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激濁揚清,心復光明

由 A程雨權 發表于 人文2022-12-27

簡介(這是大學的三綱)人心就是一面鏡子,慾望就是塵埃,需要時時擦拂才能愈發明亮,人慾所蔽就是利令智昏,所以要明明德,朱子說:“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

朝聞夕死的朝是什麼意思

陽明說:“聖賢之道,吾性自足。”佛家亦云:“眾生皆有佛性。”剛出生的嬰孩行為相似,性情相似,皆有一顆聖賢心在,為何長大以後卻有聖賢、君子、小人之別?本文旨在闡述自明而誠之法。

激濁揚清,心復光明

人的天性本相同,卻有聖賢君子小人之別

人之秉氣相同,聖賢君子小人之所以不同是受到了後天習染,為人慾所蔽(這裡參照了佛家月映萬川之說,江河湖海雖然千差萬別但湖中的月影和其他河流中的月影有什麼區別呢,和天上的月亮又有什麼區別呢?所以人的本性又有什麼區別呢?)本有良知,但是存了私心,自然就不會順著良心做事了。所以要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是大學的三綱)

人心就是一面鏡子,慾望就是塵埃,需要時時擦拂才能愈發明亮,人慾所蔽就是利令智昏,所以要明明德,朱子說:“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明是透過學習擦亮自己的內心使之復歸光明,德就是德性,自己具備了德行還不夠,這裡有兩個明,也就是說我們還要推己及人,發現別人心中的明。朱子說的發字,是發端處,是孟子說的四善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是人人內心本具有的,這才是有本之學,本就是我們自己,不假外求。

激濁揚清,心復光明

良知本在心中,真理不必外求

第二綱,在“親”民,之所以打引號,因二程雲:“親,當作新;實為新民”朱子認為是革新其舊,明明都是自新,自行以後就要帶動別人,讓全天下的人都自新,修身是自新,齊家是新一家人,還要治國平天下。親明還是新明,學術界自古就有爭論,陽明認為應該沿襲舊本讀親,都有其道理,但需要自己體察,事上琢磨。陽明先生也說:“聖人論道,是因病發藥”藥本來沒有對錯,只有適合與否,不是那個病就別吃那個藥,自不必爭論。

學習就是要對症下藥,有些高明的方法不適合自己倒不如用些普通的,想起佛家一個經典的公案,達摩祖師要傳衣缽給弟子,讓大家寫一個偈子看看徒弟中哪一個更高明,神秀寫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慧能看了之後,寫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然後達摩把衣缽傳給了慧能,單從兩篇偈語來看明顯慧能更高明,他已經達到了心中無物的地步,但是讀了慧能的偈語我們並不知道該做什麼該幹什麼,沒有任何指導意義,但是神秀的偈語卻告訴我們,要不斷擦亮自己每天都要反省自躬,讀書就是要能知行合一境界高低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對我們有所指導,能有所行動。行動是知識的副產品,學到高深處,自然會有所行動。

激濁揚清,心復光明

聖賢都是因病下藥,不必糾結境界高低

最後講講這非常重要的止於至善,止就是停止的意思,到這兒就停下了。大儒張居正說的很有意思,他說就好比到家了一樣,已經到家了,你還往前走嗎?不走了,就在這兒停下了。我們要明明德,要新民要做到什麼程度呢?要做到至善,朱子說“無一毫欲之私也”存天理到了極致,人後天所形成的那些慾望自然就一點都沒有了。做事情也是一樣要知道有所止,讓居仁行義,仁就是我們的家,心居住在此處不動了,憑著一顆良心做事,這裡推薦文中子的《止學》可謂將知止的道理寫的極為明白了。

(本文旨在闡述方法,餘自身修為尚淺,行為上還不能做到及格並無佈道之意)

Tags:聖賢朱子慧能自新偈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