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原生家庭之殤一生治癒的傷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遊戲2022-12-07

簡介被禁錮在過去,無法向前的人很多,而心理工作做的,就是幫他們面對過去的痛苦,接納有缺陷的自己,勇敢走向未來

怎樣描述原生家庭

這是近來熱刷的一個短影片,短短的時間講述了原生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引起了廣泛共鳴。今天,我們專門推送未管所心理工作者對未成年犯的“原生家庭”問題的思考。

“家,是愛和溫暖的傳遞通道,

也是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

——蘇珊·福沃德

原生家庭,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

孩子的學習來自父母和照料者,人的一生,有哪些是可以選擇的呢?

?????

……

在成都未成年犯管教所工作的心理諮詢師看來,這些問題和回答遠不只一兩句那麼簡單。

在開展諮詢或訪談的過程中,未成年服刑人員常常會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成這樣了”。這些“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深入探尋背後,混雜著迷茫、麻木、憤怒、悲傷……對於他們來說,似乎更容易把發生過的一切歸結於“命運”,無法選擇,更無法掌控。他們的一些故事中,充滿生活的混亂、無序和反覆的創傷:從他們的描述中聽到,“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再未見過媽媽或者爸爸”、“動不動就捱打”、“沒有人管自己這樣”的內容和場景。

原生家庭之殤一生治癒的傷

看似命運的不公、運氣的不佳,並不能簡單地認為一個人的生活“劇本”已經就此寫好了。誰也沒曾想到,會以這樣的方式書寫劇本,付出代價。而劇本也並不是先天就寫下了攻擊、破壞、踐踏規則,寫下最終來到監獄,付出更沉重的代價。

雖然說所有的關係模式主要源自原生家庭的互動方式,但一個人的狀態,還是由生物遺傳方面的特質、養育環境、學校、社會文化因素等綜合決定的。原生家庭帶來的問題也並不是死結,一味留在指責原生家庭,“父母皆禍害,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並不能解決問題,一個人是可以嘗試著在思想和行為上為自己負責的。

系鈴容易,解鈴難。我們的民警和心理諮詢師並不是靈丹妙藥,藥到病除,實際上,即使是心理諮詢師能做的也不是去除焦慮和煩惱。

歷史無法改變,但是可以重新開始,從此出發,心理工作者開始解困之路。

1

彌補缺陷

“你動手傷人前,想到過什麼嗎?”

“什麼也沒有,腦子一熱就衝上去了。”

“是什麼感覺呢?”

“不知道”

“你覺得為什麼為這樣呢?”

“不知道,沒想過”

原生家庭之殤一生治癒的傷

THE MEANING OF LIFE

這是和未成年服刑人員在初始訪談中常有的對話。被談話人(未成年服刑人員)表現出心智化水平不高,難以感知、識別自身的情緒、感受、動機;更難以容納和處理讓自己感到痛苦的體驗,無法透過言語正常表達,更多地是透過外化的問題,比如說暴力、反社會行為來表達自己的痛苦和恐懼。當然,也有很多人會表現為抑鬱和焦慮為主的情緒障礙。

原生家庭之殤一生治癒的傷

針對這樣的心理缺陷,民警、諮詢師會在幫助其在此時此地的情境中去覺察、識別和表達自身的狀態。當無形的痛苦有了名字,可以被表達和描述後,它就逐漸變得可控了。在日常教育改造中、在個體諮詢或團體輔導中,會著重發展其心智化能力。

一個人可能看起來能說會道,但實際上卻只能在現實層面泛泛而談,很難去探討表達更深入的內在世界。心智化方面的工作就像是扮演了母親的角色,幫助其逐漸學會覺察、表達和調控自己的心理狀態。

2

修復創傷

養育過程中不斷累積的創傷會深深地影響孩子的成長。他們的心裡常常會糾纏著對父母的愛和恨,無法整合,備受折磨。

“我的腦子裡總是浮現出那一幕,被捕的時候,媽媽向警察跪下來,邊哭邊求情,拉都拉不起來”小林常常陷入抑鬱之中,敏感、易怒、像一隻曾經被傷害過的刺蝟。小林的父母在其五歲時離婚,媽媽離開,後媽對自己非打即罵,爸爸也不制止。回到媽媽身邊,經歷的卻是這一幕。

原生家庭之殤一生治癒的傷

在一些諮詢案例中,民警和諮詢師幫助其一點一點梳理感受,逐漸看到對父母的愛、恨、內疚,對自己的不接納。梳理到看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經由這樣的過程,看到他的內心開始變得更穩定。被禁錮在過去,無法向前的人很多,而心理工作做的,就是幫他們面對過去的痛苦,接納有缺陷的自己,勇敢走向未來。

3

共同建立支援性環境

小暉手臂上有一些長長的劃痕,即使找不到什麼可用的,用指甲也要抓自己。“太難受了,我實在是找不到什麼發洩的方法。”他快滿刑了,可是不想出去。“這裡的民警對我很好,也許出去就沒人管了”。

PS

科學研究表明,青少年頭腦的成熟度只有80%。但未成熟的這20%非常關鍵,它有助於我們理解青少年奇怪的行為特徵:他們情緒不穩定、易怒、愛衝動,而且脾氣暴躁;此外,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難以持之以恆,很難和成人溝通;他們還喜歡濫用藥物、酗酒、找刺激。

處在發育階段的青少年易於接受新鮮事物,喜歡尋求各種刺激,因此,壓力、毒品、化學物質以及任何環境變化同樣能夠對其造成負面影響。

心理性的工作能幫助青少年暫時舒緩情緒,可對於他們來說,更重要的是確信有人在等著他回家,回到一個支援、接納的環境。不少未成年服刑人員在刑滿前就在擔心,出去以後,家人能接納自己嗎?這樣的情形也很常見。民警會利用家長會見或是電話等途徑去跟家人溝通,幫助他們理解孩子的狀態。

一個可以接納、支援自己的環境亟待更多的個人、部門,甚至整個社會參與進來,共同努力。

4

促進發展

“我就是想更瞭解自己,想要變得更好。”

THE MEANING OF LIFE

有時候我們也會跟一些看起來各方面都表現得很穩定的人工作。這可能會讓人感到迷惑,看起來沒多大問題的人,有什麼可聊的呢?可這恰恰是非常有勇氣的行為。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人的本能是想辦法存活,為了活下去都要付出一些代價。這個代價就會是犧牲發展,以換取生存。對於有這樣的動力的人,我們會透過長程的諮詢或者更長期的工作來幫助他們。慢慢地,他們會看到自己曾經用怎樣的方式防禦了痛苦,扭曲了現實、限制了自身的發展。當然,這個旅程尤為漫長。

我們相信的是,雖然過去無法改變,但是未來掌握在自己手裡。

原生家庭之殤一生治癒的傷

供稿 |罪犯評估矯治中心

編輯 | 李麗娟

校稿|江曾銳

原標題:《原生家庭之殤 一生治癒的傷》

Tags:原生未成年自己服刑人員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