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斯人”與“是人”之爭,體現的是大家對生活的焦慮

由 王伯牛 發表于 遊戲2023-01-21

簡介社會心理學有個詞叫失調平衡,這裡面解釋說人體自身有強大的調節機制,時刻讓人的身心保持在良好的穩定狀態,而對記憶的改寫是為了平衡我們內心的情感,緩解某些痛苦,尷尬

名字加個框是什麼意思

“斯人”與“是人”之爭,體現的是大家對生活的焦慮

斯人還是是人,最近爭論不休,專家說這種事沒必要爭論,斯人還是是人影響不大。

可網友們根本不聽,非要刨根問底。這是為什麼呢,是為了證明我們還年輕,還是為了文化的嚴謹呢?

其實,在我看來,爭論是人還是是人體現的是大家對生活的焦慮。

這幾年,流媒體飛速發展,各種資訊鋪天蓋地,我們每天都會看到無數的新聞訊息,這些亂七八糟的資訊積壓在我們大腦裡,時間久了,我們就難以辨真假,不知道哪個是真實的,哪個是虛假的,尤其是自己身上發生一些事情後,我們甚至都會覺得是從網上看來的,和我沒有什麼關係。

“斯人”與“是人”之爭,體現的是大家對生活的焦慮

試想下,當我們每天兢兢業業的工作,拿著入不敷出的薪水,做一些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而到頭來發現這一切都是虛假的,都是不真實的,多麼可怕,我們心裡怎麼能平衡呢,生活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因此,這次的斯人是人之爭恰好是一個契機。

要知道,假如記憶都會騙我們,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是真實的。

其實,大家不必焦慮,記憶的改寫是一件很普遍的事。

社會心理學有個詞叫失調平衡,這裡面解釋說

人體自身有強大的調節機制,時刻讓人的身心保持在良好的穩定狀態,而對記憶的改寫是為了平衡我們內心的情感,緩解某些痛苦,尷尬。

“斯人”與“是人”之爭,體現的是大家對生活的焦慮

用曼德拉事件舉例,當年很多人都錯誤的認為曼德拉死在

90年代,這其實就是歐美人對曼德拉的厭惡,憎恨,曼德拉的南非獨立侵犯了他們的權益,他們在心理上不願意接受這一點,因此記憶系統作為幫兇就幫他們抹殺了這樣的事實。

在我身上也有這樣的例子,小時候我不喜歡學習古文,每次都會被老師責罵,所以長大後為了不去回憶這種受老師責罵的場景,記憶就會輔助我,把一些事實更改掉,像孟子的《魚我所欲也》裡面有句

“萬鍾於我何加焉“我一直都記得,這句話的意思是“這一切和我又有什麼關係呢”但真正解釋是“這樣的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

”。

所以,不用擔心什麼記憶會出錯這種事,

自私的基因裡面也說過,基因的調節永遠都是正向的,都是為了我們更好的生活去服務的。

只說大家生活壓力太

大了,身體調節系統承受的負擔過於嚴重,還是要適當休息,勞逸結合,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Tags:曼德拉記憶我們斯人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