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生活中的德行:孝與義;孝道的神聖性;《史記》對孝道的闡釋

由 傳統文化哲學學習 發表于 人文2023-02-04

簡介孝道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社會關係,也是一種獨特的關係,這種關係具有神聖性

肺腑都無隔,形骸兩不羈是什麼意思

生活中的德行:孝與義;孝道的神聖性;《史記》對孝道的闡釋

上次我們學習了生活中的

“智、勇、溫”等德行,哲學是研究智慧的學問,中國哲學更關注於人的德行,可以為人類的進步作出貢獻。這次我們來學習孝和義,孝順、義氣是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詞語,其背後有什麼深刻的哲學意義?

“智、勇、溫”和“孝”、“義”不是同一層面的概念。“智、勇、溫”屬於德性的分類,是人性的表現;“孝”屬於禮的範圍,是子女對父母的行為的價值判斷;“義”則屬於德和禮之間的關係,禮符合德就是正義的行為。《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曰:

“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從側面說明,

“禮”以“義”為準則,“義”以“仁”為根據,而“仁”是“德”的一種表現。

孝是指子女善事父母,營造和諧家庭的行為。

孝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品德之一,也是中國哲學特別強調的一種品德。《孝經》認為孝是

“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尚書

·堯典》曰:

“克諧以孝”,注曰:“能諧和以至孝之行”。

《說文》曰:

“孝,善事父母者。”

孝道是中國哲學特有的概念。孝道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社會關係,也是一種獨特的關係,這種關係具有神聖性。人類和動物不同,兒童需要長期撫養,十多歲之前無法獨立生活。同時,人是文化的動物,需要教育才能成為人。最基本的教育是在家庭中完成的,不同的家庭培養不同的人。《詩經

·蓼莪》曰: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家庭又是社會的基石,所以國家稱為國

“家”,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又是家庭最重要的關係。家庭是生命誕生的地方,成長的地方,在家庭中形成人的意識。生命的神聖性賦予了孝道的神聖意義。

孝的本質是繼承父母的志向和事業,概括地說是生命的延續和發展。《中庸》曰:

“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就個人而言,可以概括為孝道。《史記

·太史公自序》曰:

“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這正是

“孝”的本義。孝的表現是子女與父母的和諧關係,贍養父母是孝的一種表現,但不是孝的本質。《論語·為政》曰: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家庭的情況非常複雜,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的家庭各不相同。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千差萬別,孝的具體表現也千差萬別。堯舜是中國歷史上的聖人,堯的兒子不孝,舜的父母不慈。所以,不能教條地理解孝道。

現代社會和古代社會有很大區別。今天,家庭成員越來越少,家庭關係越來越簡單,每個人在家庭中的時間也不斷縮短。但家庭依然是社會的基礎,人的生命依然在家庭中誕生,繼往開來依然是每個人的責任。孝道在新的時代有新的表現形式,其本質不會改變。

“義”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我們常常評價某人很講義氣,或者背信棄義。但“義”本身並沒有具體的意義,是對某些行為是否符合德性的判斷。比如信守承諾是講信義的行為,承諾是內心的表達,行為和內心相符就是信義;救助落難者是道義的行為,人有仁愛之心,救助落難者是仁愛之心的體現;而出賣朋友就是背信棄義的行為,同心同德者為朋友,出賣朋友就是違背良心,所以是背信棄義的行為。是不是正義需要根據情況的是非曲直來判斷,如果不能提供判斷的條件,正義就變成了口號。比如出賣朋友者,也可以聲稱自己是正義的。

“義利之辯”是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公案。就本義而言,二者並不是同一個層面的概念,義為利之本,利為義之和。利是卦的“元亨利貞”四德之一。

《易傳·乾卦》:“利者,義之和也”;《左傳·昭公十年》:“思義為愈。義,利之本也。”

政治中的正義,以歷史為評判尺度。回顧歷史,高喊正義口號的一邊,往往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深重的苦難,比如狂熱的宗教信徒。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政治中的正義更為複雜。政治活動的規模和時間都超出了個人的範圍。社會的變化週期往往超出了個人壽命,在社會和歷史面前個人非常渺小。但社會是個人組成的,所有的社會活動都可以還原為個人的行為,且可以檢驗。所謂的社會意識都存在於每個人心中。後面歷史哲學的主題中,我們再做探討。

下次,我們以曾文正公為例,具體說明生活中的品德。曾文正公是中國近代化的開創者,被譽為道德

“完人”,主席晚年曾評價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Tags:家庭父母孝道正義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