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錦江樓,一人守一樓

由 澎湃新聞 發表于 人文2021-12-10

簡介林老伯告訴我,過去匪寇攻來時,林家會召喚族人全部住進土樓,內圈三樓倉庫和中圈女牆內的射擊孔前都有人持槍把守,形成上下錯位分佈、360°無死角的防禦

比屋可封天下安瀾什麼意思

司機在錦東村路口把我放下,指指眼前一條毫無遮陰的鄉間公路,說再走1。5公里,就是我要去的土樓。我下意識地把口罩向上提了提,在35度的高溫下大步邁開,感受不到一絲微風,口罩戴著極悶,卻是我唯一的物理防曬。

我在烈日下走得怨氣沖天。之前我已經看了不少土樓,有名的,無名的,大的小的,好的壞的,漂亮的殘破的。我有點疲了,相機裡一堆照片,需要對照下行程才能反應過來哪座是哪座。一路上我不斷懷疑:真值得走這一趟嗎?

20分鐘後,當我大汗淋漓站在錦江樓前,答案很堅定:值得!

錦江樓,一人守一樓

錦江樓的正門入口,中軸線為中圈和內圈門樓 本文圖均為 何望若 攝它和我看過的、想像過的土樓都不一樣。它是土樓沒錯,更像座敦實的土堡。錦江樓的形式通常被稱作“雨傘樓”:三座圓樓層層相套,內高外低。不過眼前這把“傘”看起來矮矮壯壯,外圈僅一層,中圈雖高出外圈,也僅一層。站在樓外看,中圈和內圈土樓的屋頂沒有斜斜的坡面,像是少了個天靈蓋,也缺了傘應有的坡度。

在外圍繞了大半圈,找到它的入口,才看出了層次。原來,外圈並非封閉式的圓,它像一個“C”字,十多米寬的缺口將中圈門樓大大方方地敞露開來,穿過中圈門樓又正好是內圈的門樓。兩個門樓上再凸建一層高的閣樓。站在“C”字缺口外看土樓,內外三圈不同高度的圓樓,再加兩個凸起的門樓,從外至內、從下至上,逐漸升高,逐漸縮小,怪不得它自封“金字塔式”。

錦江樓,一人守一樓

站在內圈頂樓的屋脊上看天井特別處不止是外形。客家人建土樓,一為聚居,二為防禦。防禦需求決定了土樓多為封閉式,一樓不開窗,二樓以上才開小窗,雖為土牆,但基層是道約一人高的石砌牆角。而錦江樓的第一道防線不但有缺口,牆面又只見土不見石,不少房間也開了窗,看起來一攻即破。中圈和內圈反而有花崗岩條石砌築的牆腳,尤其內圈牆腳足有一層樓高。這難道是先唱空城計,引敵入內,再關門打狗的戰術?

再看土樓內部的住戶結構,通常來說,南靖、永定地區的客家土樓以內通廊式為主,也就是整座樓只有一兩個樓梯,供所有住戶上下,樓梯和圍繞天井的屋前走廊都是公共區域。閩南地區的土樓則多為單元式,也就是樓上樓下獨門獨戶獨梯,鄰里不相通。而錦江樓地處閩南,卻為客家的內通廊式。

錦江樓,一人守一樓

內圈3樓屯糧和兵器的倉庫我正於兩個門樓間進進出出看得出神,身後一位老人和我打招呼。老人名叫林振德,今年已經73歲,如果以土樓建成時算起,他是錦江樓的第七代居民。林老伯邊陪著我參觀,邊告訴我,這內外三圈土樓並非一氣呵成建起。內圈是它的“一期工程”,建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建樓者是本地做“水客”生意的林升澤。林升澤所建的內圈高三層,一樓、二樓上下各12個房間,三樓無隔間,打通作倉庫,既屯糧也放兵器。林老伯指指牆上均勻分佈的槍眼,又讓我從槍眼中看向不遠處的一棵樹,“那人站在樹上,我們從這裡打出去,人家被我們打死了還不知道從哪飛來的子彈”。我問他真打過仗嗎,“當然,打倭寇哦!”

林老伯問我:“你敢上屋頂走走嗎?”我想都沒想就說敢。於是跟著他又上了一層,其實就是凸建在門樓上方的閣樓,紅木條几上擺放著樓祖林升澤和夫人的畫像,顯然這是祖堂。林老伯讓我看向祭祖臺對面的窗外,“前面就是海,倭寇上岸前就被我們發現了。”原來這閣樓是打仗時瞭望用的。

錦江樓,一人守一樓

在內圈屋脊上等我的林老伯林老伯開啟瞭望室左右兩側的小門,外面就是三樓的屋頂,外坡面的邊緣築了一道極矮的女牆,沿牆內根有一圈屋頂走道。我才走出去兩步,就被喚住,回頭一看,他站得比我高,原來他所謂的屋頂是指中間的屋脊。林老伯關照我不要踩瓦片,靠邊沿小心走上去。待我站上去後,倒吸了一口氣,知道自己吹牛吹大了。屋脊寬度就是一塊豎放的磚,比男人的腳背還窄,這得走出貓步,還得保證萬無一失,稍一失去平衡,滑向外側,還有女牆擋一擋,若是滑向內側,就直接掉進天井裡,命都沒了。我眼前晃過了電影中彭于晏在屋頂飛奔的身姿,自己的雙腿卻忍不住地打顫。試走了兩步,就嚇得退了回去,不怕丟人,只怕命送錦江樓,我還是老老實實走有女牆作護欄的屋頂走道吧。女牆其實也高不過腿,腳下才兩塊磚的寬度,依然走得心驚肉跳。走完一圈,見林老伯如君臨天下般站在屋脊上等我。

“您平時走這屋脊嗎?”“走啊,從小走到老咯。”雖說山裡的孩子天生會走山路,海邊的孩子生來就水性好,眼前這位七十古來稀的老人,身姿挺拔,竟然還能屋脊漫步,實在不可思議。老人一定看出了我的狼狽相,安慰我:“等下我帶你去中圈屋頂,那邊比較寬,好走。”

中圈是林升澤去世後,由他妻子李燦續建,兩樓相隔12年建成。門匾所書“安瀾著慶”,取自王煲《四子講德論》中的“天下安瀾比屋可封”。中圈僅建了一層,共24間屋子。屋頂是不太常見的內向單坡頂,外側有高及腰線的女牆,沿牆內根鋪了四塊磚寬度的環形走道,牆上佈滿射擊孔。林老伯告訴我,過去匪寇攻來時,林家會召喚族人全部住進土樓,內圈三樓倉庫和中圈女牆內的射擊孔前都有人持槍把守,形成上下錯位分佈、360°無死角的防禦。

錦江樓,一人守一樓

中圈屋頂走道我問林老伯,為何錦江樓造的氣勢磅礴,屋頂卻不捨得用料,中圈甚至只蓋了半邊屋簷。老伯讓我看牆面,“這不是普通的生土,是三合土板,用它夯築的土牆非常堅實,不怕雨水侵蝕,根本不需要大屋簷來擋雨。”我再看矮矮的外圈,既無閣樓瞭望室,也不再有花崗岩條石砌的牆角,就是一圈極簡的平房。顯然是因為清朝末期林家後代造外圈時,已過了海盜倭寇猖獗時,既無寇患,蓋樓純為居住,便也無需大費周章了。

我又裡裡外外看了遍,回到內圈天井,林老伯已泡好一壺茶在等我。老人告訴我,小時候樓裡住了幾百號人,後來大家陸續都搬出去住新樓了。“我也搬出去過,後來還是覺得土樓好,所以就又搬回來了。這土樓冬暖夏涼,七八月的時候晚上不蓋棉被會著涼,多好啊。”老人指指他住的那間屋,“那是我年輕時的婚房,我現在還住這間。”二樓某間屋內簡單放了張床,是他給嫁出去的小女兒留的。我想老人是念舊的,否則也不會獨守祖先的基業和偌大的房子。

問及土樓在文化大革命時有沒有遭殃,林老伯笑道,“文革時樓裡的小孩就是紅衛兵,自己保護自己的樓,誰會抄自己的家啊。”幾年前錦江樓進行過一次大規模修復,之後,政府想收回土樓,但以他為代表的林氏後代不願賣,林老伯想讓土樓商用,政府又不讓他私自收門票。結果是,政府付他每月100元的工資,讓他負責土樓的維護和衛生。一百元在這個時代,不過是一杯雞尾酒,三杯手衝,一張福州到漳州的動車票……林老伯在天井中拉了根自來水管,在院內搭了一間小小的衛浴間,他給每層樓都上了鎖,用的還是密碼鎖,這些事一百塊肯定不夠幹。

錦江樓,一人守一樓

中圈和內圈一個人守一座沒有人氣的土樓,應該也是寂寞的,儘管老人活得很新潮,會用微信,會網上購物,會給土樓寫簡介、拍影片傳到網上。臨別時,老人對我說:“夏天時來住幾天吧,這裡的荔枝特別好吃,你就睡我女兒的房間,晚上的土樓特別漂亮。”

那天晚上,林老伯給我發來一條影片,我才明白晚上特別漂亮的意思。林老伯給天井裝上了一圈彩燈,配上他影片裡的背景音樂,忽然有種90年代舞廳的即視感。

如果事先看到這夜景照,或許我不會在豔陽下走1。5公里前去。我相信林老伯對土樓是真愛,也相信他希望土樓商用並非出於發財夢,他以他的審美打造從小生長的家,他希望更多人知道、欣賞這裡,希望看到錦江樓的復興。只不過,作為懷有私心的旅行者,在我內心,錦江樓還是維持現狀更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Tags:土樓老伯內圈中圈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