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顏如赬玉盤”,淺談唐朝女子服飾,如何成就服飾史的飛躍

由 妮娜科普 發表于 人文2023-01-21

簡介唐代中後期尤其是安史之亂之後,社會的經濟、政治等發展形勢都不再具備盛唐的那種的規模和基礎,整個社會中對女性的期望和要求、約束也都有所不同,禮教的束縛性增強,同時體現在服裝和妝容上,尤其到了唐代中後期,很多服飾及妝容的風格有了明顯的變化

奈何憂崩墜乎是什麼特殊句式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選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援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引言

唐朝女性服飾文化是唐朝文化的一部分, 其受唐朝環境影響較大, 展現出不同其他朝代的獨特風采。唐朝女性著裝大膽, 服裝款式和顏色變化鮮明, 展現了唐代女性對服飾美的追求, 為唐朝女性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一、追溯大唐盛世,品鑑女性服飾

在唐代文明與發展的這部恢宏鉅著中,女性的服飾研究則是建立在這錦繡華章上最顯層的成果方面之一

,我們透過唐代女性服飾這一微細的方面,可以折射出整個唐代

恢宏

文化的歷史,從中能看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包括對外域文明的吸納和包容:既有統治者所宣揚的儒家禮教思想的文化體現,也有魏晉南北朝時玄學風格的印記;同時,佛教在唐代的興盛,也使社會的各個層面都拓展和發展了新的思想和文化形式,在唐代的女性服飾上也能看到佛教的興盛所帶給人們的思想瑰寶。

唐代社會禮教的寬鬆,首先就表現在服裝上,唐代女裝的袒露化、胡服以及女著男裝的盛行等都可以看作是這種開放、寬鬆的社會文化和風氣的體現。此外,我們可以透過唐代社會中女子再嫁的例子還說明當時禮教的寬鬆。

“顏如赬玉盤”,淺談唐朝女子服飾,如何成就服飾史的飛躍

首先,在唐代現實社會中,女子改嫁之事就舉不勝舉,包括在宮廷后妃中都不乏再嫁者。

唐太宗弟媳齊王妃夫死後轉從太宗,武則天、楊貴妃的再嫁更是為人所熟知,唐代公主們也更是經常被人援引的女性再嫁的典型例證。後世儒者視為傷風敗俗之事,唐人則習以為常,毫不忌諱,正是不同時期禮教、貞節觀念寬嚴有別的表現。

不過,唐中期以後,隨著李唐皇族日益尊奉、倡導禮教,對於公主再嫁也開始加以限制,宣玄宗就曾下詔明確規定:“公主、 縣主有子而寡,不得復嫁。”所以,以上所述公主再嫁大都集中在唐中期以前,唐後期公主再嫁的事例較為少見,應該是與唐中後期皇室禮教觀念的加強有著直接關係。

“顏如赬玉盤”,淺談唐朝女子服飾,如何成就服飾史的飛躍

在唐代的文學作品中,也多有反映女性已婚或者再嫁的愛情故事的,唐人傳奇中許多愛情故事的女主人公,如《柳毅傳》中的龍女、《遊仙窟》 中的崔十娘、 《柳氏傳》中的柳氏等都是已婚或者再嫁之女,男主人公並不介意,仍然一往情深,作者也不吝惜美好言辭,盡情謳歌雙方對愛情的追求。我們還可以參考唐代的婚書,在敦煌文書中有關於唐代“放妻書”的樣文,內容大體是既然夫妻不和,必是前世冤家,雙方一起生活後,都不歡愉,莫若分離,各自另覓佳偶。

文書中還有對於妻子再嫁的祝辭:“願妻娘子相離之後,重梳蟬鬢,美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正是在這樣的開放、自由的社會文化和思潮之中,才進一步促進了唐代服裝的那種開放、自由、大氣的風格特點。

在這種開放大氣、自由的社會氛圍和思潮的影響下,女性著裝富有特色也就不足為奇了,包括在唐代出現的女著男裝現象,這本身就是女性的社會地位相對平等,和人格獨立的一種表現。

“顏如赬玉盤”,淺談唐朝女子服飾,如何成就服飾史的飛躍

女著男裝的風尚主要是流行於唐朝的前期,尤其是周武時期最盛,而安史之亂後,逐漸減少,唐之後基本消失了。

大抵這也與一個時代的經濟、政治各方面的實力變化有關,安史之亂之後,盛唐基本開始走下坡路,經濟、政治等方面來都不如之前強大,所以對於很多習俗也產生了表象性的變化。

二、唐代女性觀念雙重,女子服飾深受影響

在唐代社會,人們對於女性觀念,是具有雙重性的。

一方面,唐人社會尤其是士大夫階層,對於女性仍有較深的歧視觀念,依舊遵循著儒家禮教思想對於女性要求的三崇四德,要求女性“從父、從子、從夫”,缺乏對女性獨立性的認知;同時,也並沒有改變男尊女卑的社會格局和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傳統思想。

“顏如赬玉盤”,淺談唐朝女子服飾,如何成就服飾史的飛躍

即使在武則天高居皇帝寶座之時,也照樣有人因為她的女性身份而鄙夷不屑或者暗自譏諷。據記載,她的宰相狄仁傑去探望姨母盧氏時,便遭到了同是女性身份的盧氏的譏諷和冷落。當狄仁傑提出可以幫助盧氏的兒子時,盧氏卻回絕到:

“吾只有一子,不欲令事女主。”

使狄仁傑抱慚而去。

白居易就曾經以狐為比喻,提醒人們:“ 女為狐媚害即深,日長月增溺人心。何況褒、妲之色善蠱惑,能喪人家覆人國。”

其實,唐代對女性不單只是性別歧視,人們還常常將女子尤其是美女視為不祥之物,紅顏禍水,最明顯的就是例子就是唐代貴妃楊玉環。這些觀念和思想,其實也無不是在深深地束縛著唐代女性,並且也並不真正鼓勵女性的獨立,看不到女性真正的價值。

“顏如赬玉盤”,淺談唐朝女子服飾,如何成就服飾史的飛躍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太行路》中就曾說:“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

另一方面,士大夫階層對於女性也具有深深的同情心理。又如,同樣又是對於女性在社會生活中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很多開明人士都抱以深深地同情,即便在對揹著“女禍”罪名的楊玉環,不少唐代詩人也在他們作品中發出了為女性地不平的呼聲:“未必娥眉能傾國,千秋休恨馬嵬坡”等。

儘管唐代時期對於女性群體已經體現出了一定的寬容和同情的心態,但統治階層和社會主流觀念從來也沒有真正擯棄過以儒家為代表的綱常禮教,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這也體現在唐代女性的服飾風格上,雖然有不少風格與款式體現出了開放、大氣的風格,但仍要緊緊符合當時的社會政治和思想的潮流。

“顏如赬玉盤”,淺談唐朝女子服飾,如何成就服飾史的飛躍

唐代中後期尤其是安史之亂之後,社會的經濟、政治等發展形勢都不再具備盛唐的那種的規模和基礎,整個社會中對女性的期望和要求、約束也都有所不同,禮教的束縛性增強,同時體現在服裝和妝容上,尤其到了唐代中後期,很多服飾及妝容的風格有了明顯的變化。

究其原因,不得不說與當時社會的經濟、政治等各方面對女性的一些消極影響有關。

在唐朝由盛轉衰之後,唐代貴族婦女的衣著變開始向過分寬大拖沓發展,所以李德裕在任淮南觀察史時,曾奏請法令加以限制。這種服裝風格,不但沒有健康之美,甚至呈現出一種病態奢靡的感覺,不得不說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的衰退有著直接的關係,

導致了對女性健康之美的壓制,而形成了一種或以悲啼以為美,或以過於奢靡以求美的不健康的服飾妝容風格。

“顏如赬玉盤”,淺談唐朝女子服飾,如何成就服飾史的飛躍

三、民族交流密切,推動服飾“胡化”

眾所周知,李氏王朝本身有北方少數民族的血統,它最早是發跡於鮮卑族建立的北朝,後來唐朝直接承襲了北朝的政權;並且李氏王朝的祖先也是長期與西北的少數民族生活在一起的, 所以在制度、 思想、生活習俗等方面深受西北少數民族的影響,都是非常正常而自然的事情。唐朝建立之後,又先後征服了周邊多個國家和政權,幫助少數民族人口在內地安遷和生活,

這也在客觀上加深了各個民族間的交融與影響,胡文化的影響和薰染在唐代自然也會加深。

從民族融合的影響角度來看,當時唐朝周邊的少數民族國家,如突厥、契丹、土谷渾、羌等,都或多或少儲存著母系制度和遺風遺俗,

婦女地位

般都比較高,有的民族甚至是女尊男卑的。

例如,盛唐時期的少數民族邊疆將領安祿山就自稱:“胡人先母而後父。”

“顏如赬玉盤”,淺談唐朝女子服飾,如何成就服飾史的飛躍

正如詩人筆下所描寫的胡人女性的形象是:“婦女馬上笑, 顏如赬玉盤。翻飛射鳥獸,花月醉雕鞍。”

從整體上來看,北方少數民族由於大多是遊牧民族,婦女們是不同於中原地區的女性,長期大漠生活的經歷磨礪了遊牧民族女性大氣、豪放以及硬氣的性格特徵。

胡風的這種盛行,也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唐代女性的社會地位、社會面貌的開放和自由。

唐代與西域交往甚密,文化方面受其影響也在所難免,體現在女性服飾上,也有諸多方面的呈現,最明顯的就是唐代女裝胡服的出現。服裝服飾在人們的生活中雖然屬於細枝末節,但從中卻可以窺見出當時社會中斑斕多彩的風貌與文化特色。在

唐代婦女的服飾中,襟袖窄小的胡服,以及其濃郁的異域風情,就是唐代女性服飾中最引人注目的特點之

“顏如赬玉盤”,淺談唐朝女子服飾,如何成就服飾史的飛躍

穿胡服,戴胡帽,“ 女為胡婦學胡妝”",這是唐代婦女的獨特愛好。

胡服盛行於盛唐的開元、天寶年間。所謂的這種胡服裝飾,特徵就是髮髻為高髻,頭戴尖 錐形的渾脫花帽,穿翻領小袖長袍,領子常用錦繡做裝飾,腰繫鈿鏤帶,下穿 條紋織物的小口褲,搭配軟錦的透空靴,這種裝飾風格主要就是受到波斯諸國的影響。

胡服這種裝飾雖盛行於開元、天寶年間,但其實在開元、天寶以前,武則天時代,就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時髦裝飾了。究其原因,應該與唐代兩個歷史成因與現狀有關:

“顏如赬玉盤”,淺談唐朝女子服飾,如何成就服飾史的飛躍

首先,前文也提到過,唐代本身“起自西陲”,李氏皇族本身便有北方少數民族血統,而後唐朝直接承襲北朝政權,

所以在制度、習俗諸方面會多沿襲北朝的傳統,受胡文化薰染很深

,所以當唐太宗作為“天可汗”征服了西域各國之後,所安置的多數西域人將胡風便帶入了大唐境內;而且當時唐代絲綢之路興盛,很多胡商也會進入大唐疆域進行商貿交易,並不少在此處定居,這種大量的、長期的民族間的交流融合,必然將胡風深深地引入到唐代女裝文化裡去。

其次

唐朝建立以後,又先後征服多個周邊政權,少數民族人口大量內遷,各民族交往甚為密切

;同時,與亞洲諸國等的國際間交流也空前頻繁起來。唐代時期因為國力強盛,文化豐富發達,所以對於很多少數民族的文化和風俗是能做到相容幷蓄的,在這樣的社會經濟和背景下,女性的胡風穿著也日益流行起來,隨著開元、天寶年間胡人更多地進入長安,胡風更加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歡迎。

“顏如赬玉盤”,淺談唐朝女子服飾,如何成就服飾史的飛躍

胡服主要是從西域傳來的服飾,女子著胡服一般都是頭戴渾脫金鼎帽,身著翻領小袖長衣,腰繫革帶,下穿條紋褲,腳蹬舞皮靴、錦勒靴或者繡花履。在西安書頊墓出土的壁畫中就有不少著此類裝飾的女子石刻線畫。

唐代的女裝款式,基本經歷了這樣一番變化,唐朝前期,較為流行的窄袖短小的上衣,裙裝也較為細長。唐代直到天寶初期,仍然是“衣服之制,襟袖狹小”,但是從盛唐時期的陶俑衣裙中我們能發現,此時已經開始展現出寬博之,風的跡象來,盛唐時期的陶俑女裝衣裙已趨寬肥。從中唐之後,婦女的衣裙日趨肥大,袖衫加寬,裙子也日益肥闊,大袖寬裙已經成為上層社會女性的著裝風格主流。

“顏如赬玉盤”,淺談唐朝女子服飾,如何成就服飾史的飛躍

但與此同時,窄袖短襦也並未完全消失,到唐代中後期也仍有“小頭鞋履窄衣裳”,“ 六朝宮樣窄衣裳”“的服裝款式。這種窄袖短儒,如前文所述,應該是與從魏晉南北朝時期流傳下來的服裝款式相近似的。

總體來講,唐代整體的著裝風格,是從窄小走向寬博的

,當然這主要是針對社會中上層的女性而言,對於普通的勞動婦女,她們的著裝一定不會是過於奢華和繁靡的。

結語

唐朝女性服飾受時代特徵影響大,展現了唐代女性對服飾美的追求,為唐朝女性打上了時代烙印。在中國古代服飾的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風格特點影響深遠,對中國的服飾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舊唐書》

《唐代婦女》

《資治通鑑》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Tags:唐代女性服飾唐朝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