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尋味嘉興野米飯|野米飯必須要“嘗新”

由 嘉興正春和文化 發表于 人文2023-01-20

簡介在立夏這一天,孩子們結夥到田野間,自帶鍋、碗等炊具,向各家討來米、鹹肉等,自由摘取田間的蠶豆、豌豆和其他蔬菜,挖或腳踢幾支嫩筍,撿一些柴,用石頭、磚頭等搭一個極簡陋的灶,將米、鹹肉和各種蔬菜一鍋悶,悶成一鍋鹹肉菜飯,大家野餐,這就是燒野米飯

野飯香炊玉的意思是什麼

文 | 嘉興文史

“野飯香炊玉,村醪滑瀉油。”

——宋陸游 《野興》

尋味嘉興野米飯|野米飯必須要“嘗新”

四月如歌

草長鶯飛

再美的詩詞

都不及此刻的旖旎

唯有投身大自然的懷抱

動手採擷 用心燒煮

才能在一鍋野米飯裡

盡享一整個江南的春天

而當飯香四溢、歡聲四起

滿目的斑斕春景

也便從眼前落入了齒間

而這必是暮春初夏最無窮的回味

尋味嘉興野米飯|野米飯必須要“嘗新”

傳統的立夏日燒野米飯,是一種主要流傳於杭嘉湖地區和上海一帶的習俗。

在立夏這一天,孩子們結夥到田野間,自帶鍋、碗等炊具,向各家討來米、鹹肉等,自由摘取田間的蠶豆、豌豆和其他蔬菜,挖或腳踢幾支嫩筍,撿一些柴,用石頭、磚頭等搭一個極簡陋的灶,將米、鹹肉和各種蔬菜一鍋悶,悶成一鍋鹹肉菜飯,大家野餐,這就是燒野米飯。

古代,人們十分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日,周朝的天子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並指定官員到全國各地勉勵農民耕作。

《禮記月令》中說:“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夏於南郊。還返,行賞、封諸侯,慶賜逐行,無不歡悅。”漢代沿承此俗。到宋代,禮儀更趨繁瑣。

明代開始,民間有了立夏日“嘗新”的風俗,就是吃新鮮的時令蔬菜水果,在江南水鄉幾乎家家都要烹食嫩蠶豆,鄰里親朋間還要互相贈送禮品,通常是送時令食品、食材。

有一句俗語是“親眷盤對盤,鄰舍碗對碗”,意思是:過節時親戚間互相送禮,放在盤子裡,稱之為“節盤”;而鄰舍間平時常有食品互贈,多盛在碗中。

野米飯習俗包含著許多文化的內涵。第一層便是敬畏天地、感謝上蒼、祈禱豐收。立夏日,標誌著春天的結束,夏天的開始,人們以“嘗新”的方式送春歸、迎夏到。

嘉興畫家、詩人吳藕汀在《立夏》詩中說:“無可奈何春去也,且將櫻筍餞春歸。”櫻筍,就是櫻桃和竹筍,是春天賜給人們的美味。所以,野米飯必須要“嘗新”,讓孩子們在快樂地嘗新中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當然,野米飯中的鹹肉並不是時令食材,之所以加入鹹肉,是為了增加飯的鹹味和鮮味。舊時,鄉村中較多人家備有自制的鹹肉。

野米飯習俗中的第二層文化內涵是睦鄰,就是鄰居們和諧相處,互相幫助。立夏日,本來就有鄰居們互相饋贈的風俗,野米飯的食材取得形式實際上也是一種饋贈。

米應該是向各家討來的,不要只討一二家,筍、蠶豆和其他各種蔬菜也要從儘量多的人家田園中取來。舊時風俗中,燒野米飯時,去人家的園地摘取筍和各種蔬菜無需徵得主人同意,是兒童的特權,即使主人見了也不會責怪,相反還會高興地幫忙。

這樣做成的野米飯可以稱之為百家飯。孩子們吃了這樣的飯,從中能體驗到鄉親們的溫情。在民俗文化中,還認為吃了百家飯的孩子,人緣好,危急、困難時有人相助。所以,可以說野米飯習俗是舊時農村社會中以孩子為橋樑的重要聯誼活動。

傳統的野米飯是不準成年人參與的,孩子們結伴燒野米飯,可以培養協作精神,增強生活自理能力,體驗勞動的樂趣。

總之,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哪一個環節都充滿了快樂和收穫,給他們的童年留下美好、長久的記憶。

但現在的野米飯常常有大人參與,較常見的是父母帶著孩子,食材也是家中帶去的。這實際上只能稱作是家庭野炊,是一種擁抱大自然的親子活動,也很有益。

尋味嘉興野米飯|野米飯必須要“嘗新”

尋味嘉興野米飯|野米飯必須要“嘗新”

尋味嘉興野米飯|野米飯必須要“嘗新”

尋味嘉興野米飯|野米飯必須要“嘗新”

○食材配料

主料

:大米1000克。

輔料

:鮮嫩蠶豆粒、豌豆粒、筍等時令蔬菜各120克,鹹肉(以瘦肉為主)200克,食油20克。

製作工藝

1.

筍剝殼後,取其較嫩部分切成如蠶豆粒大小;鹹肉切成肉丁。

2.

各種輔料先用熱油炒一下,然後與洗淨的大米混合均勻後一鍋燜,掌握好加水量和火候;如無鹹肉則要放點鹽,總之要鹹淡適當;也可加鮮肉、火腿肉、開洋、雞精等。

美食特色

色澤鮮豔,鮮香可口,營養豐富。

Tags:米飯鹹肉食材燒野蠶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