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人類與蚊蟲的“戰爭史”

由 開心小魔豆 發表于 人文2023-01-30

簡介於是,上山英一郎開始絞盡腦汁,他先是將除蟲菊製成灰狀物,撒在農作物上,後來又請線香製造工匠,花了兩年時間,製作出線狀的蚊香,但只能持續燃燒一個鐘頭,蚊香過長時,又容易折斷

為何到處吹艾炙

夏日裡的高溫和雨水,是蚊蟲類的天堂,哪裡都是他們的戰場。犄角旮旯,就沒有它們去不了的地方。哪怕在家吃個瓜,吹著風扇,它們也想偷偷來分杯羹,就算分分鐘都會上演一場拍蚊大戰,它們也絲毫不畏懼。所謂,每逢夏季戰蚊蟲 。一到夏日,見天兒的蚊子到處尋覓獵物,一不小心,全身就被鑲滿“紅寶石”,晚上睡覺又在耳邊“嗡嗡嗡”叫個不停。你想逮著它可不容易,跑得賊拉快。如果你想省點減肥的力氣,那可就要使出鎮蚊之寶——蚊香。

說起蚊香,它的歲數有點大,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它是怎麼誕生的,又是怎麼成長起來的?

到目前為止,誰也說不出蚊香具體是誰發明的。關於驅蚊防蟲最早的記載,要屬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書中有這樣一句:“端午四民踏百草,採艾以為人,懸之戶上,禳毒氣”。說的是荊楚地區過端午節時,人們採艾草做成人形,懸掛在門上,驅趕有毒的空氣,避免蚊蟲叮咬後帶來的瘟疫。這大概算得上是,驅蚊防蟲的起源了。

到了北宋,冒蘇軾之名編寫的《格物粗談》中有這樣一句記載:“端午時,收貯浮萍,陰乾,加雄黃,作紙纏香,燒之,能祛蚊蟲。”說的是,端午時,將水中的浮萍拾撿回來陰乾,加些雄黃一起燒,燃燒產生的煙味也能驅趕蚊子。蚊煙的名字就此誕生。

到了南宋時期,就已經出現過中藥製成的驅蚊棒了。根據宋代《本草衍義》記載:“艾葉幹搗篩去青渣取白,入石硫黃為硫黃艾炙”。講的是,將艾葉搗碎去掉青渣,留下白汁,加上硫磺,製作“硫磺艾炙”,焚燒出來驅趕蚊蟲。 “蚊煙”也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這些足以說明古人在端午節就有用艾草驅趕蚊蟲的習俗。

1849年,一個英國園藝學者來中國福建採集茶種,由於當時的天氣炎熱,環境異常潮溼,他和隨從都被蚊蟲叮咬得整夜無法閤眼。

後來他們發現當地人使用一種神秘的東西,燃燒出來的煙能驅趕蚊蟲。回國以後,這名學者把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寫成了書,其中中國人用來驅蚊的蚊煙,引起了西方昆蟲學家和化學家的興趣,併為此展開了研究。

到了1885年,日本的上山英一郎為了將家鄉的橘子出口到國外,設立了“上山商店“,與美國一家植物公司有著長期的合作關係。合作第二年,植物公司的老闆聽聞日本的蟲害非常嚴重,給上山英一郎寄來了除蟲菊的種子 。

除蟲菊原產於南斯拉夫,生命力極其頑強,即使在荒地裡,也能種植。除蟲菊中的除蟲菊脂,是天然高效無毒的殺蟲劑。

瞭解除蟲菊的作用以後,上山英一郎想,如果將除蟲菊普及到全國各地,就能保護更多的農作物,如果運用到家庭日常驅蚊,又是一筆可觀的經濟收入。

於是,上山英一郎開始絞盡腦汁,他先是將除蟲菊製成灰狀物,撒在農作物上,後來又請線香製造工匠,花了兩年時間,製作出線狀的蚊香,但只能持續燃燒一個鐘頭,蚊香過長時,又容易折斷。

直到有一次,妻子無意中的一句“試試漩渦狀呢?” 上山英一郎聽了以後茅塞頓開,立馬著手研究。很快,一支以圓棒為中心,兩條捲成漩渦狀,燃燒持續數的蚊香就面世了。

到1955年左右,漩渦狀蚊香製作工藝正式全面機械化,直到現在,我們還能在夏天看到這種蚊香。

近些年,科技飛速發展,蚊香也不甘落後。乾淨無煙的電蚊香液、電蚊香片等等,已經佔據了日用驅蚊的大半壁江山。而戶外驅蚊,更是簡單方便,防蚊手環、防蚊貼等等,應有盡有。

酷暑時節,蚊蟲厭煩,關於驅蚊防蟲,你還有哪些小妙招呢?

人類與蚊蟲的“戰爭史”

Tags:蚊香驅蚊蚊蟲除蟲菊英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