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什麼是友誼?令狐楚:不求回報的提攜,李商隱:無法報答的悲涼

由 詩就停雲 發表于 人文2021-12-07

簡介李商隱知道,令狐楚就是那個深刻地,來改變自己命運的這個人

背恩棄義詞語嗎?

中晚唐大詩人李商隱傳世的詩歌非常多,很多大家都耳熟能詳。我自己讀到一首非常特別,這首詩歌名字叫《謝書》,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謝書

唐代:李商隱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

自蒙半夜傳衣後,不羨王祥得佩刀。

這首詩具體內容我們等一會講。它主要說的什麼意思?我想我們有個模糊的一個印象,這首詩歌把自己放得很低,而在詩歌裡面把對方放得很高。大家一看這首詩就覺得奇怪了,李商隱是一個很驕傲的角色,他怎麼會把自己放的那麼低呢?而且低調的讓人難以置信。這首詩的核心意思是說,我李商隱原來就像一張白紙,啥也不會,啥也不懂,但是遇到對方以後,給了自己空前的一個自信。一個被李商隱看得形象如此高大的人,一定是一個不同凡響的人。而一個人能給另外一個人帶來自信,那他一定是那個人生命中的貴人,尤其是對一個從小就有遠大抱負的人來說,這樣的貴人出現的越早越好。

李商隱早年志向高遠,一心想在唐王朝的舞臺上來實現在自己的遠大抱負,但他覺得機會還很渺茫的時候,也曾經很焦慮,很無助,甚至可以用憂心忡忡來形容,他的這種無助的一種心態。他有一首《無題》詩是這樣寫的:

無題

作者:李商隱 (唐)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

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

十五泣春風,背面鞦韆下。

這首詩寫了什麼呢?寫了一個女孩子從八歲到十五歲的一個成長的過程,這是一個怎麼樣的女子呢?我們一句話來概括一下:那就是一個長得美、又懂得美、而且多才多藝的一個女子的成長的過程。

這個詩說這個女孩子八歲的時候,當沒人的時候,就偷偷摸摸的照鏡子,把自己的眉毛畫的細細長長。

十歲的時候去春遊,那一定要穿上裙子,裙子上一定要有荷花,那才高高興興。

到了十二歲的時候,覺得傳說中就像我們現在說的“我負責貌美如花,你負責賺錢養家”。這個說法是靠不住的。這什麼意思?就是一個女子除了長得美,懂得美之外,還應該多才多藝。所以這個女子就來學彈箏,“銀甲不曾卸”。什麼意思?就是說他彈箏的時候,保護指甲的這個銀甲都沒有把它拿下來。說明什麼特別的勤奮。

十四歲的時候,有各種各樣的客人來的時候,她就躲起來了,為什麼躲起來?因為古代的時候,一個十四歲的一個女孩子是準備嫁人的年齡,要少見人越少見越好。“懸知猶未嫁”。結果後來知道還沒有人上門來提親。

“十五泣春風,背面鞦韆下。”十五歲的時候,一個人在盪鞦韆,一邊蕩啊一邊想,我已經十五歲了,還沒有嫁出去,覺得人生好無望,好失敗,所以這個眼淚就嘩啦嘩啦的流了下來。所以這首詩歌寫了一個,從八歲到十五歲的,這麼一個長得美,又愛美,又多才多藝的一個女子。

最後的結果是十五歲了,這個小女孩還沒有嫁出去。李商隱當然不存在嫁不出去的問題,李商隱透過這麼一個女子來表達什麼呢?來表達一個又忠誠,又有才幹的人,卻看不到,不被發現,被重視的一個希望。所以他滿懷著焦慮的情懷,因為這種焦慮無時無刻不在,所以李商隱更渴望能夠儘早地遇到一個能夠賞識自己,提攜自己的人。

李商隱為什麼那麼急於在政治舞臺上來展現自己呢?因為李商隱這個人確實有才。在他十多歲的時候他的古文寫得相當漂亮,在周圍的圈子裡面已經非常有名了。但是他就琢磨了,我一個人把古人寫的這麼好,在周邊的圈裡有名,那又有什麼用呢?現在的東都留守,也就是當時的洛陽市市長,聽說這個人文章寫得非常漂亮。李商隱就琢磨了,一個會寫文章的“市長”,那跟一個不會寫文章的“市長”肯定不一樣。會寫文章的“市長”,一定對會文章的人會格外關注,我得去找他,讓他認識到我的才華,希望能得到他的提攜,李商隱說幹就幹。

大概在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李商隱精心挑選了自己寫的文章,然後就去拜見這位“市長”。這位“市長”倒也不會因為來的人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而怠慢了他。一邊讓他坐下,一邊開啟李商隱送來的文章,一氣讀完了五六篇。因為他讀得太專注,都忘了旁邊還有一個少年坐在那兒呢。讀完了五六篇以後,這個市長一看這麼好的文章,那不是一般人能寫出來的,他內心已經激動了。所以就走到了李商隱面前,說這文章都是你寫的?李商隱怯怯的說,因為還年輕嘛,怯怯的說:是的。晚生不才讓您見笑了。這個市長說,你可不是不才,你是有大才的人。以你這種文章才華,你將來一定是國家的棟樑,你最近就住在我家,跟我的幾個兒子在一起遊玩、學習。李商隱沒想到本來見市長也許會被婉拒,或者說簡單的應付一下,這場見市長之旅就結束了,沒想到得到市長這麼高的一個關注和垂青。這個少年是李商隱,剛才我們說了。那麼這位“市長”是誰呢?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令狐楚。

令狐楚一見李商隱這個少年,長得眉清目秀,又滿腹經綸,筆下更是富有才華。所以就滿心的覺得這是一個人才,我得好好的來培養他。

令狐楚這個人本人也是一個不同凡響之人。在政治上他曾經當過宰相,在文章上他是一代高手。就在這一年的十一月份,令狐楚從東都留守來調任天平軍節度使。從三四月份到十一月份,這裡面有大概六個月的時間,跟李商隱近六個月的相處,他對李商隱的學問、人品、才華有了充分的瞭解。所以李商隱當然就跟著令狐楚到了天平軍節度使的府上去了。令狐楚聘他為幕僚,讓他當巡官。巡官這個位置當然比較低,也沒有什麼分管事情。令狐楚不過是把李商隱帶在身邊慢慢培養的意思。李商隱的人生從此就向著好的方向來發展。但在那個時候的令狐楚看來,比自己小的李商隱不過是一個晚輩,是一個學生。所以他也就按照老師來指導學生的模式,來訓練李商隱的成長。他首先覺得應該改變李商隱的寫作方向。這話怎麼說?李商隱涉及一些古文而出名,但令狐楚很清楚啊,唐王朝的各種公文,各種章表奏摺,那都是要寫駢文的。

什麼叫“駢文”?駢文其實就是那種句法工整,講究文采,講究典故的這麼一種文體。因為它的句式不是一句四個字,就是一句六個字,所以這種文體也叫“四六文”,當然更流行的說法叫“駢文”。和散文是不一樣的。令狐楚覺得這麼好的苗子,又會寫古文,但是駢文寫不好有什麼用呢?如果不把才華放在章表這些駢文上面,那對李商隱未來的發展是有很大的影響的。所以令狐楚就有針對性地來指導李商隱了。

每個月都給他佈置幾個題目,讓他寫駢文。寫完之後,令狐楚一篇一篇地改,指出文章中的問題。經過幾個月的訓練之後,李商隱的駢文寫作技巧得到了飛躍的提升,為什麼這麼快呢?

第一李商隱本身就是有文學才華的。

第二他的悟性很高。

第三指導他的令狐楚是駢文的一代高手,又把自己的寫作秘訣毫無保留地教給了李商隱,所以李商隱的進步可以用“飛速”兩個字來形容。

李商隱其實心裡清楚,令狐楚教自己寫駢文,並不是純粹地讓自己來寫一手漂亮的文章,而是指引一條在政治上發展的一條康莊大道。

第二年,大和四年,公元830年,李商隱滿懷著感激之情,寫下了這一首《謝書》:

謝書

唐代:李商隱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

自蒙半夜傳衣後,不羨王祥得佩刀。

這就是文章的一開始我們提到的那首詩歌,我們現在看看這首詩歌具體寫了什麼。

“微意何曾有一毫”,“微意”就是很無知,很蒼白,也就是說我原來是一個非常無知的人,就像一張白紙。

“空攜筆硯奉龍韜”,我自己準備了筆和硯來“奉龍韜”,“龍韜”涉及到一個典故,據說戰國的時候有一本書叫做《六韜》,其中的第三卷叫《龍韜》,說的是周武王與姜太公兩個人的對話,談用兵作戰的原則與方法。李商隱的意思就是說我好像一個對軍事上一無所知的人,去聽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在談用兵的戰略與方法,完全啟迪了自己未知的世界。前兩句李商隱把自己說的非常低調,低調是為了後面的鄭重。從一開始的很低調,慢慢的有了自信。

最後一句說的是“不羨王祥得佩刀”,這句話就更加自信了。其實可用驕傲兩個字來形容。這裡面也用到了典故,王祥是誰呢?王祥是晉朝人,他意外地得到了一把佩刀,製作精良,寒光閃閃。旁邊的人說這把佩刀不是任何人能佩的,至少是三公才能佩啊。“三公”就是太師,太傅,太保,是僅次於天子的地位,是輔佐王朝的重臣。李商隱的意思就是說令狐楚交給自己的這些駢文的秘訣,就好像王祥手上的這把佩刀, 不僅僅改變了自己的一個寫作方向,而且為自己的人生指引了一條新的道路。

這首詩歌在感謝當中有希望,在希望當中有自豪,因為駢文創作技巧的提升,李商隱滿懷著喜悅希望之情。這個希望之情更多的是對未來政治的美好暢想。令狐楚本人其實也沒有什麼靠山,他一路升遷,最後到了宰相,靠的就是這一手駢文的絕活。

所以,令狐楚將這一手駢文的技巧交給李商隱,也是讓李商隱不要靠其他的手段來贏得自己的地位和名聲,而是要靠真才實學。

李商隱遇到了令狐楚,早年“十五泣春風,背面鞦韆下”的焦慮之心就慢慢地得到了緩解。李商隱知道,令狐楚就是那個深刻地,來改變自己命運的這個人。

據說李商隱在還沒與入幕之前,也就是在洛陽的時候,令狐楚就把李商隱介紹給了白居易。白居易初次見李商隱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呢?據說白居易曾經對李商隱說,自己年紀大了,可能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我希望來生能夠做你的兒子。這可能是一句調侃的話,意思就是他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欽佩,也希望自己有李商隱那樣的才華。

白居易和李商隱我現在來看都是大詩人,但是放在當時,李商隱這麼一個年齡段,李商隱還是一個微不足道,默默無聞的人。而白居易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所以令狐楚的苦心從這個地方看出來。白居易與李商隱的緣分,假如沒有令狐楚的牽線搭橋那也是不可能的。

入了令狐楚的幕之後,李商隱的世界就被整個地打開了。無論是春秋佳日,還是花朝雪夜,也無論是水池旁邊,還是菊花亭下,令狐楚總是跟自己的幕僚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寫詩。但是李商隱如果想要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他必須去考進士。

所以令狐楚在解決了李商隱的生活問題之餘,還兩次資助李商隱進京趕考,雖然這兩次都沒有考上,但是令狐楚對於李商隱的一個提拔之意,提攜之恩,那真是的無處不在。令狐楚如此用心地來栽培李商隱,其實最根本的原因他就是覺得李商隱是一個未來對國家有大用的人才,所以他得為國家來發現,培養這麼一個人才。

我們把令狐楚對李商隱的栽培,簡單地總結一下,大概有三點。

第一點就是無私地傳授創作駢文的技巧。剛才我們已經說了,這個技巧的傳授,不僅僅是為了來寫一篇漂亮的文章,而是這個文章以他的政治前途密切相關。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經濟上資助李商隱參加進士考試。寫一篇好的駢文,是從政的基礎,但是沒有進士的資格,在很多方面都會受到限制。尤其是令狐楚知道李商隱非常有上進心的時候,更是兩次來資助他進京趕考。

第三點,是令狐楚帶著李商隱參加幕府的各種宴集,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就是為李商隱打造一個走向成功的朋友圈。

經過幾年的培育,李商隱漸漸地在圈內聲名鵲起了。據說李商隱有一次去長安參加進士考試的時候,住在一個很小的旅館裡。當天晚上,旅館的主人正好召集一幫朋友在喝酒,看到一個形單影隻的李商隱,就喊著一起喝酒。酒喝的差不多了,詩歌也差不多應該開始了。座中有一個朋友就寫了一首《木蘭花》詩。當眾把這個詩唸完,大家就覺得好詩,寫詩的個人也覺得洋洋得意,喝了酒以後,這種自豪可能表現的更加淋漓盡致。這時候看到在一邊不言不語的李商隱,那個詩人就讓他也寫一首《木蘭花》詩,為今天的宴會助興。幾番推辭之後,李商隱揮筆就寫下了這一首《木蘭詩》:

《木蘭花》

李商隱

洞庭波冷曉侵雲,日日征帆送遠人。

幾度木蘭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老實說這首詩在不經意間寫出了一種人生的狀態,這句話怎麼說呢?其實前兩句我們一般看不出特別的味道,你聽我分析一下就能明白。

“洞庭波冷曉侵雲”這是寫早上,洞庭湖因為秋意來了,水面就蒸騰出一種寒霧,寒霧就一直升起,好像一直到了雲層,這說明秋天很冷了。

“日日征帆送遠人”,在這麼一個清秋季節,每天都能看到船一艘一艘地出發,親人來送別遠人。我站在這個木蘭樹做的船上幾度望,發現我自己跟這個船也是一樣啊,這個船東漂西蕩,不知漂向何處,我李商隱也是在左右探索,不知道最終有一個怎樣的結果。所以這首詩歌寫出了一種人生的漂泊無依的,這麼一種感覺,特別是在功名未立的時候,這種迷茫感,在這首詩裡面就體現的比較充分了。

周邊的人都會寫詩,也懂得好詩的人,一看李商隱的這首詩,紛紛地讚美說,這詩寫的真好。然後,看到詩好,就想知道寫詩的人是什麼來路了。周邊的人一聽說這就是李商隱。此前江湖上已經聽到他的名聲,沒見過這個人,沒想到這個人就出現我們的面前,那是一種“粉絲”式的那種激動。所以李商隱在還沒考中進士的時候,他的名氣在江湖上已經如雷貫耳了。這一切與令狐楚的栽培是有直接關係的。

江湖上有名,並不等於考進士馬上就能成功,事實證明李商隱一共考了很多次,一直到開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李商隱才考中進士。而這一次考中進士也與令狐楚,令狐陶有關。當時的主考官叫做高鍇,這個高鍇與令狐楚的兒子令狐陶關係不錯。令狐陶剛才沒說到這個名字。但是我剛才也提到了,李商隱最初帶來自己的文章去拜見令狐楚的時候,令狐楚一看就非常欣賞。讓他給自己的兒子在一起遊玩。那麼這個遊玩的兒子裡面,就有令狐陶這個人,所以他們很早就認識了,也結下了很深的一個交情。那麼高鍇跟令狐陶關係挺好,就問令狐陶說你最好的朋友是誰?令狐陶說,是李商隱,是李商隱,是李商隱。連說了三遍李商隱的名字。這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就是這個意思。那麼後來李商隱就順利的考中了進士,

但是李商隱考中進士是不是因為令狐綯的推薦呢?我覺得不是,原因是什麼呢?原因是令狐陶當時也只是一個候補之官,他的身份和地位也不足以來決定李商隱能否錄取。那麼其決定性作用的是誰呢?是令狐楚。我們現在雖然找不到令狐楚是怎麼向高鍇來推薦李商隱,但是李商隱在進士錄取之後,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給令狐楚,來表達了感謝之意。這裡面就有兩句說:“幸忝科名,皆由獎飾”我很榮幸地考上了進士,都是由您的推薦,舉薦,我才能獲得今日的成果。所以令狐楚在李商隱考中進士這個事情上一定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李商隱萬萬沒有想到,就在自己還沉浸在考取進士的興奮之中的時候,就在這一年的冬天,令狐楚生了重病,生命危在旦夕。李商隱此前曾經答應,在中秋節前後到,後來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耽擱了。這一次他再次接到令狐楚的這麼一個資訊,心急火燎,他知道再也不能耽擱了,因為令狐楚重病的訊息他已經聽說了,所以他翻山越嶺連夜飛奔,終於到達了興元。到興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給皇帝上了一個表,希望能夠讓令狐楚進長安去治療疾病。但是沒有想到令狐楚當時年老體衰,已經禁不起旅途的顛簸了。

開成二年的十一月,令狐楚知道自己的生命走向終點。他把李商隱召到自己的面前對他說,我感覺到魂快要飛走了,我也一點力氣也沒有了,我個人的情感,個人的事情而已沒什麼好說的,但是我對這個國家放心不下,我還要給皇帝寫一篇文章,把我最後的一些願望,向皇帝稟報。我擔心我身體書衰弱,頭目昏昏,可能寫的言辭錯亂,有失禮節,所以希望你能幫我完成這篇表。李商隱一看恩師這麼一個衰弱的樣子,又看他臨終的這麼一個沉重的囑咐,早已是淚流滿面。按說令狐楚本人是一代文章高手,他又當過宰相,認識的人,也不知道有多少。而在他認識的人裡面,把文章寫的好的人也有很多,他為什麼偏偏要找還沒有得到更好發展的這麼一個李商隱呢?我想理由只有一個,李商隱這個時候在令狐楚的眼中,那不僅僅是朋友,而是在一生當中唯一一個值得終生託付的這麼一個朋友。

我們可以看出令狐楚與李商隱關係演變的過程,一開始令狐楚把李商隱當做學生來培養,後來又把他與李商隱的關係調整為亦師亦友,而在令狐楚生命的終點,李商隱已經變成了令狐楚最好的朋友,這個過程非常之清晰。令狐楚去世以後,李商隱的命運也就開始發生了新的變化。

在開成三年,也就是在公元838年初,又入了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幕府。王茂元一見李商隱很欣賞,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李商隱認識了王茂元,又娶了王茂元的女兒,這下子麻煩來了,麻煩在哪裡呢?因為當時的宰相叫李德裕,李德裕對於將門之後的王茂元非常欣賞,但是李德裕對令狐楚很討厭,很不喜歡,而這個李商隱現在雖然是王茂元的女婿,那可也是令狐楚曾經的得意門生,以及後來最好的朋友,所以就對李商隱很排斥。

李商隱被夾在中間,日子很不好過,令狐楚去世, 令狐綯感覺也不好,因為父親以前辛勤栽培的李商隱現在到了李德裕非常欣賞的王茂元的幕下去了,而且當了他的女婿。他就認為李商隱是背恩棄義的。據說有一次李商隱要求去拜見令狐綯,但是令狐綯拒絕見面。但是李商隱還是去了,到了令狐綯的家裡面,在他的屏風上留下了一篇記,記後面有一首詩,詩的前四句是這樣寫的:

曾共山翁把酒卮,霜天白菊繞階墀。

十年泉下無訊息,九日樽前有所思。

“山翁”就是指的令狐楚了,“階墀”其實就是臺階的意思。就是說我當年與令狐楚在一起把酒言歡,滿眼看去,臺階的周圍都是白色的菊花。這裡為什麼要提白色的菊花呢?因為白菊是令狐楚的最愛,所以“霜天白菊繞階墀”這句話裡面包含了很深的情感,包含了對當年在一起把酒言歡,共賞白菊的一個回憶。而現在令狐楚已經去世十年了,一點訊息也沒有,他多麼想與令狐楚取得聯絡,瞭解他去世以後的一個情況,這當然是詩人的一種浪漫之思。所以“九日樽前有所思”,就是重陽節。端著酒杯想到當年月令狐楚的這一段交往,真的是思慮萬千。

從令狐楚與李商隱的故事,我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友情叫不求回報的提攜,也有一種有情叫無法回報的悲涼。畢竟相差了四十八歲,當李商隱有足夠的能力去報答這份有情的時候,令狐楚已經長眠在地下了。他知道無論如何都沒有辦法來報答這份有情了,所以他就把這份感傷流露在自己的詩歌裡面。

所以,我們讀李商隱的詩歌感傷就是一個主旋律。其實這不僅僅是李商隱一個人的感傷,也是那個時代的感傷。我突然想起李商隱有一首詩歌叫做《錦瑟》,最後兩句是什麼呢?“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有人說這是寫一段沒有結果的愛情,但我寧願相信這是寫一段無法報答的友情。

如果李商隱在個詩歌裡面果然是要寫一段情誼深厚的友情的話,會不會是寫令狐楚呢?我覺得有可能。

文字來源百家講壇詩歌故人心

僅因喜歡所以上傳,諾有不妥還望告知

Tags:李商隱令狐楚一個令狐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