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駱賓王站在冬季的田野上,寫下首充滿悲慼的詩歌,他在為誰招魂

由 靜閱黃庭 發表于 人文2023-01-21

簡介靜閱閒話在詩歌開頭,駱賓王登山遠眺,本來是想緩解仕途不順所帶來的煩悶,但在看到冬日裡荒涼的景色後,卻勾起了他的思鄉之情

觸景傷情徒悲慼是誰的詩

隨著時間的推移,秋天與我們已經漸行漸遠,而冬日所獨有的寒涼,漸漸充斥在天地間每一個角落。風是冷的,雪是冷的,就連本應為人世間帶來溫暖的太陽,都失去了它往昔的威能。似乎在冬季,太陽只負責照明,並沒有提升溫度的義務。

但這些外在環境所帶來的寒冷僅僅停留在肌膚的表面,真正沁骨的寒冷是源自於人類的內心的絕望與無助,譬如

冬季裡站在田野上眺望遠方的駱賓王

駱賓王站在冬季的田野上,寫下首充滿悲慼的詩歌,他在為誰招魂

冬日野望

駱賓王

故人無與晤,安步陟山椒。

野靜連雲卷,川明斷霧銷。

靈巖聞曉籟,洞浦漲秋潮。

三江歸望斷,千里故鄉遙。

勞歌徒自奏,客魂誰為招。

駱賓王,初唐四傑之一,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新唐書》中說他是一位“

七歲能賦詩

”的神童。但當神童長大後卻備嘗艱辛,在宦海沉浮十餘年後,只落了個“

鞅鞅不得志,棄官去

”的結局。

而這首《冬日野望》,顯然是駱賓王在宦海沉浮時期所寫下的作品。冬日的寒涼、無人相伴的孤獨、前路渺渺的仕途,再加上一顆思歸而不能歸的遊子心,種種悲愁哀怨交織在一起,就構成了一首充滿惆悵氛圍的詩歌。

駱賓王站在冬季的田野上,寫下首充滿悲慼的詩歌,他在為誰招魂

故人無與晤,安步陟山椒

”,開頭兩句詩簡明扼要,交代了創作詩歌的背景及地點。在沒有人陪伴的情況下,孤獨的我一步一步走向了山頂。本句中的“山椒”既可以解釋為花椒,也可以解釋為山頂,但後者顯然更符合本詩的語境。

只不過作為初唐的詩中魁首,駱賓王就沒在這兩句看似淺顯易懂的詩裡暗藏玄機嗎?

其實在上一種翻譯的背後,還有另一層含義。“晤”有會晤,與人相遇的意思,但在《說文》中它的本義卻是“

明也

”,即指光明。而“椒”字則代指權貴,因為早在漢武帝時期,用花椒和泥砌牆就成為皇宮的專利,因此還產生了“椒房”這個名詞。

駱賓王借這兩句詩隱含的表達出自己在仕途上的無助和誓要登頂的決心:

哪怕沒有人能給予我光明(幫助),但我也要一步一步走向頂峰!

駱賓王站在冬季的田野上,寫下首充滿悲慼的詩歌,他在為誰招魂

不論夢想如何勵志,但現實永遠不會隨個人的意願而改變,哪怕那個人是才華橫溢的駱賓王。所以他也只能站在光禿禿的山頂,眺望遠方:“

野靜連雲卷,川明斷霧銷。靈巖聞曉籟,洞浦漲秋潮。

在寂靜的曠野上,只有天邊的白雲在無聲的變幻;晨起的曙光衝破迷霧,照亮了這個荒蕪的平原。當北風呼嘯而過,山岩發出瞭如洞簫般的嗚咽聲;而洞庭湖的水也應該到了漲潮的時候吧。

駱賓王是浙江義烏人,洞庭湖於他而言是家鄉的象徵。所以當現實中受挫的駱賓王,看到眼前這蕭條的冬景後,不覺觸景傷情,想起了遙遠的故鄉。歸鄉成為了他此時的夢想。

駱賓王站在冬季的田野上,寫下首充滿悲慼的詩歌,他在為誰招魂

但人生的無奈,就是現實與夢想碰撞之後所產生的矛盾。雖然駱賓王仕途不順,但終歸是一位官員。所以回到故鄉不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在現實中他只能透過眺望來緩解自己對故鄉的思念,即“

三江歸望斷,千里故鄉遙。勞歌徒自奏,客魂誰為招。

我知道自己無法回到千里之外的故鄉,因為奔流不息的江水阻斷了所有歸去的道路!現在我只能反覆吟唱一首家鄉的民謠,來寄託永難磨滅的思念,卻不知道在那個遙遠的地方,還有誰對我念念不忘?

詩中的“勞歌”並不是指勞動歌曲,而是指惜別、思念的歌曲。駱賓王先用“徒”字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無奈與彷徨,又透過“自奏”二字點明瞭此時孤獨無助的現實狀況。而最後一句詩則流露出他對故鄉的思念,及長時間無法返鄉的惆悵。

駱賓王站在冬季的田野上,寫下首充滿悲慼的詩歌,他在為誰招魂

靜閱閒話

在詩歌開頭,駱賓王登山遠眺,本來是想緩解仕途不順所帶來的煩悶,但在看到冬日裡荒涼的景色後,卻勾起了他的思鄉之情。在憂憤和思念兩種悲觀情緒的主導下,本詩充滿了令人窒息的壓抑感。而詩末的一句“客魂誰為招”,更是把駱賓王此時的孤獨感,及對未來的絕望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讓讀者不覺淚流滿面。

縱觀全詩,駱賓王從自己的主觀情緒入手,中間描寫冬季的景色,然後藉助冬景來引發自己的傷感,使悲情愁緒在一瞬間全部爆發出來,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

參考資料《全唐詩》《新唐書》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靜閱黃庭

Tags:駱賓王故鄉冬日山椒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