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通訊錄滿了,但我沒朋友。經典釋讀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由 大王何為煩惱 發表于 人文2021-12-14

簡介《周易·兌卦》說:“君子以朋友講習

不亦樂乎意思是什麼

通訊錄滿了,但我沒朋友。經典釋讀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有遠方的來客,與你成為朋友,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

有人說,現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隨時都可以結識遠方的朋友。不過,認識就認識了,只是通訊錄裡多了一個名字而已,好像並沒有感到很快樂呀。

那是因為,我們現在對“朋友”這個概念的要求太低了:一起吃過飯、聊過幾句天,就是朋友了。

這並不是古人說的“朋友”。在古代,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稱得上朋友。他(她)一定跟你有相同的志向、差不多的世界觀,是心相知的。

一個這樣的朋友,從遠方來到你身邊,怎麼會不快樂呢?古人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才是古人的朋友之交。

現在想想你的身邊,能稱得上這種意義的朋友,有多少呢?

今天這個人人互聯的時代,人們的交際圈比從前大得多,可是真正能夠交心的朋友,卻少得可憐。

不是有人說:“我通訊錄都滿了,但是我沒朋友,他們全是客戶。”

這是一個表面上熱鬧非凡,可內心卻無比孤獨的時代。

我們失卻朋友之樂太久了。許多人談起來,或許只有兩小無猜的兒時玩伴,才算得上真正的朋友。

“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就是互相利用”這種偏見,竟然成了現代人公認的真理,可見我們對“朋友”的誤解有多深。

話說回來,古代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做什麼,會感到快樂呢?也是像我們一樣吃喝玩樂嗎?

不是的。古代朋友相聚,往往是講習知識、探討學問,共同進步才是最快樂的事。不是經常聽說古人聚在一起吟詩作賦嗎?我們今天熟知的許多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都誕生在古人的朋友聚會上。

《周易》有一卦叫做“兌”。“兌”這個字是會意字,像人張著口在說話,所以“說”字從兌;“兌”又是“悅”的本字,是喜悅的意思。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說”就是“悅”。

通訊錄滿了,但我沒朋友。經典釋讀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那麼《周易》的兌卦,是說什麼事情的呢?為什麼在漢字裡,說話跟喜悅,是同一個字呢?

《周易·兌卦》說:“君子以朋友講習。”

這下就全通了:“兌”不是一般的閒聊,而是朋友聚在一起講習知識;知識有長進,自然會感到開心,這就是“悅”。

所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與前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義是緊密相關的。

當然,如果要細論“樂”與“悅”的區別,那麼前者的快樂,是會笑出聲的哈哈大笑;後者的喜悅,則更多的是心中的歡喜。

自己學有所得,是內心的喜悅;與朋友在一起講習,談到會心之處,則更容易開懷大笑,不是嗎。

總結:志同道合的朋友遠道而來,本身就是非常快樂的事情;朋友相聚,講習學問,共同進步,則是更加有收穫的快樂。這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樂”之所在。

本期結束。下期釋讀:“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Tags:朋友快樂講習古人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