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廣東省的一個地名真的與中華文化起源有關嗎?

由 皇極經世 發表于 遊戲2021-10-27

簡介仔細玩味這句話,就會發現“增城山”三字其實並不能連屬,這句話的本意是:漢朝末年放棄世俗生活,進入增城縣的山中學習道術

白檀香是什麼

屈原《天問》有名句說:

崑崙縣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裡?

“增城”二字,乃是釐清中華文化起源問題的大關竅。炎黃子孫不應該再視崑崙、懸圃、層城為神話語言了,現在到認清三皇五帝時代真面目的時候了!請聽筆者娓娓道來。

1、寫作“層城”的史料記載:

《淮南子》:“崑崙山上有層城九重,上有木禾,其條五尋。”

《太平御覽》引《羅浮山記》說:“羅,羅山也,浮,浮山也,二山合體,謂之羅浮。在層城、博羅二縣之境,有羅水南流注於海。” “層城”就是今之增城,上文是說羅浮山在增城和博羅兩縣境內。“層”之繁體為“層”, 讀céng音,意謂重疊、重複。

《太平御覽》引《五嶽圖》雲:“羅浮山,山洞週五百里,《真誥》呼為層城。”

廣東省的一個地名真的與中華文化起源有關嗎?

崑崙墟

2、寫作“曾城”的史料記載:

《淮南子》:“曾城九重,有珠樹在其西。又曰:禹填鴻水以為山,堙崑崙以為土。中立曾城九重,其高萬一千里,上有木禾。珠樹、玉樹、不死樹、沙棠、琅、絳樹,並在曾城,玉璜在西北隅。”

《後漢書張衡傳思玄賦》:“登閬風之曾城兮,構不死而為床。”

《穆天子傳》:“升崑崙之墟,以觀黃帝之宮,具齋戒以祀,登舂山,即玄圃也。崑崙之山,地方二千里,有曾城九重,是謂閬風玄圃。”

南朝(宋)沈懷遠《南越志》:“曾城縣多鵔鸃(jùn yì),鵔鸃,山雞也。利距,善鬥。光色鮮明,五色炫耀。”《漢書·佞幸傳序》:“故孝惠時,郎、侍中皆冠鵔鸃,貝帶。”顏師古注:“以鵔鸃羽毛飾冠,海貝飾帶。鵔鸃,即鷩鳥也。”漢代,這種裝飾為皇帝親近的大臣所有,用以彰顯地位顯赫。

南朝(梁)竺法真《登羅浮山疏》曰:“旃(zhan)檀,出外國。元嘉末,曾城有人于山見一大樹,員蔭數畝,三丈餘圍,辛芳酷烈。其間枯條數尺,援而刃之,乃白旃檀。”白旃檀即是白檀香。

唐朝志書《續南越志》雲:“天后(筆者注:指武則天)朝,曾城縣有何氏女服雲母粉,得道於羅浮山,山因所出以名之。”

漢代長安宮殿中,有臨華殿、神仙殿、高門殿、朱鳥殿、曾城殿、宣室殿等,“曾城”名列其中。

在上述史料中,漢代宮殿名稱,崑崙神話地名和古時增城縣名更多地寫作“曾城”。

廣東省的一個地名真的與中華文化起源有關嗎?

懸圃——朵拉維拉城,四周綠水環繞。

3、寫作“增城”的史料記載:

《淮南子》曰:“崑崙增城九重,琅樹在其東。”

裴淵《廣州記》曰:“增城縣有云母,向日出,照之晃曜。”

宋《太平御覽》引《太清真人內傳》及《名山記》曰:羅浮山,洞週五百里,在會稽南,行三十里,其山絕高,葛洪解化處。《真誥》謂之增城山。

竺法真《登羅浮山疏》曰:增城縣有石溝,深廣三丈,有兩瀑布皆同注此溝。相傳雲是仙人流杯池水。

根據以上史料可以推斷,“增城”一詞,最初寫作“層城”,以後又演化為“曾城”,最後變為“增城”。同一時代或同一史籍,二種或三種寫法都會有。比如竺法真《登羅浮山疏》中就有“曾城”、“增城”兩種寫法,極有可能是後世人誤寫造成的。

《康熙字典》解釋“層”字:“又《增韻》級也,古通作曾。《史記·司馬相如傳》:‘坌(ben)入曾宮之嵳峩。’”

《康熙字典》解釋“曾”字:“又與層通。《後漢·張衡傳》:‘登閬風之曾城兮。’《文選》作層城。……又與增同。《孟子》:‘曾益其所不能。’孫奭《音義》:‘曾當讀作增。’……孫奕《示兒編》:‘曾字除人姓及曾孫外,今學者皆作層字音讀。’”

《康熙字典》解釋“增”字:“又與層通。增城漢宮。見前城字注。《揚雄·甘泉賦》:‘增宮參差。’又與‘曾’通。“

從《康熙字典》的解釋可以看出,“層”通“曾”,“曾”通“層”又通“增”,“增”通“層”又通“曾”。也就是說,古時“層”“曾”“增”三字相通。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一《河水》引《崑崙說》:“崑崙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縣圃,一名閬風;上曰層城,一名天庭,是謂太帝之居。”

南朝梁沈約所撰《宋書》卷38《州郡志四》記載南海郡領有番禺、增城、博羅等縣,並稱:“增城令,前漢無,後漢有。”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嶺南道廣州》記載:“增城本漢番禺縣地,後漢於此置增城縣。按崑崙山上有閬風、增城,蓋取美名也。”

北宋樂史所撰《太平寰宇記》記載:“漢番禺縣地,吳黃武中於此置東(官)郡而立增城縣,因增江為名。”

由此可知,北宋樂史認為增城縣名始自三國時代,似不可信。很顯然,時代越早的記載,其可信度越大,這是毋庸置疑的。

南朝人陶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是道教重要派別上清派的傳承者。南朝齊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他上表辭官,退隱江蘇句曲山(茅山),時年三十七歲。梁武帝早年與陶弘景交往甚密,武帝即位後,國號未定,陶弘景引諸讖記,皆成“梁”字,於是上書武帝,武帝遂立國號為梁。國家每遇大事,無不前往諮詢,故陶弘景其實是梁武帝的“山中宰相”。

廣東省的一個地名真的與中華文化起源有關嗎?

古代中國陸地疆域圖最南部

陶弘景《真誥》卷之十二有如下記載:雲北河司命,頃闕無人,昔以桃俊兼之耳。俊似錢唐人,少為郡幹佐(筆者注:謂主管某項事務的輔佐官員),未負笈到太學受業,明經術災異,晚為

交阯

太守。漢末棄世入增城山中學道,遇東郭幼平。幼平秦時人,久隱增城,得道者也。幼平教俊服九精煉氣、輔星存心之術,俊修之道成,今在洞中,兼北河司命,主水官之考罰,此位雖隸定錄,其實受事於東華宮中節度。桃俊字翁仲者也。《漢書》無此事,今冢在錢唐臨平,墳壇歷然,苗裔猶存。近時聞鼙角之響,故人不敢侵毀之,皆知呼為桃司命冢。

宋《太平御覽》引《太清真人內傳》及《名山記》所載“羅浮山,洞週五百里,在會稽南,行三十里,其山絕高,葛洪解化處。《真誥》謂之增城山”。此段引文末句——《真誥》謂之增城山,實指——漢末棄世入增城山中學道——這一句。仔細玩味這句話,就會發現“增城山”三字其實並不能連屬,這句話的本意是:漢朝末年放棄世俗生活,進入增城縣的山中學習道術;根本就不是:漢朝末年放棄世俗生活,進入增城山中學習道術。《太清真人內傳》及《名山記》的作者對陶弘景《真誥》的理解造成的細微偏差,給後人考證廣東省增城市名稱的起源問題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囉囉嗦嗦考證“增城”這個名稱的由來問題,其實事關中華文化的起源,焉能不細之又細。

廣東省的一個地名真的與中華文化起源有關嗎?

周圍池水深達8米之多

試問,東漢末年,為什麼要在“南方”增加一個“增城縣”?增城縣名稱的問題,我們業已解決,關鍵點“南方”看似簡單,實則是重中之重的大問題。為什麼不在東方或者西方或者北方設立“增城縣”,而偏偏在“南方”設立呢?

唐人釋道世撰《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九卷中記載:“海內經雲,身毒之國是軒轅氏居之。郭氏注云,天竺國也。”筆者認為,最遲在唐代,民間知識分子依然認為軒轅黃帝是天竺國人。東漢末年在南方設立“增城縣”,必定也是這一認識的反映。在炎黃子孫的口耳相傳之中,遙遠的祖先來自一個氣候炎熱的偏南的地方,那裡有高樓大廈,崑崙縣圃,屬於世外桃源一般的王道樂國。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在南方設定一個“增城縣”,用以祈求祖宗,保佑大漢子民重新過上好日子,這實在是一個最合適不過的理由。恰好南方番禺縣境內的羅浮山怪石嶙峋,千姿百態,與傳說中的崑崙縣圃層城無異,故而分番禺縣為二,另設“增(ceng)城縣”。

自此以後,您還讀作增(zeng)城嗎?中華文化,發祥於一個緯度極低的地域,北緯30度開外的地方根本就免談。管你什麼官方文化工程還是大師跳踉的考古研究團隊,你只要念增字作zeng,俺就敢心裡嘀咕,悄無聲息的冒犯一句“你也配姓趙?”

Tags:增城增城縣羅浮山層城崑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