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南懷瑾老師】何以言佛:汝此行為何意題記:學《壇經·懺悔品第六

由 文化人生譚 發表于 人文2021-05-18

簡介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汝此行為何意

題記:

學《壇經》,長智慧,去煩惱,求幸福。

【南懷瑾老師】何以言佛:汝此行為何意題記:學《壇經·懺悔品第六

一、《壇經

·

懺悔品第六》經文(系列之二)

……

師曰:“今與汝等

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

“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復發。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驕誑染。從前所有惡業驕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復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復起。善知識!以上是為無相懺悔。

“善知識!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

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識!

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

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痴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

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眾生,各各自度

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南懷瑾老師】何以言佛:汝此行為何意題記:學《壇經·懺悔品第六

二、經義“人生君”試解

六祖說:“現在給大家教授‘無相懺悔’(不拘形式的懺悔),以消滅三世(前世、今生、來世)罪過,得三業(心、口、意)清淨。

“各位請跟我念:以前念、當下念、以後念,檢視每一念,從今往後力爭不讓愚迷的念頭再出現,從前所有的惡與愚迷的念頭都懺悔,願從此都銷燬滅斷,永不復發。

“弟子們,從前念、當下念及以後念,檢視每一念,從今往後力爭不讓驕傲誑妄的念頭再出現,以前所有的驕誑惡業都懺悔,願從此都銷燬滅斷,永不復發。

“弟子們,從前念、當下念、今後念,檢視每一念,從今往後力爭不讓嫉妒念頭再出現,從前所有的嫉妒惡業都懺悔,願從此都銷燬滅斷,永不復發。

“愛學習的你們啊!以上就是‘無相懺悔’。

“什麼叫’懺悔‘呢?

“從佛理上來說,‘

懺’是靜下心來,仔細反省檢討自己以前的罪業與過錯,直面它們,向自己坦承錯誤,不逃避、不自我開託,立志永不再犯。

“‘悔’

是面向未來,警戒自己:愚迷、驕誑、嫉妒是心靈毒瘤,今已覺悟,理當永斷,再不許復發。

“有的人只知反省以前的罪業,不知警戒以後不再重犯,因此以前的罪業還沒有斷滅乾淨,又創下了新的罪業,這叫什麼懺悔?,這就是愚迷不覺之人啊!

【南懷瑾老師】何以言佛:汝此行為何意題記:學《壇經·懺悔品第六

“愛學習的你們!懺悔之後,我們再來發‘四弘誓願’,大家聽好了。

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這就是我此法門的‘四弘誓願’。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在‘誓願’前要加‘自心’‘自性’呢?

“愛學習的你們啊!加了這兩個詞一來是有特別的含義,二來是提醒大家,

解脫煩惱、成就佛道靠得是你們的自心、自性,不是靠我惠能啊

!我惠能是度不了大家的。

“何為‘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

“‘自心眾生’指的是大家自心中的邪迷心、誑妄心、嫉妒心、惡毒心……諸如此類的不善心。

“人的這類不善心非常多,要修成佛道,就得淨化這些不善心,

而這些不善心的淨化只能依靠各自的自性自心,不能依靠別人,在這個問題上,自己不努力

,連佛祖也無能為力。

這也就是佛學中常說的‘自性自度’。這才是真度。

“這就是‘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

“關於‘自性自度’,我再說幾句:

自心中的邪見、煩惱、愚痴、貪嗔等不善念頭,需要用正見來對治。

“每一種不善見都需要用與它相對的正見來對治。

這就是所謂的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

“而這裡的‘正’‘悟’‘智’‘善’都應該是源於自性真如的‘正見’。

“這才是‘真度’。

【南懷瑾老師】何以言佛:汝此行為何意題記:學《壇經·懺悔品第六

三、啟示“人生君”試評

1

、“頓教”也需“漸修”

眾所周知,惠能禪被稱為“頓教”,講究頓悟,

但也不要忘了,頓悟的後邊還有兩個字,那就是“漸修”,完整的表述應該是“頓悟漸修”

也就是說,不是說頓悟之後就萬事大吉了,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而是,頓悟之後,要想鞏固禪修成果,還要有艱苦的漸修之路要走。

這漸修之路該如何走?這段佛經講的

“無相懺悔”和“四弘誓願”就是惠能提倡的漸修方法之一。

【南懷瑾老師】何以言佛:汝此行為何意題記:學《壇經·懺悔品第六

“無相懺悔”實質就是檢視自己的每一念頭,從這些念頭中揀出貪嗔痴或驕矝、欺詐、嫉妒等障道的東西,接受之、坦承之,而後再超越之,達到淨化心念的目的。

人的一生,心念如流水,相續不斷,所以,

以淨化心念為目標的無相懺悔,顯然不是頓悟式一蹴而就能完成的,而是一種細水長流式的“漸修”。

這樣的漸修實際上是深得“漸教”大師神秀當年的成名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之旨趣。所以,

頓、漸二教是有內在聯絡性的

綜上可見,惠能提倡的“無相懺悔”,不但提示我們修佛重點在修心,而且告訴我們頓悟之餘還須漸修,漸修之時須精進。

當然,

惠能的“四弘誓願”是與“無相懺悔”緊密相聯的漸修手段:

如果說“無相懺悔”重在挑揀出心念中的不善因子,那麼”四弘誓願”就是立志把這些不善因子徹底排除出自己的心念,力爭在以後的生活中真正做到自心清淨,解脫煩惱,幸福快樂。

如果說“挑揀心念中的不善因子”是個漫長的漸修過程,做到以後永不再犯的“四弘誓願”當然也是一個不能中斷的艱苦漸修過程。

【南懷瑾老師】何以言佛:汝此行為何意題記:學《壇經·懺悔品第六

2

、高揚“自性”“自心”是惠能禪一以貫之的特點

另外,惠能禪的最大特點可能就是高揚“自性”“自心”,講求修自性、修自心,反對把自己的解脫任務託付給佛祖或高僧。

用世俗的話來說,

就是透過明自性,修成一顆積極處理世事而又自由自在、不受世事束縛、通達圓融的“心”,用此“心”來面對俗事俗務,幸福快樂地渡過一生。

這裡講的“無相懺悔”、“四弘誓願”也充分突出了這一特點。

“無相懺悔”實質是直面“自心”中的錯誤與障道念頭,用悟得的人生智慧接受並超越這些錯誤,並最終打破這些錯誤。

【南懷瑾老師】何以言佛:汝此行為何意題記:學《壇經·懺悔品第六

“四弘誓願”實質是立志把“懺悔”所得的成果保持、發揚下來,最終形成一種“日用而不知”的無意識。

而完成這一任務的

只能是“自心”“自性”,不可能是佛祖、高僧、上帝、老天爺之類的外在力量。

在六祖看來,只有依靠“自心”“自性”才能真正做到這一點,此外別無他法。這就是所謂的“自性自度”吧!

Tags:懺悔誓願自性自心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