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一百多年後,王羲之為他背書,王獻之向他取法

由 桂子聊書畫 發表于 人文2021-12-08

簡介『一筆書』使漢字的筆畫更具連續性,書法就此具有了和音樂和舞蹈一樣的韻律美,這樣的藝術美學也給書寫者帶來高度的愉悅感——『草聖』之稱由此確定,張芝的書法成就輝耀著後世的每一位『草書』愛好者,也成就了諸如懷素,張旭等等大家

拔茅連茹是什麼意思

『吾書比之鐘 張,鍾當抗行(hang),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hang)。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

唐孫過庭『書譜』裡記錄有王羲之的這段話,這是王羲之對前輩鍾繇和張芝的評價。那麼,這段話裡表達什麼意思呢?

要知道,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們都追求個性解放,王羲之的這段話肯定不會有『自謙』之意,他想表達的應該是實際情況。

一百多年後,王羲之為他背書,王獻之向他取法

王羲之

王羲之說,我的書法和鍾繇 張芝比較,我應當和鍾繇不相上下,也許還可以說是超過他;但是和張芝的草書比較,那應該相當於大雁在天空排隊飛行。而且張芝書法精熟,仍然勤於練習,池裡的水都被墨染黑了,假如我也像他那樣勤學苦練,我未必能比不上他——也就是說,王羲之自認草書比不過一百多年前的張芝。

沒錯,這個被王羲之『背書』的前輩就是東漢書法家

張芝。

張芝 字伯英,生卒年份不詳(有說大約卒於公元193年),他的父親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名將,因為得罪了當權宦官,遠離朝廷,退隱敦煌故里,家有門徒千人,母親是位富家閨秀,溫良賢淑,並且教子有方。

一百多年後,王羲之為他背書,王獻之向他取法

張芝 章草

張芝是長子,對做官毫無興趣,專心在學問上,尤其是書法。儘管朝廷多次徵召,他都堅辭不就。

他自小就對書法有著濃厚興趣,在當時書寫工具不夠富裕的情況下,總是用手指頭在地上和牆上寫來寫去,寫到指甲斷裂,手指出血也不肯停止。父親看到兒子如此痴迷書法,在家裡的水池邊造好石凳和石桌,張芝有了寫字的專用地之後,更加發奮練習,直到池水盡墨(這個故事有點老套)。

母親也全力支援兒子,剛織好的白布,先不急著染色,拿去給兒子當作練習紙,字寫滿了,拿去清洗,洗好再拿來練字,直到看不出布匹的經緯線,才染色做衣服。

他不止白天練習,晚上睡覺還用手指頭在被子上劃來劃去,以致被子經常劃破。

一百多年後,王羲之為他背書,王獻之向他取法

張芝 冠軍帖 據傳

在這樣夜以繼日的勤學苦練後,張芝把當時的章草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字型不再有隸書那樣誇張的燕尾,收筆也變得含蓄,多以點或者捺點,再或者回勾向下,充分起到了連線下一筆的作用。在張芝的手裡,『章草』已經充分具備『今草』的形態美。

張芝對於書法的貢獻不止於此,他也沒在成績面前止步不前,在對『章草』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後,『一筆書』也橫空出世。『一筆書』使漢字的筆畫更具連續性,書法就此具有了和音樂和舞蹈一樣的韻律美,這樣的藝術美學也給書寫者帶來高度的愉悅感——『草聖』之稱由此確定,張芝的書法成就輝耀著後世的每一位『草書』愛好者,也成就了諸如懷素,張旭等等大家。

張懷瓘評價一筆書:『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如行雲流水,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離合,數意兼包。』

一百多年後,王羲之為他背書,王獻之向他取法

王獻之 中秋帖

今草乃至一筆書的出現,不止是書法史劃時代的里程碑,也給漢字的書寫帶來天翻地覆的革命,書寫速度的加快,書寫時的節奏和韻律感讓中國書法開創出一個全新的天地。

雖然,張芝沒有確定的墨跡流傳下來,但是從王獻之的『中秋帖』裡,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一筆書』的無盡魅力。

Tags:張芝書法王羲之一筆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