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法華經》菩薩第二親近處

由 一清居士 發表于 人文2021-06-29

簡介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什麼叫離四句覺絕百非

(第一百四十九段)

【複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一篇是佛為我們講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內容為“法華修證”,分總相和別相,共十九觀,每一觀都是法華三昧、都是成佛之道、都是定慧等持法。但能如法作觀,可直入諸法實相,見自法身,成無上道,非常重要。

《法華經》菩薩第二親近處

佛說:再次說明,菩薩摩訶薩在“初親近處”的基礎上,應予實證,進入禪門,在禪修中應常作如下觀、即:

1、觀“一切法空”:什麼是一切法空呢?“一切法”在《百法明門》裡歸納為百法,即: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一、色法十一、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無為法六。

觀一切法空就是用心王阿賴耶識起觀,將前七識及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全部觀空,因這一切法在心王中是本來就沒有的,能有這樣的觀念,名觀“一切法空”。其實這一切法是本來空,所謂“一切法”只是“無明”所生之幻有,為還其本來面目,修證上假名“觀空”。

2、觀“如實相”:將諸法觀空後、即見諸法實相,實相即是空相。空中有實、實中顯空;實為涅槃、涅槃無相、故名空相;觀空相就是“觀如實相。”

3、觀“不顛倒”:“不顛倒”相對於顛倒,指凡夫、二乘所迷執的八種顛倒,略稱八倒。即凡夫執有為生滅之法為“常、樂、我、淨”;二乘行者執無為涅槃之法為“非常、非樂、非我、非淨”,故又稱為凡小八倒。即:

一、常顛倒:於世間無常之法而起常見。二、樂顛倒:世間五欲之樂皆是招苦之因,凡夫不明此理,妄計為樂。三、我顛倒:此身皆因四大假合而成,本無有我,凡夫不明此理,妄計為我。四、淨顛倒:己身他身,具有五種不淨,即:種子不淨、住處不淨、自體不淨、外相不淨、究竟不淨。

一心行道之人,若能念念觀察身心五種不淨,功行純熟,自可體證諸法無我,身心皆是幻化,入了不可得之境界,因此而證入一切法本自空寂之大自在禪。此一法門是觀身心不淨之法門,是破除我相之法,可證得我空。凡夫不明此理,妄生貪著,執五不淨為淨。

二乘人的四種顛倒即:一、無常顛倒:於如來常住法身,妄計有生滅變異之相。二、無樂顛倒:於涅槃清淨之樂而計無樂。三、無我顛倒:於佛性真我之中妄計無我。四、無淨顛倒:如來常住之身,非雜食身、非煩惱身、非血肉身、清淨無染,二乘人不明此理,故計為不淨。 觀破這八種顛倒,就是“不顛倒”,成就“常、樂、我、淨”四德,即得“不顛倒禪”。

4、觀“不動”:打坐名身不動、無念名心不動。身不動是相、心不動是空;相是假、空是真;真假不二、中道如如;不見來去、不見生滅,是名“觀不動”。

5、觀“不退”:觀二乘法不退於世間法、觀大乘法不退於二乘法、觀無為法不退失菩提心、觀念念清淨不退失般若智、觀“心”無常不流轉生死、觀“念”無著得無生法忍;作如此觀、是名“觀不退”。

《法華經》菩薩第二親近處

6、觀“不轉”:修戒定慧滅見思二惑、出離三界;不被生死輪迴所流轉。常作生滅觀、不作生滅想;心不隨念生、亦不隨念滅;任運自然,是名觀“不轉”。

7、觀“如虛空”:觀身是幻身、心是幻心,身心俱幻,猶如虛空、了無所得,於了無所得中見真空,見真空即是見佛,做如此觀,是名“觀虛空”。

8、觀“無所有性”:觀五蘊身心,無一真實,如同他物,無有自性、無有他性、無有共性;無有因性、無有果性;一切皆幻、一切皆空,是名“觀無所有性”。

9、觀“一切語言道斷”:真如自性不是語言所能說明和表達的,當離四句、絕百非。四句即:一、有;二、無;三、亦有亦無;四、非有非無。如果說有、是增益謗;如果說無、是損滅謗;如果說亦有亦無、是相違謗;如果說非有非無、是戲論謗。所以應遠離這四句、名離四句。

絕百非即:以上四句中,每句演變“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便成十六句;十六句中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共成四十八句;每句分已起、未起,便成九十六句;再加根本四句、就成百句。

此四句百非、說的是一切言語。這一切言語全是虛妄,而“道”是真實不虛的,容不得半句虛妄。若有一言半句、即是“道斷”;若離一切語言,即是“真道”。觀“四句百非”就是“觀一切語言道斷”,得真常之樂。

10、觀“不生”:“不生”指的是不生無明、不生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生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不生色相、不生空相、不生有相、不生無相;作如是觀、是名“觀不生”。

11、觀“不出”:有出必有入、出入是幻法;真法無出入、無出入即是自性本空;自性本空就沒有出入,作如是觀、是名“觀不出”。

12、觀“不起”:不起為靜、有起為動;動靜非實、非實即假;有實則真、真中無假;假中顯真、真假不二;歸於自性、自性不動不靜,作如是觀、是名“觀不起”。

13、觀“無名”:世間法是“有名”、有名為“相”;出世間法是“無名”、無名為“空”。觀世出世間一切法;非名、非相、非空、非有名、非有相、非有空,是名“觀無名”。

14、觀“無相”:觀一切相、皆是虛妄,於虛妄中,見諸法實相,實相無相、即是涅槃妙心,作如是觀、是名“觀無相”。

15、觀“實無所有”:觀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觸法、六識心所及一切物相,皆是幻有,見幻有起萬法,萬法本自空寂,即見“真如”。真如本空,無一法可得、是名“觀實無所有”。

16、觀“無量”:觀自性“非多非少、非大非小、非增非減”;再觀法身,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量無邊,是名“觀無量”。

17、觀“無邊”:觀自性非遠非近,非有邊、非無邊;再觀涅槃妙心,含藏虛空宇宙,無有邊際,是名“觀無邊”。

18、觀“無礙”:觀法身無形、纖塵不染;三界內外,既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隨緣化現,來去自由,無一物可礙,是名“觀無礙”。

19、觀“無障”:觀自性如虛空,一切色相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五陰十八界等種種法,盡皆空寂,無一法一物可生障礙,是名“觀無障”。

《法華經》菩薩第二親近處

以上所說“觀一切法空”是“總相”、從“如實相”至“無障”共十八句是“別相”,總計十九相。此十九相起於無明,依於因緣,從顛倒妄想所生,故名“但以因緣有”。此十九相本為十九空,即一切法空,作此十九空觀,即與道相應,合於中道,是真禪修、是《法華經》的實證處。所以說:常常樂於觀如是法相者,名為菩薩摩訶薩的“第二親近處”。這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如下:

Tags:顛倒一切不生不淨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