些朝代“三孤”作為太子的老師,有些朝代則仍屬天子之師或起到輔佐天子的職責。但若在“三公三孤”之前若加上“太子”二字,既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這“太子六師”,那麼這些官職無疑都是太子的老師。

在網路上關於官職的爭論中,經常會看到有朋友將太師與太子太師混淆,或將太子太師簡稱為太師,其實這都是有失嚴謹的。畢竟,太子未必能成為天子,太子太師能否榮升太師仍是未知數。從等級上來看,“太子六師”(通常為正二品或從二品)的地位稍遜於“天子六師”。

“三公三孤”的官職直到清朝仍得到保留,但他們的職能卻發生了變化。有些人雖然掛著太保的名銜,但他並沒有當過天子的老師,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這位高官或為皇帝的親信,為了嘉獎他的功績所以要為其加官進爵,可一旦有些高官的地位到了小說裡韋小寶那種程度,升無可升,又該如何是好?那便給他加一些無實權的虛銜,進一步提高他的地位。加封少保、加封少傅、加封少師、加封太保的情況在歷史上比比皆是,這些被加封的官員雖有天子之師的名銜,但卻未必教授過皇帝什麼知識。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皇帝會利用這些官職調整官場的平衡。以明清時期為例,當時的六部尚書為正二品高官,但兩朝的政治核心是內閣(或軍機處),只有軍機大臣或內閣大臣才能參與到核心領導層,但他們的品級未必比尚書更高。

打個比方來說,皇帝打算啟用一個正三品侍郎為內閣大臣,讓他來辦某項公務,領導某部門的正二品尚書。兩人的官職不同,讓三品官來管理二品官於禮法不和,所以,只需給三品官加封個太子太保或少保,就能讓他成為正二品或正一品官,名正言順地領導其他官員。

這樣一說,大家應該都懂了吧。

參考資料:

【《周禮》、《禮記》、《漢書·百官公卿表》、《合班儀》】

Tags:太師太傅天子三公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