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心”與“境”,中道實相才是最究竟的

由 禪淨密實修 發表于 人文2021-06-19

簡介“忘照何嘗有先後,一心融絕了無蹤”,進入實相,完全達到純一直心,即為如來不生不滅的境界,這就是修觀行的次第

四正勤與四如意足是什麼

中道實相,就是不可思、不可“議”的境界。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都是屬於可思、可“議”的境界;因為它是可思、可議,所以稱為“助道品”。“助”,就是幫助。用四念處觀幫助自己淨化心念──過去執著淨,就用四念處來破除我們對於淨的執著;過去善也想、惡也想、有也想、無也想,時時刻刻心當中患得患失、有取有舍、迷迷糊糊,所以用四正勤來對治我們的雜念、妄念和惡念。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心”與“境”,中道實相才是最究竟的

如果雜念、妄念、惡念都沒有了,四正勤這個法門也要放下,這念心要安住在中道、安住在實相上面。所以,中道實相才是最究竟的。 前面屬於有為法,後面歸於無為法。譬如修空觀,初初開始修的時候屬於有為法,空觀現前了就屬於無為。所以,無論修空觀或修假觀,空、假現前後,空、假都不住,歸於中道實相,這樣就能契入佛智。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心”與“境”,中道實相才是最究竟的

修“四念處──觀身不淨”,內不淨、外不淨,一個人不淨、多人不淨……乃至於三千大千世界的人都是不淨,這就是假觀,所以“一假一切假”。接著,了知假有是虛妄不實的,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不住於假觀,就是菩薩的境界,能斷界外塵沙惑。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心”與“境”,中道實相才是最究竟的

前面是斷貪、嗔、痴、慢、疑、邪見六個根本煩惱的方法,是以毒攻毒、以楔出楔,最後知道一切法都是虛妄不實的,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這就是菩薩的境界。所以,如幻觀修好了,就能斷界外塵沙惑。然後空也不執著,假有也不執著,統統歸於自性菩提、中道實相,過去、現在、未來,四維上下,都歸於這一念,就是“一中一切中”。既然是“一中一切中”,中才是究竟。修中道實相觀的目的,是為了成就金剛定,破無始無明,最後成就慧身,得到究竟解脫。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心”與“境”,中道實相才是最究竟的

這些是修觀行的次第,假使不瞭解這個次第,就會產生法執,甚至產生一些謬論、邪見。現在有很多學密的人,觀想一個本尊,就執著這個本尊為實有;觀想自己是觀音,就起了我慢心。事實上,這個相也是假想出來的,是虛幻不實的。假想出來的境界,有深、有淺,把假想的境界當作是真的,就會產生問題。又如持咒是用來修定慧的,定現前了,就有一些感應;假使執著這些感應,這念心沒有安住在定慧上面,就會產生副作用。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心”與“境”,中道實相才是最究竟的

究竟什麼是“密”?這念心就是密、能觀之心就是密。能觀之心清清楚楚,所觀之境了了分明,心境一如,一切法歸於這念心,不去不來、不生不滅,這就是最上乘的密。明白這個道理,法法都是道。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心”與“境”,中道實相才是最究竟的

過去祖師有一個修觀行的口訣:“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忘即是中。忘照何嘗有先後,一心融絕了無蹤。”觀空、觀有都是境界。修行,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心”與“境”,也就是禪宗所講的“賓”與“主”。“主”是能觀之“心”,“賓”是所觀之“境”。“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忘即是中”,觀空、觀假,最後連這些都要放下,不要執著能觀之心與所觀之境,這念心保持專注、作主。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心”與“境”,中道實相才是最究竟的

“忘照何嘗有先後,一心融絕了無蹤”,進入實相,完全達到純一直心,即為如來不生不滅的境界,這就是修觀行的次第。總結:有情眾生不知心之所在,每天都在慾海中載浮載沉,猶如煮砂,欲成佳饌,終不能得。大和尚的慈悲護念,應機施教、善開方便,讓大眾有清淨道場修福修慧。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心”與“境”,中道實相才是最究竟的

我們應該感懷於心,遵循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悲願,把握因緣,循循善誘,度化迷中倍人。今日能有因緣接觸佛法,更應好好把握,認真思維經典所闡述的義理,並且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如此用功修行,廣修六度萬行,將來必能成就無上佛果。(本文來自四十二章經)

Tags:實相境界執著這念心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