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可以終身攜帶的一篇文章《前赤壁賦》

由 心若自在便是晴天 發表于 人文2023-01-03

簡介後有個吹簫的人,聲音吹得很悲涼,結果把蘇軾也帶進了悲傷的氛圍中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的此非是什麼意思

學海遨遊望無涯,書山爬久思捷路。讀書求學到一定的時候,就想化繁為簡,去粗取精,直取要害。當年孔子弟子子貢就是這樣問學的:“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今天,如果有人問,有一篇可以終身攜帶的文章乎?我推薦蘇軾的《前赤壁賦》。先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文章表面是寫一次記遊:蘇軾和遊客在江上遇到了美景,非常陶醉。後有個吹簫的人,聲音吹得很悲涼,結果把蘇軾也帶進了悲傷的氛圍中。他就問那位吹簫人為什麼要吹得那麼悲涼。那人說,英雄人物建立的功業,在世上轉瞬即空,我小人物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如此。蘇軾用水和月的看似失去而實際永存來寬慰他。那位客得到了寬慰,最後變得通達,暢飲大醉。

從知人論世的角度看,本文其實就是記錄他本人思想的突破和超脫。蘇軾當年由於“烏臺詩案”,差點被砍頭,被貶到黃州。從鬼門關上走了一趟之後,他思想到達一定境界。本文表面所呈現的東西,其實是被蘇軾設計過的,導演、編劇、主要演員(吹簫客也是另一個蘇軾本人,傳統的賦就是一問一答)都是他自己。他精心設計了一場戲:前面賞美景的場景,就是指他人生曾遇到的歡樂場景,高光時刻;設計吹簫客的悲傷和困惑,就是指他本人所遇到的。後來蘇軾給吹簫客的答案,就是給自己的答案;吹簫客走出困境得到超脫,也就是他本人思想達到的境界。戲的主旨就是我蘇軾曾經快樂過,後來遇到了痛苦,現在把它化解掉,獲得了更大的快樂。

文章有文字意義,還有讀者意義。讀者讀了之後,應該找到相對應的地方。當人生遇到順風順水、和和美美的時候,也就是本文在開篇所描繪的場景。

可以終身攜帶的一篇文章《前赤壁賦》

然而生命之舟航行於浩瀚大海難免會遇到風暴,困境和磨難接踵而至,就對應了那位吹簫客的困惑和苦悶。

可以終身攜帶的一篇文章《前赤壁賦》

當我們最終掙脫掙扎,化解痛苦,走出低谷,活出嶄新的自我時,就對應的文章的結尾部分:生活平靜,太陽照常升起。

可以終身攜帶的一篇文章《前赤壁賦》

讀者應讀出這是人生的三幅場景,也是三個階段:由樂到悲,再到化解痛苦之後獲取更大的“樂”。當你在享受幸福的時候,看蘇軾是如何提醒的;當你在遭受不幸的時候,看蘇軾是如何化解的。讀完此文,希望從中受益,把此文隨身攜帶,你的人生之路,即便是有坎坷,也能把它走成大道。共勉!

Tags:蘇軾吹簫遇到蘇子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