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諸葛亮的隆中對抄荊邯的嗎?為何說《隆中對》並非諸葛亮的原創之作

由 趣說正史 發表于 人文2021-05-09

簡介三國鼎立形勢圖對當時的劉備而言,《隆中對》中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實現諸葛亮所建言的“跨有荊、益”的戰略佈局,這也可以說是整個《隆中對》的核心思想,因為如果這一步實現不了,劉備集團本身的生存問題都難以解決,就更別提什麼恢復漢室的終極目標了

諸葛亮的隆中對抄荊邯的嗎

說起諸葛亮,那就不能不提他的出山之作《隆中對》,這一極富遠見的戰略構思不但為當時舉步維艱的劉備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發展藍圖,而且最終深刻地影響了歷史的走向。從後人的眼光來看,《隆中對》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天才之作。但是,這裡便有一個問題,

為何一直過著隱居生活從未出山的諸葛亮能夠提出如此具有遠見的戰略構思

?這是來自於他本人的非凡能力?還是說《隆中對》並非是諸葛亮的“原創之作”?下面,我們就透過一些具體的分析,來回答這一問題。

諸葛亮抄襲魯肅?《隆中對》原來是這樣來的

襄陽三顧堂:隆中對的謀劃地

一、《隆中對》具體內容的解構

要想回答上面的問題,那首先必須要清楚《隆中對》的具體內容是什麼?《隆中對》的具體內容,詳細記載在了《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概括言之,諸葛亮主要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詳細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局勢,那便是北方的曹操與南方的孫權,其勢力已經鞏固,短期之內難以動搖,這兩方面的勢力不是劉備現在應該去考慮的,現如今主要要做的,是北拒曹操,東連孫權。

其次,為劉備規劃了未來根據地的建立,那便是取得劉表的荊州與劉璋的益州,實現與曹操和孫權的三足鼎立之局。

最後,是當三足鼎立之局形成之後,對內修整內政,對外結好戎狄與孫權,待天下有變之時,再從荊州與益州分別出兵,克復中原,恢復漢室。

諸葛亮抄襲魯肅?《隆中對》原來是這樣來的

三國鼎立形勢圖

對當時的劉備而言,《隆中對》中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實現諸葛亮所建言的“跨有荊、益”的戰略佈局,這也可以說是整個《隆中對》的核心思想,因為如果這一步實現不了,劉備集團本身的生存問題都難以解決,就更別提什麼恢復漢室的終極目標了。同時,實現所謂的“鼎足而立”的三分格局,是劉備將來能夠統一天下的重要跳板,雖然劉備最終並未一統天下,但三分格局卻成功實現,並維持了數十年之久,這也足見“鼎足”格局的形成對中國歷史的巨大影響了。

可以說,《隆中對》的戰略佈局真正在歷史上得以成功實現的,其實只有第一步,那便是“跨有荊、益”,實現鼎足三分格局,這是其最精彩的一面。但當我們仔細研讀一下歷史就會發現,諸葛亮這一最精彩的戰略設計,其實早在其提出《隆中對》之前,便已經有人提了出來。

二、魯肅的“鼎足”之計與公孫述的“跨有荊、益”

其實,“鼎足”之計並非是諸葛亮的原創,早在其提出《隆中對》的數年前,約在建安五年左右(公元200年前後)的時候,就已經被魯肅提出。當時,魯肅初仕孫權,便對孫權未來的事業發展有一番建言,其中一句話說道:

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這可以說是東漢末年“三分天下”戰略格局的首次被提出。但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魯肅所言的鼎足江東,是指哪些勢力的鼎足?透過對魯肅建言的分析:

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可以知道,魯肅所言的鼎足,其實是指曹操、孫權與劉表三股勢力的鼎足,但這個鼎足也只是為未來一統天下所設計的一個戰略跳板,魯肅的意見是首先實現三方的鼎足,而後趁北方多事的契機,伐滅劉表,攻佔益州,佔有長江以南,而後再圖謀天下。如果魯肅的戰略得以實現,那麼南北朝在中國的出現,說不定就要提前百年之久。

諸葛亮抄襲魯肅?《隆中對》原來是這樣來的

漢末軍閥割據形勢圖

雖然鼎足之計是首先被魯肅所提出的,但其中“跨有荊、益”的戰略構思也並非是魯肅的原創,溯而言之,這一戰略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東漢初年的公孫述政權。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公孫述割據益州稱帝,建國號“成家”。當時中原戰火紛飛,益州由於遠離中原,得以躲避戰火,公孫述的皇帝也做了十二年之久。但當光武帝劉秀逐漸消滅各路割據者之後,一統天下的格局逐漸明朗,他和公孫述的矛盾也日漸突出。公孫述也並非只願意苟且於益州一隅,他也希望獲得一個比較大的戰略發展機遇。在建武七年(公元31年)的時候,公孫述手下的一個叫荊邯的人便向其提出了一個戰略佈局,其中核心的一個建言便是:

宜及天下之望未絕,豪傑尚可招誘,急以此時發國內精兵,令田戎據江陵,臨江南之會,倚巫山之固,築壘堅守,傳檄吳、楚,長沙以南必隨風而靡。令延岑出漢中,定三輔,天水、隴西拱手自服。如此,海內震搖,冀有大利。

這個建議其實就是要求公孫述實現“跨有荊、益”同時也據有關中隴西的戰略格局,他認為唯有如此才能與佔據中原的光武帝劉秀一爭高下。但這個建言最終並未被公孫述採納,公孫述的“成家”也最終於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被劉秀消滅。

諸葛亮抄襲魯肅?《隆中對》原來是這樣來的

劉秀滅公孫述之戰

三、諸葛亮的戰略眼光與天才構思

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

《隆中對》中的核心戰略構思“跨有荊、益”與“鼎足三分”其實都淵源有自

,諸葛亮作為後起之輩,憑藉其對歷史的瞭解(這從他在《出師表》中那句“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深通兩漢歷史的人)以及其對東漢末年格局的觀察(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能準確分析各路諸侯的具體情況,當證明其一直在關注天下的格局),諸葛亮的《隆中對》應該是部分吸收了荊邯和魯肅的戰略思想才成型的。因此可以說,《隆中對》並不完全是諸葛亮本人的政治發明,但這

並不能說明諸葛亮在其中沒有自己的天才構思

諸葛亮抄襲魯肅?《隆中對》原來是這樣來的

諸葛亮雕像

首先,“跨有荊、益”的戰略雖然早在二百年前的東漢初年就已經被提出,但這是諸葛亮深度結合東漢末年的政治格局與劉備的綜合實力才提出的。東漢末年的政治格局其實與東漢初年非常相似,劉秀坐擁中原與曹操佔據中原其實一樣,留給其他勢力發展的空間並不是很大,在曹操勢力難以動搖的基礎之上,建議劉備取下易於取下的荊、益二州,確實是最符合劉備的發展戰略。

其次,雖然魯肅比諸葛亮先提出了鼎足而立的三分格局,但諸葛亮所言的鼎足是曹操、孫權、劉備三家的鼎足,他

將魯肅所言的劉表換成了劉備,這裡面有諸葛亮自身的戰略設計

。諸葛亮之所以如此做,其原因不單單是因為他必須站在劉備的立場上來分析,而是因為他看到了劉表此人一個致命的弱點,那便是缺乏進取天下的雄心,而且其晚年表現出了明顯的政亂。諸葛亮認為,劉備是一個比劉表更合適的鼎足人選。

諸葛亮是一個深通兩漢歷史的人,他從過去的歷史中汲取經驗,再結合他所處時代的具體政治格局,向劉備提出一個最符合他的戰略佈局。同時,他能夠洞悉當時的各路英雄,準確的看到劉表並無發展前途,並適時修改了魯肅提出的鼎足之計(

魯肅與諸葛瑾是好友,因此諸葛亮極有可能從其兄處聽聞了這一個戰略構思

),這對於一個之前從未踏入政局的年輕人而言,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也足見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華。

參考資料: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

Tags:諸葛亮隆中對鼎足魯肅公孫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