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北溪」洩漏,歐洲能源命懸一線|知料

由 36氪新媒體 發表于 人文2023-02-05

簡介“北溪”天然氣管道洩漏事件在歐洲乃至全世界引發不安,但其背後,凸顯的還是俄、歐、美之間的能源博弈

棄暗投明是什麼意思的意思

「北溪」洩漏,歐洲能源命懸一線|知料

“北溪”天然氣管道洩漏事件在歐洲乃至全世界引發不安,但其背後,凸顯的還是俄、歐、美之間的能源博弈。

文|賈博鑫編輯|蘇建勳來源|36碳(ID:carbon_36kr)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在北溪天然氣管道發生洩漏後,美國已經提高了其液化天然氣(LNG)的價格和銷量。”

據央視新聞,10月3日,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長佩斯科夫強調,無論是歐洲還是俄羅斯,都沒有從“北溪事件”中獲益。他並未透露俄方認為誰是幕後黑手,但他表示有一些國家擁有蓄意破壞“北溪”天然氣管道的軍事技術能力。

兩週之前,俄羅斯輸歐天然氣管道“北溪1號”和“北溪2號”發生洩漏,隨著事件發酵,美俄輿論互批對方下黑手的指責愈演愈烈。

針對該起事故,瑞典檢察院3日宣佈封鎖“北溪”天然氣管道洩漏點附近海域,並展開刑事調查。

同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俄氣)指出,“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的三處洩漏點已停止洩漏,並稱有可能透過“北溪-2”的B管道向歐洲出口天然氣。

“北溪”天然氣管道洩漏事件在歐洲乃至全世界引發不安,但其背後,凸顯的還是俄、歐、美之間的能源博弈。

「北溪」洩漏,歐洲能源命懸一線|知料

“北溪”事件背後的能源博弈

當地時間9月26日凌晨,天然氣管道運營商Nord Stream 2 AG公司報告稱,監測到管道內壓力突然下降,可能存在洩漏,洩漏點位於丹麥杜厄角以南,隨後這一訊息得到丹麥能源局證實。

時隔一天,“北溪-1”天然氣管道發生兩處洩漏,均位於丹麥博恩霍爾姆島東北部,該區域分屬於丹麥和瑞典海上專屬經濟區。

同日,丹麥軍方公佈“北溪”天然氣管道洩漏的現場照片。據路透社描述,“北溪-2”天然氣管道洩漏處的氣泡上升到波羅的海表面,形成直徑超過1公里的“氣泡圈”。

「北溪」洩漏,歐洲能源命懸一線|知料

洩露海面航拍,圖源:丹麥國防網站

9月29日,瑞典報紙Svenska Dagbladet援引該國海岸警衛隊稱,除此前發現的三處受損點外,又在北溪-2管道找到新的洩漏點。值得注意的是,四個洩漏點中,有兩個位於瑞典專屬經濟區,另外兩個位於丹麥專屬經濟區。

公開資料顯示,北溪1號管道是俄羅斯出口天然氣到歐洲國家的一根輸氣專用管道,於2012年通氣,每年向歐洲輸送500多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佔歐洲進口天然氣總量的三分之一。

北溪2號由俄羅斯天然氣公司與德國、法國、荷蘭、奧利地的5家能源公司共同出資建設,於2021年9月建設完工、10月正式通氣,輸送能力為550億立方米/年。據IEA測算,北溪2號通氣後,可覆蓋歐洲天然氣供需缺口的近50%。

可以說,“北溪-1”、“北溪-2”不僅關乎著歐洲的能源安全,也是俄羅斯的支柱產業之一。然而,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受西方對制裁持續升級影響,俄羅斯對於歐洲的能源供給已大幅削減。今年上半年,俄羅斯透過管道向歐盟和英國出口的天然氣與2021年同期相比下降了近40%,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便是“北溪-1”管道。

對於歐洲而言,雪上加霜的是,9月初“北溪-1”天然氣管道因檢修已停止執行,而“北溪-2”管道建成後,由於受到西方阻撓,至今未投入使用。這意味著,截至目前,俄羅斯出口到歐洲的主要天然氣渠道之一已被徹底切斷,何時恢復供氣尚無法預測。

儘管兩條管道在事發時均未運作,但管道內仍存在大量天然氣。據美聯社訊息,丹麥能源署9月28日在宣告中表示,受損的兩條管道總共含有7。78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洩漏的甲烷可能在40萬噸以上,相當於丹麥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2%。

更為嚴重的是,天然氣洩漏給環境帶來了無可挽回的負面影響。當地時間9月30日,挪威大氣研究所表示,“北溪”天然氣管道洩漏後,該地區上空形成大片甲烷雲並不斷蔓延、擴散。截至當天,已有至少8萬噸甲烷氣體擴散到海洋和大氣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9月30日稱,這可能是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一起甲烷洩漏事故。

事件發生之後,包括德國在內的西方媒體紛紛將矛頭指向了俄羅斯。德國基民盟國防專家Roderich Kiesewetter表示:“俄羅斯試圖以這種方式在歐洲民眾中引發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國家層面再次發出攻擊關鍵基礎設施的威脅訊號。”

除了對俄羅斯表示懷疑外,美國為幕後黑手的猜測也甚囂塵上。

事實上,美國一直以來想為本國的頁岩氣(從頁岩層中開採出來的天然氣)開啟歐洲市場,但船運的輸送方式,其價格要比俄羅斯的管道供氣價格貴出20%~30%,再加上歐洲缺乏液化天然氣再氣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在與俄羅斯的競爭中處於劣勢。

受利益驅動,自“北溪-2”專案2015年開工以來,美國就多次阻撓該專案的建設。2019年12月底,該專案突遭美方制裁,導致停工達一年之久。

耐人尋味的是,9月27日波蘭前外長西科爾斯基(Radoslaw Tomasz Sikorski)在推特上發了“北溪”管道發生事故的現場圖,並配文稱:“謝謝你,美國。”這一言論,將美國推上風口浪尖,一時之間,到底誰破壞了北溪管道成為一樁“羅生門”般的懸案。

「北溪」洩漏,歐洲能源命懸一線|知料

圖片來源:推特

更為關鍵的是,“北溪”事件在歐洲引發了另一個擔憂,如果已經停運的天然氣管道可以遭到破壞,那麼歐洲其他的能源設施以及更廣泛的基礎設施也面臨風險。9月28日,挪威首相斯特勒就表示,挪威將部署軍隊和警力,保護其石油和天然氣免遭可能的破壞。

事件發生一週之後,10月3日,瑞典檢察院宣佈封鎖“北溪”天然氣管道洩漏點附近海域,並展開刑事調查,真相何時浮出水面,備受國際社會關注。

另外,“北溪”事件對本已深陷能源危機的歐洲,造成了更加不確定性的風險,如何加以應對,是擺在歐盟各國面前的一道難解之題。

「北溪」洩漏,歐洲能源命懸一線|知料

歐洲各國如何應對能源危機?

冬季還未正式來臨,歐洲已經因能源短缺颳起陣陣寒意。

和全球其他地區相比,歐洲化石能源較為匱乏。據BP能源統計資料,截至2020年,歐洲煤炭、石油、天然氣三大化石能源總儲量1412。47億噸,佔比不到全球的10%。

「北溪」洩漏,歐洲能源命懸一線|知料

資料來源: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鑑

雖然天然氣不屬於清潔能源,但其燃燒產生的碳排放遠低於燒油或者燒煤,在全球碳減排背景下,已成為各個國家及地區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從全球來看,俄羅斯已經探明的天然氣總量達到47。57萬億立方米,佔據了世界總量的27。5%,隨著“北溪-1”的投入執行,俄羅斯成為了歐洲主要的天然氣供應國。

然而,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面對歐盟的多輪制裁,俄羅斯不斷減少對歐洲地區的天然氣輸送,歐洲對此也制定了應對之策,以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

今年3月8日,歐盟委員會提出了“能源獨立計劃”,該計劃的短期目標是應對歐盟能源價格上漲帶來的風險,併為保障2023年冬季供應補充天然氣庫存。

具體而言,歐盟將支付低收入人群的能源賬單,並臨時減免或降低最易受影響家庭的稅率,對於能源密集型企業,將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

其次,尋求增加LNG進口,為此歐盟準備在2022年年底之前削減約1000億立方米自俄天然氣進口量,其中500億立方米將由非俄市場的LNG來填補。

另外,採取增加天然氣儲備的舉措,歐盟委員會將2022年的儲氣目標定為在11月1日前保證天然氣儲備達到總容量的80%,2022年之後將該標準增至90%。

那麼,截至目前,上述三大舉措成效如何?

對於民眾及企業來說,歐盟於9月30日達成了一項激進的能源干預方案,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今年過冬的難關。該方案包括每個成員國在供暖季節的高峰時段將用電量減少5%的強制性目標,對化石能源公司徵收稅收,以及對歐盟發電企業的收入設定上限,以補貼能源賬單飆升的家庭和企業。

LNG進口方面,今年6月,歐盟從美國進口的LNG首次超過了從俄羅斯透過管道進口的天然氣,但後續進口或將變得困難。國際能源署署長比羅爾表示,歐洲今年接受了數量創紀錄的LNG,但隨著中國、印度及亞洲其他市場的需求增長,2023年的LNG市場將比今年更緊張,歐洲很難再吸引到這麼多LNG資源。

天然氣儲存上,根據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的資料,截至9月2日,歐盟的天然氣儲氣量已經達到81。17%。這意味著,歐盟已完成此前既定目標。

雖然為了安然過冬,歐洲已未雨綢繆,但天然氣價格的飆升,以及後續庫存的減少,也再次增加了歐洲能源安全的不確定性。

事實上,受市場供需及地緣政治影響,今年以來歐洲天然氣已出現多次變動。今年夏末,歐洲天然氣飆升至2500美元/千立方米左右,與6月初相比價格漲幅達到2。6倍。隨著庫存的增加,歐洲天然氣價格從8月底的峰值下滑,然而“北溪-1”、“北溪-2”管道破壞的訊息傳出後,9月27日,歐洲基準天然氣期貨價格一度飆漲超20%,歐洲天然氣價格再次上升了大約14%。

「北溪」洩漏,歐洲能源命懸一線|知料

資料來源:英為財情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10月3日表示,“北溪”事件後美國已提高了其液化天然氣的價格和銷量。這意味著,即便從其他國家及地區進口天然氣,其價格都將處於高位,歐盟各國的能源成本愈發昂貴。

9月14日,長江證券釋出研報稱,從庫存節奏上看,歐洲天然氣在2022年10月和11月的供給壓力不大,但11月以後,中性情形和悲觀情形下,歐洲天然氣庫存都將低於過去五年同期水平,且隨著時間進行差距會逐步拉大。

國際能源署在10月3日也發出警告,歐洲在今年冬天將面臨“史無前例”的天然氣短缺風險。同時,根據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資料,11月、12月的歐洲相比往年冬天將更寒冷,且降雨和風都會減少,對風力、水力發電造成困難。

進一步加劇的能源危機下,歐洲民眾還可以透過燒柴取暖等方式度過漫長寒冬,但對於歐洲諸多產業來說,天然氣的短缺無疑將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

據歐洲化學工業理事會(CEFIC)的資料顯示,2020年歐洲化工品銷售額為6280億歐元,僅次於中國位居全球第二,而歐洲化工業40%以上的原料來自天然氣,並且生產流程中也大量依賴天然氣。一旦歐洲天然氣出現長期斷供,那麼歐洲化工品生產成本將明顯提升,給其他國家及地區留出發展空間,一定程度上或影響其全球市場地位。

除了化工產業外,歐洲各國的零售、餐飲、紙業等都陷入了危機。9月9日,德國近百年衛生紙品牌Hakle申請破產,有90年曆史的麵包店Schlechtrimen宣佈10月起關門歇業。

對於歐洲各國來說,應對當下能源危機更加長期的戰略是加快能源轉型及加強能源市場調控。

今年5月,歐盟提出了“REPowerEU” 能源計劃,擬投資約2100億歐元,加快綠色能源轉型,計劃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佔比從40%提高至45%。以光伏為例,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公佈的最新資料,2021年德國能源結構中風力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達42。4%,煤炭、天然氣等傳統能源佔比為57。6%,能源轉型成效明顯。

能源市場方面,歐洲多國正推出能源企業國有化的措施,以加強對能源市場的控制權,平緩通脹壓力。今年7月,法國政府宣佈將支付97億歐元(約合98。5億美元)以完全控制法國電力公司EDF,該企業是全球最大的核電站所有者,對歐洲的能源供應至關重要。

值得關注的是,近幾年來的能源危機,改變了歐洲人多年的生活習慣,譬如洗冷水澡、夜間關燈、選擇公共交通出行等,雖都是無奈之舉,但這些環保主義行為,也算是給民眾埋下了一顆低碳生活理念的種子。

目前,“北溪”事件給歐洲帶來的能源影響還在傳導,也給同處能源轉型期的其他國家帶來警示,如何確保能源供給的獨立性,以及妥善處理能源轉型和能源安全的關係,考驗著各國的智慧與勇氣。

參考資料:

光大證券:《天然氣行業:俄氣供給大幅下滑,歐洲天然氣緊缺或將持續2~3年》

寶城期貨:《天然氣大漲對能化商品影響分析》

36氪旗下官方公眾號

真誠推薦你關注

「北溪」洩漏,歐洲能源命懸一線|知料

「北溪」洩漏,歐洲能源命懸一線|知料

「北溪」洩漏,歐洲能源命懸一線|知料

來個“分享、點贊、在看”????“北溪”洩漏,歐洲過冬難

Tags:北溪天然氣歐洲能源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