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拂身而去後,山河與我同寂與共

由 文藝情懷 發表于 人文2021-06-20

簡介最終在84歲時,黃公望完成了他與富春江的對話,一副感動無數人的山水畫卷 《富春山居圖》基本完工

山河與我共相後什麼意思

說到山水畫,我們不得不認識一個人和他的一副傳世名畫——黃公望與他的《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拂身而去後,山河與我同寂與共

公元1269年出生於蘇州常熟的一個普通小巷,因

幼年父母雙亡

,十歲左右就給一家姓黃的人做了養子。小時候讀遍四書五經,科舉考試卻並沒有垂青於他,直到

45歲才當了一個小書吏

,可是接著就被犯罪的上司牽連,一起

坐牢

,好不容易出來,卻已是年近花甲,官場失意的他,靠占卜為生,後入全真教做了道士,

50歲開始學畫

,79歲開始花費四年時間創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幅山水畫作,這幅畫後來輾轉於名家、富豪、權貴之手,幾經坎坷,現今一半藏於浙江省博物院,一半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它的價值有多大?我不好說,但我知道他的兩幅臨摹本,一本拍了880萬,一本拍了超過6000萬,這幅畫就是被稱為中國山水畫巔峰之作的《富春山居圖》,畫他的這個老頭就是黃公望,黃道士。

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拂身而去後,山河與我同寂與共

縱觀黃公望的一生,是屬於大器晚成的型別。那麼,究竟是什麼使得他的人生在暮年像開了天窗一樣,變得豁然開朗,風清月明呢?我想這不是偶然的,而是一個從來不曾放棄尋找自我救贖的人,在歷經重重迷霧後的深情揮灑。

黃公望的一生可以分為兩半,一半按照社會為他選擇的軌跡走,一半轉向自己的內心所指。入獄那年,就是這條路前後的轉折點。

出獄時五十歲的黃公望,想想這一生,也快走到了盡頭。一天,黃公望的朋友找上門來,請他去做書吏,黃公望把筆一擱,說了句:“做官,不去了,不去了,你趕緊回吧,我也要出門了。” 朋友問他去哪時,黃公望已拂身而去,門也不鎖的走了。從那一天起,黃公望便開始向人生的莽原出發,與過去的生活徹底決裂。他不再討好誰,也不再將時間浪費在無聊的人和事上。從此浪跡天涯與星月長河為伴,所到之處皆為風景。說到這我就想起了佛家常講的:“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當你放下不屬於你的執念的那一刻,江海山川,明月清風都會來治癒你

;那一刻,你心之自由,堪與天地共俊秀。

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拂身而去後,山河與我同寂與共

遊歷期間的黃公望在有感於山川景物之美,決定學習繪畫,於是就去拜大畫家王蒙為師,王蒙見他年歲太大,擺擺手叫他回去。可是黃公望卻偏偏開始了自己的繪畫探索工作。他每天坐在一塊大石頭上,盯著對面的山看,眼前的江看,觀察鶯飛草長,江流潺潺,漁人晚歸。之後他一直專注於遊歷與觀察山水景物,就像消失了一樣,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

直到他79歲這一年,來到了浙江桐廬縣的富春江。此時正值秋季,富春江的水天、煙波和漁歌牢牢地吸住了他的靈魂。與他一同遊歷的師弟無用勸他,他卻紋絲不動的坐下來,再也不走了,師弟只好一個人獨自雲遊去了。

黃公望在富春江一住就是四年

,這四年裡,黃公望每日清晨竹杖芒鞋而出,日落西山而歸。春花秋月,夏日冬雪,山川為伴,同寂與共。把富春江的一年四季刻印進了心裡。 也許有人會說這老頭都快死的年紀了,瞎折騰什麼?在這裡我想借用史鐵生《我與地壇》裡的那句開場白:“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夠歷數前生,你能夠與我一同笑看,所以死與你我從不相干

。”是啊,死是遲早的事,不必急著去看它。我們還有那麼多的事比死更重要,那就是完成自我啊!於史鐵生而言,地壇是靈魂重生之地,於黃公望而言,富春江是真正的重生。

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拂身而去後,山河與我同寂與共

他要畫下富春江的春秋輪迴、榮生枯落,講述一條河流的一生,他要在這幅畫中,描繪宇宙的真諦,人類的悲喜。富春江的漁舟唱晚,樵夫晚歸,山林寂靜,流水無痕都是他人生的註腳。最終在84歲時,黃公望完成了他與富春江的對話,一副感動無數人的山水畫卷 《富春山居圖》基本完工。全卷長達兩丈,卷中江水平靜,峰巒起伏,點綴叢林廳舍,疏密相間,每心之所至及點染揮毫,濃淡深淺變化自如,意境飄渺灑脫。畫中,黃公望把人藏在山水之中,畫裡有8個人,一般的人只能找到5個。在黃公望看來,人在山水之中,不需要被別人看到。這就像晚年的他,心有所依,豈需他人目光注視。他用前半生流浪找回了自己,完成了生命的書寫。

我常想生活中的自己,總是忙不提的趕路,越長大越開心不起來,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要的總是那麼多,我們能傾聽的卻越來越少。或許我們缺的就是尋找自我的勇氣。

Tags:黃公望富春江山水畫居圖富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