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以文化優勢厚植傳播優勢——從總檯《經典詠流傳》看文化類節目的守正創新

由 人民網 發表于 人文2023-01-16

簡介”《經典詠流傳》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了文化生命力,延展了節目傳播半徑

如何看待經典傳唱

摘要

《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從文化根脈上深挖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以“和詩以歌”的原創模式進行文藝呈現,勾勒“大美中華”深刻內涵和文化力量,傳遞向上向善主流價值觀,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啟發和借鑑。

以文化優勢厚植傳播優勢

——從總檯《經典詠流傳》看文化類節目的守正創新

田 梅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打造的大型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攜“美”而來,守承文化之脈,抒寫浩然之氣,點亮傳世經典,唱響大美中華,以溫潤人心的音樂勾勒“大美中華”的深刻內涵和文化力量、傳遞向上向善的主流價值,在輿論場再次掀起“傳統文化熱潮”。

以文化優勢厚植傳播優勢——從總檯《經典詠流傳》看文化類節目的守正創新

《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海報。

據不完全統計,節目在微博、新浪、騰訊、抖音、快手等平臺累計收穫熱搜熱榜超過330個;全網影片播放量已破10億,單條傳唱卡段播放量最高破6000萬。從整季節目看,中央級媒體共釋出相關報道660餘篇,全網傳播資訊近100萬篇(條),微博#經典詠流傳#主話題閱讀量增長超14億,微博端全季話題閱讀總量近50億。居高不下的熱度,交口稱讚的口碑,讓已走到第五季的《經典詠流傳》正逐漸成為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象級案例。從文化根脈上深挖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以“和詩以歌”的原創模式進行文藝呈現,將深沉持久的文化之美、奮鬥不息的生命之美、沁人心脾的藝術之美、惠及人民的時代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正是《經典詠流傳》成功的關鍵所在。

以文化之美提升傳播力

全媒體時代,對傳播力影響最大的因素莫過於“內容為王”。《經典詠流傳》對內容傳播力的建構,體現在用“和詩以歌”這種新形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展、轉化創新,在守正基礎上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表達形式。“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經典詠流傳》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了文化生命力,延展了節目傳播半徑。

以文化優勢厚植傳播優勢——從總檯《經典詠流傳》看文化類節目的守正創新

《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鑑賞團。

創新傳承,演繹經典內涵

經典之所以能經過時間的沉澱和風雨的洗禮成為經典,不只在於特定歷史背景和文字形式,更是因為經典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凝結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經典詠流傳》一經推出,就被許多人認為具有“里程碑”式價值,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透過題材、製作、立意等方面的創新,活化了經典詩詞的意蘊內涵,擺脫了傳統文化的“高冷”尷尬,讓其在今時今日的文化土壤中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節目致力於讓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筆墨互為”,從選題立意到歌曲創作,從舞臺呈現到話語建構,全景式開啟觀眾對“美”的期待和認知,樹立起中華美學的精神旗幟。上至先秦時期《逍遙遊》,中至唐代《望天門山》、宋代《青玉案·元夕》,近至當代紅色詩詞《長征組歌》,都被納為歌詠物件。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經典詩詞與現代音樂的牽手,迸發出溫潤人心的文化力量。

推陳出新,融入時代精神

對經典內涵的詮釋,既要避免天馬行空、率性而為,也要避免泥古不化、故步自封。只有以返本開新、推陳出新為宗旨,將當代的價值關切和意義追尋“置入”經典文字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才能在哲學層面激起共鳴與昇華,發揮直擊人心的傳播效果。節目中,一群來自四川大涼山的孩子們——妞妞合唱團與莫西子詩共同演唱充滿童趣的《村居》,展現新時代美麗鄉村的幸福田園生活;周筆暢用一首《夜雪》,唱出了自然萬物的靈動與真摯生活的意趣;楊千嬅演繹白居易筆下的《大林寺桃花》,描繪人們心中追尋的春意與理想……《經典詠流傳》把握中華美學精神,從經典詩詞本體中開掘出契合時代精神的人文情懷和精神力量,繪就屬於中華民族的文明底色。這啟示我們,必須善於從中華文化寶庫中挖掘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把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思想、藝術價值與時代特點和要求結合起來,運用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進行表達。

以文化優勢厚植傳播優勢——從總檯《經典詠流傳》看文化類節目的守正創新

莫西子詩和“妞妞合唱團”的孩子們。

虛實結合,展現人文追求

文化之美有虛有實、亦虛亦實。“和詩以歌”勾勒中華大美,勾勒的是文學之美、藝術之美,也是人文之美、自然之美。《經典詠流傳》讓節目呈現出一種大開大合、貫通曆史之勢。特別是第五季對“大美中華”的詮釋,突出呈現中華民族的歷史文明之美,歌頌幸福生活之美,將“美”的維度拓展到國家與時代、人民與生活、文化與傳統,用經典詩詞鋪展“大美中華”的文化力量。從“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溫潤江南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冰清品格,再至“牛羊散漫落日下”的悠閒生活,這幅“點燃”社交圈的“大美中華”畫卷,顯示出中華文明極富魅力、極富活力的文化形態。《經典詠流傳》的突破就在於,虛實結合搭建出一個個思接千載、溝通古今的通道,讓古典詩詞的人文追求走進當代人的審美世界,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精神氣象。

以生命之美強化引導力

文學即人學。記述人的面貌、選擇與命運,展現人的觀察、描述與思考,揭示生命之美、人性之善,文藝作品才更容易贏得觀眾點贊。在“和詩以歌”的藝術形式下,《經典詠流傳》注重讓歷史故事和現實案例交相輝映,進而挖掘和揭示詩歌中蘊含的生命之美、人性之善,努力滿足廣大觀眾審美心理和情感需求。

講好故事打動人

透過講故事的敘事方式,更容易進行情感的溝通、心靈的對話。選題有共鳴、敘事貼近人心,才能產生共情、打動人心。《經典詠流傳》既展示詩詞創作者的人生,也講述新演繹者的奮鬥故事。一位位新時代的傳誦者、演繹者,用自己的故事詮釋古人的詩意,用自己的理解詮釋古典詩詞的力量。在第五季第二期節目中,鄧小嵐女士帶著馬蘭花兒童合唱團的孩子們共同演唱《春夜洛城聞笛》,令無數人淚目。正如鄧小嵐用愛和音樂為孩子們築起通往夢想的道路,《經典詠流傳》也著重定格奮鬥之美、築夢之美。在第一季中,《苔》這首孤獨了300年的小詩,因為《經典詠流傳》裡支教老師梁俊與貴州山裡孩子們的感人演繹,一夜之間走進億萬中國人心裡。飽含真情的故事,生動、活潑、精彩的講述方式,恰好契合觀眾內心對溫暖與向上的美好追求。

以文化優勢厚植傳播優勢——從總檯《經典詠流傳》看文化類節目的守正創新

鄧小嵐與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們。

激發共鳴感染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的作用既在於“架橋”,架起節目和觀眾之間的心靈之橋,拉近觀眾與節目的距離;也在於“融冰”,化解觀眾心中的隔膜,實現心意相通、感同身受。《經典詠流傳》精心打磨每一個細節,透過重溫珍貴的影像資料、老照片、老物件等方式,賦予經典穿透時空的感人力量。革命烈士楊開慧藏在牆縫裡52年的家書、抗戰詩人陳輝《為祖國而歌》的手稿、105年前的《新青年》雜誌……諸如此類的歷史物件,配合感人肺腑的經典傳唱,一下就激發起觀眾強烈的情感共振。《經典詠流傳》也善於使用“中國式浪漫”打動人心。如,中國空間站上航天員王亞平演奏古箏,與經典傳唱人的“天地合作”,讓千年前《夢天》的詩意想象照進現實。讓觀眾走進一檔節目的最佳方式,莫過於喚起情感共鳴,在溫情表達中傳遞力量、彰顯情懷。

講透哲理鼓舞人

凡事由情而入理,往往事半功倍。文化類節目的功能並不僅僅在於極盡視聽之娛,更重要的是傳遞價值和哲理、彰顯態度與追求。在第一季中,《明日歌》與《滾滾長江東逝水》讓觀眾領略到中國人獨有的時間文明及面對時間流逝時的慨然與壯懷。在第四季首期節目中,《定風波》的歌聲道盡蘇東坡的一生風雨,在文學與現實的碰撞中詮釋出“將風波變為風景”的從容與曠達,傳遞給觀眾不懼風雨、笑對人生的精神力量。事實能否說服人,哲理能否打動人,關鍵在於採用怎樣的形式講述。只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就能達到溝通交流、啟智潤心的功效。

以藝術之美擴大影響力

藝術創作賦予傳統文化二次生命,讓內含其中的無形而顯在、深沉而持久的文化軟實力成為一種有形、真實的傳播力量,在審美、認同、體驗等層面激起觀眾多層次共鳴。《經典詠流傳》走到第五季,除堅守傳統文化創新表達的初心,更不斷在藝術創作上強化迭代升級、發揮引領作用,把傳統文化的核心與各種文藝要素結合在一起,使其更好融入時代、融入生活,用藝術之美賦能傳統文化。

以舞美設計展現美學追求

舞美是文藝的“外衣”,華麗才能引人矚目。《經典詠流傳》開創“和詩以歌”的“音樂+文化”模式,透過創新改編和原創新編的方式堅守文化立場,透過高水準的曲藝創作和舞臺呈現傳頌中國故事,帶給觀眾入眼又入腦的審美體驗。舞美設計上,以《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為例,突破以往空間境界,從東方審美出發,將自然元素與科技元素融合編織,創造性地搭建水幕舞臺,結合星光穹頂以及霧森等特效,打造沉浸式表演空間。圓形水幕、水池和舞臺呈現畫中畫、境中境的視覺場景,使每一位經典傳唱人的出場、表演更具儀式感。古詩詞也可透過投影展現在水幕上,光影和環境巧妙結合,令傳唱人與詩詞意境融為一體,讓經典文字在感官體驗中“活”起來。驚豔的視覺呈現、貫融的歌舞形態、鮮明的節奏特點、新潮的表演方式、兼具體驗與表現力的美學追求,展現出藝術美學上的新造詣、新成就。

以文化優勢厚植傳播優勢——從總檯《經典詠流傳》看文化類節目的守正創新

《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意境海報。

以多元藝術打造視聽盛宴

一檔主流、受歡迎的文化類節目,其藝術形式必定是多元、融合的。只有兼收幷蓄,才能更好契合國人審美傳統;只有包羅永珍,才能儘可能滿足每一位觀眾審美趣味。《經典詠流傳》依託強大的創作團隊,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文藝呈現手段。在第五季中,經典詩詞與歷史文化遺產相結合,一系列“經典遇上經典”的文化碰撞場面令人印象深刻:張衛健傳唱歌曲《一生大笑能幾回》,配合琵琶演奏家的表演,將“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的詩意重現;金海心演唱《鳥鳴澗》,結合唯美空靈的非遺技藝口技,呈現“空山鳥鳴”的寫意場景;郭采潔與馬頭琴藝術家齊·寶力高的合作,也將更濃郁的草原風情注入人們心中;張淇在歌曲《風雨夢來》中融入京劇老生的唱腔和唸白,演繹陸游“鐵馬冰河”的夢境與人生態度。所謂“百藝群工,競呈奇伎”,豐富多樣的文藝呈現手段,促進了“詩、歌、人、景”的有機統一,增強了觀眾體驗感和代入感。

以數字技術強化欣賞體驗

當前,數字技術的進步和媒體融合的發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更多元的展示路徑、更廣闊的傳播空間。除現場科技裝置,《經典詠流傳》還透過AR(增強現實)、CG(計算機動畫)特效等科技拓展舞臺空間,衝破“次元壁”,讓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相結合,打造身臨其境般的穿越空間。歌曲《憶江南》透過CG特效實現“碧波泛舟,人遊畫中”的奇觀,讓傳唱人走進千古名畫《富春山居圖》中,帶公眾一同暢遊富春江絕美山水。歌曲表演之後,傳唱人又從古畫中回到現實舞臺,與嘉賓一同解析大螢幕中呈現的古今山水對比長卷,留給觀眾對畫中故事的無盡想象空間。節目還搭載裸眼3D、全息影像等先進技術,用高科技賦能舞臺呈現,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相結合,營造身臨其境般的審美體驗。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的運用,有助於推動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相結合,也為創新中華文化表意方式和修辭方法提供了有力支撐。

以時代之美彰顯公信力

人民是文藝之母,時代是文藝沃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從時代脈搏中感悟藝術脈動,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素材,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時代精神、美好生活,才能創造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好作品。《經典詠流傳》堅持守正創新,以精彩的故事、鮮活的語言、豐滿的形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中國價值,熔鑄中國精神,充分體現出“為人民書寫,為時代放歌”的文藝追求,以及“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文藝使命。

展示文化魅力,提振自信心

詩以言志,言為心聲。仰望華夏文明的歷史天空,淬鍊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經典詩詞無疑是最能代表中國精神、中國價值的重要題材之一。無論是古典詩詞還是現代詩歌,都蓄積著中國人的智慧、品格、襟懷和修養,凝聚著中華文化的理念、志趣、氣度和神韻。用音樂詠唱的方式解讀經典,可以更好地將經典詩詞蘊含的深厚精神文化價值傳播開來,發揮增強文化自信、凝聚共同價值的社會功能。從《大風歌》《從軍行》的傳統詩詞演繹,到《為祖國而歌》《蝶戀花·答李淑一》的近現代詩詞再現,《經典詠流傳》不僅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源頭活水,也著力傳承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提升文化自信增添底蘊、描畫底色。這不僅是一場創新傳承文學經典的藝術盛宴,更是一場跨越歷史的心靈對話、洗滌靈魂的精神接力。

植根美好生活,傳播正能量

藝術創造應向著億萬人民的偉大奮鬥敞開,向著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敞開。用藝術手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活”起來、傳下去,契合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經典詠流傳》沒有盲從“娛樂喧譁”的不實之風,而是迴歸人民大眾的沃土,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人文靜美”的創作風格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從《天降大任》的自信堅毅到《水調歌頭》的淡泊人生,從《但願人長久》的美好期許到《詩經·秦風·無衣》的勇敢以赴,古詩新韻,讓觀眾體會和感悟先人們對大我追求、對人生志向、對信仰信念的所思所想、所為所成,從而獲取智慧啟迪、情感慰藉和心理認同。這充分說明,只有將傳統文化的理念、基因、精神追求融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才能創造出更符合人民性、更彰顯中華文化精神的文藝作品。

培護精神高地,謳歌真善美

有筋骨、有溫度的作品,必然是一部歌頌真善美、針砭假惡醜、激勵人向上向善的作品。從第一季到第五季,《經典詠流傳》始終將崇德向善的道義追求灌注其中。以第四季為例,屠洪剛繼演唱《霸王別姬》後再唱歷史英雄劉邦,一曲《大風歌》自帶千軍萬馬浩蕩之氣;董寶石將唐代戰士的復原鎧甲搬上舞臺,創新演繹王昌齡《從軍行》裡英雄男兒守衛家國的熱血豪情;譚維維演繹《蝶戀花·答李淑一》,革命烈士楊開慧忠貞不渝、堅守氣節的故事讓觀眾潸然淚下……用音符傳承經典,用歌聲刻印精神,觀眾在節目中感受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欽佩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動情於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激發起百折不撓的必勝信念。高舉光照世道人心的道義火炬,培護引領社會和諧的精神高地,《經典詠流傳》傳奏出最美的“文明和聲”。

踏時代之浪,築中華之夢,千年文脈正在我們手中傳遞。《經典詠流傳》再一次證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千百年而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再一次證明了只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守正創新、推陳出新,就能創作出無愧於民族、無愧於時代的文藝精品。今後,一定會有更多優質的內容、精彩的創意、活化的手段被應用到文化創新和文化傳播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展示中國文化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既是主流媒體的幸事,更是文化事業的幸事!

(作者系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大型文化節目《開學第一課》《經典詠流傳》《詩畫中國》製片人、總導演)

新聞戰線

Tags:經典文化流傳中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