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蘇軾詞中有個詞,原指生命的最妙境界,後淪為道德不堪的代稱

由 觀點與視角 發表于 遊戲2021-10-21

簡介按照“風流”的原意,那些真正意義上的“風流人物”是沒有身份、文化水平、歷史功績等限制的,他們可以是一字不識的白丁,可以是販夫走卒,可以沒有相貌、身段、氣質、風度,但他們都有一些共性的特徵:對事物有敏感的體驗、對人生有深刻的覺悟、對生命有深沉

御六氣之辯是什麼意思

蘇軾詞中有個詞,原指生命的最妙境界,後淪為道德不堪的代稱

北宋的蘇軾在他的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裡,起首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就為人們鋪開了一幅壯闊、豪邁、雄渾的立體畫卷。

在這裡,蘇軾用“風流人物”來概指三國赤壁之戰前後的那些叱吒風雲、名貫千古的周瑜、魯肅、曹操、小喬等重要人物,以及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裡留下了姓名和事蹟,展示過自己的風采、才華,建立過功業的帝王將相、文士豪客、才子佳人。

但時至今日,“風流”卻成了一個含有歧義的詞彙,用來形容那些行為不端、放浪不羈,在男女關係上隨意、混亂的人或事。中國傳統的愛情婚姻觀強調忠貞不二,海枯石爛、此情不渝,於是不論男女。但凡沾上“風流”二字的,在正統的價值觀下那就是道德不堪的表現了。

被用錯了的“風流”,一方面說明語言文字有演化、轉變,從古至今,很多詞語都出現了類似的轉義和變異,不過是有的微妙些,有的古今含義則是“南轅北轍”、天壤之別;另一方面,這些詞語的意義轉變,則更貼切地印證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意蘊深遠、妙不可言。

蘇軾詞中有個詞,原指生命的最妙境界,後淪為道德不堪的代稱

“風流”是古人特別推崇的一種生命狀態,甚至將其稱之為最高階、最美妙的生命狀態也不為過。“風流”一詞最早出現的古籍是《漢書》,在《趙充辛慶贊國忌等傳》就有:“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耳”。這是迄今為止“風流”作為一個詞最早見於典籍的記載。

而“風流”所倡導的生命狀態,卻是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並密切和道家思想聯絡在一起的。在莊子的《逍遙遊》一篇裡,就說到列子“御風而行”,如何飄然自得。“御風而行”,如清風飄搖、如流水徜徉,自由自在、暢快率性,這就是“風流”的原本含義。

但在莊子看來,列子“御風而行”依然不是“風流”的最高境界。“風流”的最高境界是擺脫了一切依賴和束縛,將自己徹底融入了天地萬物,天人合一、物我兩忘,讓身心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和釋放,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當然,道家所追求的“風流”是一個涵義非常豐富的境界,在這裡僅能做一個文字層面的粗淺解釋。

隨著道家思想的傳播和發展,追求生命的“天人合一”自然狀態的人不斷增多,到了漢代之後,“風流人物”層出不窮,如星漢璀璨。這裡有一個鮮明的轉變,就是漢代人追求的“風流”多了一些雄渾、凝重和端莊,漢代的那些堪稱“風流人物”的,極少有放浪形骸、不拘禮法,言行讓當時的人感覺怪異和荒誕的。

蘇軾詞中有個詞,原指生命的最妙境界,後淪為道德不堪的代稱

而到了魏晉時期,“風流”的含義裡更增多了自由、率性的成分,當時的很多追求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名士們,幾乎是將對傳統禮儀、教條、規範的擺脫推到了極致。魏晉時期名氣最大,也最富有代表性的“風流人物”就是“竹林七賢”,他們這七個人的言行舉止幾乎可以說是對當時人們的“風流”觀的“教科書式演示”。

“風流”在魏晉時期被推崇到了歷史最高點。在當時,但凡名士,都有點“風流韻事”;一個人倘若身上沒有一點點“風流”氣息,哪怕這個人官高權重,或者富可敵國,這個人就無法入流名士行列,甚至被認為是迂腐、呆板、庸俗。最重要的是,追求“風流”的風潮不僅僅存在於貴族、官僚、文士之中,在整個社會也表現出了對“風流”的極大寬容和認可。

晉代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裡就有一個最典型的事例,充分說明了當時社會對“風流”的推崇和寬容。“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鄰居家裡有一個美貌的少婦,這個美貌少婦在街上開了一家酒館。阮籍非常愛慕這個美貌酒館老闆,就經常去酒館裡喝酒,酒醉以後就直率表達他的愛意,甚至醉臥在這個美貌女人的身邊。

這樣的行為,即便到了倡導男女平等、感情自由的現代社會,也是很難被人認可的,重則被認為是酒後滋事,調戲良家婦女,即便不會被依法究辦,至少免不了這美貌少婦丈夫的一頓老拳;輕則則會被其他人當作輕薄無行、品性不端。

蘇軾詞中有個詞,原指生命的最妙境界,後淪為道德不堪的代稱

但令人意外的事,對於阮籍的唐突和直白,身為女主角的美貌少婦一點都不認為這是阮籍在輕薄和調戲自己,反而很坦然甚至愉悅地接受讚美和告白;本來應該是醋意最大、怒火最旺的美貌少婦的丈夫,也不認為阮籍的行為對自己是挑釁和侮辱,阮籍每次這樣他都非常友善和藹,莫說是粗暴阻止,甚至連一絲不高興都沒有。

而那些每次都樂滋滋地前來圍觀的“吃瓜群眾”,也沒有人指責阮籍的言行,反而覺得阮籍的表現非常可愛。當然,這裡估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阮籍對美貌已婚少婦的愛情告白,每次都應該是建立在“發乎情,止乎禮”的基礎上的,既沒有出言無狀,更沒有動手動腳。否則,阮籍這段“風流韻事”表現在史書上八成就不是美妙、浪漫的愛情故事,而是血腥、粗暴的治安甚至刑事案件了。

晉代對“風流”的追求主要傾向於率直、灑脫和真性情。按照“風流”的原意,那些真正意義上的“風流人物”是沒有身份、文化水平、歷史功績等限制的,他們可以是一字不識的白丁,可以是販夫走卒,可以沒有相貌、身段、氣質、風度,但他們都有一些共性的特徵:對事物有敏感的體驗、對人生有深刻的覺悟、對生命有深沉的感情。而最重要的是,他們能夠用適當的方式,將這種體驗、覺悟、感情表達出來。

這個標準和道家思想有關,道家提倡的人與物、內心與外界、生命與宇宙的徹底融合,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放下心靈上的一切分別、隔閡、羈絆,對於一花一草、一鳥一獸,包括每一個和自己一樣或者不同的事物,都能坪等地、順暢地體驗和覺悟到他們體驗和情感,因為所有事物內在的“道”是一致的。因為“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蘇軾詞中有個詞,原指生命的最妙境界,後淪為道德不堪的代稱

思想大於行為,情感大於才華。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真正稱得上“風流人物”的往往是一些文學之士,因為唯有這類人,其思想和學識才能讓他具備體驗和覺悟的可能,以及表達所需要的才華。一個文藝家不一定能夠稱得上是“風流人物”,但風流人物往往是從文藝家裡誕生的。力能舉鼎的西楚霸王,他是武功蓋世的英雄人物,但尚配不上“風流人物”的稱號。按照這個標準,蘇軾在詞裡所稱的“千古風流人物”就不是如星漢璀璨,而是聊聊可數了。而懷念、讚美“風流人物”的蘇軾,顯然自己本身就是“風流人物”。

而到了後來,“風流”一詞的涵蓋面逐漸拓展,相貌俊美、舉止優雅、風度翩翩也可以稱之為“風流”,例如蘇軾詞裡“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語句,就是對周瑜氣度儒雅、指揮若定的風采的“風流”情態的描寫;才華出眾,技藝超群,也是“風流”。

果真是前人推崇,後人詬病。到了明清時期,在民間口語和文學作品裡,“風流”一詞就多了些男女情愛的元素,人們往往喜歡將那些有才華、多情的人稱之為“風流才子”,那些情感豐富、細膩、熱切、痴情的女子,則被人稱為“風流佳人”。而再進一步,那些沒有才華的,用情沒有那麼深切、痴狂、真摯的男女,甚至一些濫情、男女關係混亂的情形,也會被冠以“風流”二字。

這種轉變的原因在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道德體系相對而言是重視規矩和框範的,婚戀行為也相對保守甚至被禁錮,那些敢於將自己的情感、慾望不受禮法約束地表達和釋放出來的,就被整個社會認為是脫離了社會框範的放任行為。清風、流水都是不可捉摸、很難約束的事物,於是人們以物寓情,將任性的男女之情,與風和水的流動聯絡了起來,形容男人就是風流放蕩,形容女人就是水性楊花。

蘇軾詞中有個詞,原指生命的最妙境界,後淪為道德不堪的代稱

這裡有一個例外必須說道一下。在《紅樓夢》裡,對林黛玉的外貌有這樣一個描寫:“黛玉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對於黛玉,作者也使用了“風流”一詞,顯然這裡的風流和男女作風問題是無關的,而是“若清風拂柳枝,流水逐落花”,指一種嬌柔、病弱的體質狀態。

古人所認為的“風流”,似乎更加接近現代人所說的浪漫主義。“浪漫”是上世紀初才從英文“羅曼蒂克”音譯過來的詞彙,含義也是從西方文化舶來的,指某種脫離物質、講求情調,注重情感體驗而非物質享受的狀態。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浪漫與風流,雖然涵義接近但差別依然是很大的,這主要源於東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

(觀點與視角原創作品,歡迎關注本自媒體號並積極互動;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敬請聯絡刪除)

Tags:風流風流人物阮籍美貌少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