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走向順學而扶的“扶學課堂”

由 中國教育新聞網 發表于 人文2023-01-13

簡介以“四扶、三式”打通學習結點高質量的課堂不僅要在設計上做到“五厚”,還要在具體的教學中實施恰切的“扶”,即教師不是把知識硬塞給學生,而是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給予幫扶

動態百出是什麼意思

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確定基礎教育課堂教學要以核心素養為本。而落實核心素養不能靠灌輸和聽講培養。再高明的講授者都講不出學生的核心素養,再優秀的導師也“導”不出學生的關鍵能力。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一萬次的灌輸,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因此,教育要打破獨白式的單向教學的“替學”狀態,要走向雙向互動、多向對話的“扶學”狀態。

以“先扶後放”為課堂邏輯

在蘇格拉底“產婆術”的教育思想中,學習者才是真正的學習主體,教師要做學習的“幫扶者”。學校在近年來的實踐中,一直倡導透過教師的“扶學”促進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扶學”在課堂教學的不同階段,呈現的樣態也不同。“扶學課堂”倡導“先扶後放”。課堂上教師透過設計情境引出問題,其實是第一次“扶”,引入新問題後讓學生自己學,是第一次“放”;學生自己學習後要展示,展示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就是第二次“扶”,之後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第二次“放”。一節課需要“扶—放—扶”的多個迴圈,凡是師生一起參與的狀態為“扶”,學生獨自思考或解決問題時是“放”,最終實現認知的螺旋式上升。通常一節課起點是“扶”,即教師設計情境開啟新課,終點一般是“放”,即學習後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如果開啟更大的視野,很多時候前一節課是“扶”,後一節課就是“放”;如果再放大視野,基礎教育階段稱之為“扶”,上大學是“小放”,將來走向社會就是“大放”。由此可見,“先扶後放”不僅是課堂的組織邏輯,也是一個人的成長邏輯。

在倡導個性化教學的今天,課堂教學依然需要基本的規範。結合扶學理念,學校在實踐中確立了扶學課堂教學正規化,即“五厚四放三式”。

以“五厚”築牢學習根基

一是厚植學習情感。扶學課堂注重厚植學習情感,這不僅是正確價值觀的引領,還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教師帶著課程育人的思維挖掘每一堂課的課程思政元素。比如,教師在講授數學《勾股定理》一課時,不僅要讓學生認識知識規律,還要讓學生感受中國古代數學家的智慧;在講授蘇軾《赤壁賦》一課時,不僅要欣賞作者文辭的華美,還要學習蘇軾豪放曠達的性格。

二是厚植學科思想。學科思想是對某個學科性質、特徵、基本規律的高度概括和昇華。比如,數學學科中的轉換思想、變式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化學學科中的守衡思想、動態平衡思想、量變質變思想等。在教學中,教師要藉助智慧釐清每個學科的學科思想,並在教學實踐中適時滲透。學科思想往往是跨越學科篇章的,學生一旦掌握了每門學科所蘊含的學科獨特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方法,就不會遺忘,並在他們終身發展中發揮作用。

三是厚植知識體系。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將知識體系結構化,把一些零碎的、分散的、相對獨立的知識概念或觀點加以整合,使之成為具有聯絡的系統。這樣不僅有利於記憶,還有利於理解,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有一節課自成體系的思想,避免傳輸給學生一堆知識碎片,又要釐清本節課各個知識點在大單元中的位置、作用以及與其他知識的關係。以統編普通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三單元為例,該單元選取了兩晉至明代的六篇古代散文名作,其中《陳情表》《蘭亭集序》《歸去來兮辭》為教讀課文,《項脊軒志》《種樹郭橐駝傳》《石鐘山記》為自讀課文。六篇古代散文名作或以情見長,情真意切;或以理取勝,理趣盎然;體裁不一,風格各異。教學設計思路由單篇設計到單元整體設計,教師都抓住了探究傳統文化觀念在當今社會的價值這條主線,落實“文化傳承與理解”這一學科核心素養。比如,感悟《陳情表》的核心思想“孝”,教師藉助文字引導學生感恩父母,報效祖國;《種樹郭橐駝傳》以人為本的“養人術”,教師藉助文字拓展到如今我國的“富民政策”“精準扶貧”等民生政策。

四是厚植知識縱深。課堂教學要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對所學知識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僅要明晰結論,還要清楚其中的道理和來龍去脈。課堂要有足夠的拓展、延伸,要有理論提升,也要有實際的拓展應用,不能為了趕進度而做“夾生飯”。比如,地理課中關於大氣運動,課標要求運用示意圖等說明熱力環流原理並解釋相關現象。教材明確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有壓力梯度是因為空氣密度不同,而造成空氣密度不同的根本原因又是空氣的冷熱。至此,學生便抓住了大氣流動的根本原因,很容易理解正常的大氣環流,理解海陸風、城市風、山谷風、季節風以及家裡的過堂風等問題。

五是厚植學科方法。每個學科都有一些具體問題的處理方法,掌握了一種方法就可以解決一類問題,不僅可以掌握知識,也可以形成能力。比如,數學中函式解析式、解基本不等式、求各類函式值域、利用三角函式求各類最值等,都有常規解決問題方法,但也可指導學生把某個數學式看成一個新的未知數,即換元法,利用換元法能將這類數學題輕鬆掌握。

總之,在教學中師生要充分做到“五厚”,這是下一步學生學習能真正“放得開”的重要基礎。

以“四扶、三式”打通學習結點

高質量的課堂不僅要在設計上做到“五厚”,還要在具體的教學中實施恰切的“扶”,即教師不是把知識硬塞給學生,而是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給予幫扶。我們在實踐中梳理出四個具體的“扶”點。

第一個“扶”點:從認知膚淺到高屋建瓴。學生在討論展示中有時候始終跳不出既有的認知侷限,無法昇華,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及時介入,給予幫扶、點撥。第二個“扶”點:從一籌莫展到撥雲見日。容易得到的東西往往印象不深,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次碰壁、百思不得其解時,老師的點撥會讓學生茅塞頓開,有撥雲見日之感。第三個“扶”點:從迷途漸遠到柳暗花明。學生的錯誤很多時候不宜過早提醒,當他們走到錯誤的盡頭,就離真相更近了。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利用學生的錯誤,讓其自省自悟。第四個“扶”點:從旗鼓相當到指點江山。理越辯越清,當學生在辯論中旗鼓相當,都自信滿滿時,老師恰當指出漏洞,會讓學生頓悟,會讓學生銘刻在心。

老師講清知識並不難,但什麼時候講、怎麼講,如何講到學生的需要處,這才是體現其水平的關鍵。適切的“扶”既是教師的能力,也是一種高超的教學藝術。我們總結了扶學“三式”。第一式:踮踮腳。教師設計的學習任務,提出的思考問題,一定是讓學生踮踮腳才能夠得著的問題,否則問題就可能是無效問題。第二式:搭臺階。學生遇到完不成的學習任務、解答不出來的問題,老師才去“扶”。“扶”不是給方案、給結果,而是為學生搭臺階,讓學生自己爬上去解決問題,這才是學生主體地位的真正體現。第三式:找幫手。搭臺階學生也上不去,這時老師的“扶”也不是直接介入,而是善於借力,讓其他學生幫助,讓更多同學參與實驗、討論等,也就是把學生作為重要的學習資源加以利用、開發。

“扶學”形象地描述了好課堂應有的樣態。“五厚四扶三式”扶學課堂正規化為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落地明確了方向,設計了具體的路線圖。“五厚”抓住了學科核心素養,讓教師實現深度備課,讓學生實現深度學習,超越知識,同時觀照學習規律和學科本質。“四扶、三式”讓教師踏準課堂的節拍,抓住了課堂提升能力、建構素養的關鍵節點;“四扶、三式”讓學生思維有深度,思想有高度,活動有梯度。當課堂展現這樣“扶學”樣態時,學生一定可以充分彰顯主體地位。

(作者系吉林省長春市第八中學校長)

《中國教師報》2022年12月21日第6版

作者:張洪波

Tags:學生扶學教師課堂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