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古風今韻 史論融一:“解讀美學”的當代名家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人文2023-02-03

簡介先生的“解讀美學”,需要在三個方面往來穿行的功夫,即解讀什麼、對誰解讀及如何解讀,這靠的是深厚的學術積累與豐富的闡釋經驗,對此可以概括出三個要點:解讀的思維轉換與融會貫通,既要對於解讀物件讀深識透,又要求引發於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物件接受

美學誰提出來的

本文轉自:遼寧日報

高凱徵

2022年7月9日,中國文學理論界名家、美學家王向峰教授永遠離開了我們,享年91歲。

王向峰先生專事教育與科研工作60年,以教為本,以述為業,勤勉苦辛,筆耕不輟,與幾代學子結下深厚的師生情誼。在先生的教誨之下,國家棟梁、學術精英、藝界匠華,代代璀璨。每當憶及這些學子賢達,他便娓娓道來,如數家珍,這是先生最為歡愉的記憶,這時,那總是嚴肅的臉上便綻放出陽光般的笑容。

先生所教,從本科生到碩士生、博士生,主要是美學、文藝學、中外文論。先生所著與主編的60餘部專業著作及600餘篇學術論文也主要集中在這一學術領域。他是20世紀80年代老一代學者與新一代學者持續近20年更替期間為數很少的中介性學者。當時他未到五旬,已經有了20餘年大學從教的深厚學術積累,加上極強的學術創造活力,又適逢社會轉型萬物逢春般的學術語境,他迅速地進入美學與文藝學的學術研究爆發期,並很快以其學術成果的創新性立項、古今融合的學理視野,以及嚴謹且不失生動的論說風格,在全國這一領域的學術界引起反響與關注。這種情況使他獲得了一個歷史機遇性的身份,即在全國的各種學術會議上,他直接與上代學者交流對話,成為他們中充滿活力的一員,如他與徐中玉、蔣孔陽、周來祥等都有密切的學術往來;同時,他又是後來崛起的一代學者的長兄般的年齡,加上他爆發般不斷推出的學術成果及重要影響,因此居於很受尊崇的學術地位。他在20世紀末接連舉辦的幾個全國規模的學術活動,包括學術研討會、教材研討會、學術期刊研討會等,不僅獲得北大中文系、北師大中文系、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復旦大學中文系、山東大學中文系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熱情參與,並且一些前輩學者也應邀而至。這不僅證明了他在美學及文藝學界學術名家地位的獲得是實至名歸,也證明了他的一些重要學術觀點及提法,對這個領域的學術研究所產生的具有引領意義的學術效應。

先生的《〈手稿〉的美學解讀》獲中國第三屆魯迅文學獎。這是一部經過30餘年醞釀、連續不斷地推出要點性研究成果,不斷在教學中與研究生們切磋琢磨,終至完成的力著。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從1956年最初譯入我國,到1979年結入人民出版社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其間經過了國內學術界的不少討論,受西方對《手稿》研究的影響,討論中不少誤讀與爭論。這類誤讀與爭論在20世紀80年代的全國第二次美學大討論中仍然是討論的熱點。於是,怎樣解讀《手稿》,就成為一個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課題。而《手稿》本身又直接涉及一系列對系統地理解與研究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具有初創意義、延續意義乃至轉化意義的重要範疇,如藝術生產範疇、勞動與勞動異化範疇、人化自然與自然人化範疇、美的規律與藝術規律範疇、人與人道主義範疇,以及直接關乎美學的審美物件化範疇等,這都構成解讀《手稿》的精要,也構成解讀《手稿》無須求解的迷津。王向峰先生在長期對於《手稿》的解讀醞釀與反覆解讀中,對各種爭論、其中的重點與難點均達到了瞭然於胸的程度,可以說,先生對於《手稿》的每一篇的要點闡釋,每一段的事例選用,每一處的例證解析,都有著嚴格的爭論點、重點及難點的問題針對性。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理論評論委員會準確地概括了《的美學解讀》的問題針對性價值:“本書對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美學思想,進行了相當全面、系統的闡發,對幾十年來關於《手稿》的多種觀點作了釐清,明確反對源自西方且甚為流行的對《手稿》思想的歪曲,結合作者本人幾十年從事文藝美學研究的心得,分十七章對《手稿》的理論內容展開深入的討論。”

《〈手稿〉的美學解讀》是先生對《手稿》的解讀,而這解讀又是闡發,它闡發著解讀者的解讀根據及解讀方法,從這個角度說,它又是先生對於自己的“解讀美學”的建構,他在解讀中建構他的“解讀美學”,又用他的“解讀美學”解讀馬克思的《手稿》。如同學界稱宗白華的美學為“散步美學”,稱周來祥的美學為“和諧美學”,稱曾繁仁的美學為“生態美學”,我們也可以將王向峰的美學概括為“解讀美學”。解讀,即對於解讀物件的細讀透解。在先生的理論專著中、作品鑑賞中、理論批評中以及散文隨筆中,都能見出獨到的解讀特徵。這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風格。先生的“解讀美學”,需要在三個方面往來穿行的功夫,即解讀什麼、對誰解讀及如何解讀,這靠的是深厚的學術積累與豐富的闡釋經驗,對此可以概括出三個要點:解讀的思維轉換與融會貫通,既要對於解讀物件讀深識透,又要求引發於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物件接受;把現實理論問題帶入物件解讀,使解讀成為問題式解讀,這一點前面已經談及;把教學理念轉化為物件解讀的闡釋根據,對此,先生有多年的教學經驗,他的解讀闡釋,其重點、難點均體現出取之於教學的經驗根據,其中包括精心安排的條分縷析、圍繞要點的旁徵博引以及取於本土的美學例證。

先生是國內著名的藝術評論家,著有《審美創造的靈性》《藝術的美學基點》《藝術文字的解讀》《美的藝術顯形》《現實主義的美學思考》《古典抒情詩鑑賞》《中外文學作品評論》等專著。他的藝術評論研究及藝術批評實踐,有兩個非常突出的特點,這兩個特點也是當下國內藝術批評的不足,一是見諸批評的理論根基,這理論根基同時也是“解讀美學”的解讀根據,即古今中外的理論融通。先生“道”通古今,學貫中西,又將之反覆醞釀地融通一體,以此作為他渾融的內在思維總體,它的博大化為他的視野,它的精深透入他的體悟。這樣的理論根據,沒有長久的藝術理論修養是無法獲得的;二是用於評論的藝術感受,王向峰先生的藝術感受是由他的評論思維的內在總體性煥發出來的,煥發到對於物件的藝術自覺中去,而先生的藝術自覺又激發於他的根底深厚的藝術實踐,他是著有10部散文集、詩集的散文家與詩詞家,他把這樣的自覺匯入藝術批評,藝術批評就遠遠避開了觀念化的通病。

為寫此文,翻讀到先生的一篇《品讀詩中的一個“碎”字》的小文,怦然有感,這正關係到我此時的心情。文中王向峰先生感嘆古詩“碎”字用得如此動情,對歐陽修“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的詞句,先生評曰:“勢要滴碎荷葉,但又不能;真的碎了就聽不到聲音了。”由此想到先生生前對弟子們耳提面命的訓導,今後不會再有了,隨著人去而碎了——他曾那樣地傾情於他的弟子,甚至面對他們的差池與失誤,定會嚴厲斥責,但先生的詩文與理論都在,只要捧讀就會聽到雨滴荷葉碎而不碎的聲響,那就是寰宇中不斷送來的先生的心聲。

Tags:解讀美學手稿先生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