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比起屈原真正的死因,“舉世皆濁我獨清”云云實在太輕了

由 隨讀之見 發表于 遊戲2021-07-03

簡介而對屈原來說,楚王就是他理想的寄託,不一定是楚懷王,但一定是楚國的掌舵者

幻滅是什麼意思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宋·張耒《和端午》

公元前278年,夏,汨羅江畔迎來了一個

形容枯槁

顏色憔悴

的男人。

他一邊步履蹣跚,一邊低聲吟誦。

他——就是楚國原三閭大夫屈原。龔鵬程教授在著述《中國文學史》中,稱其為

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

”。

就是在此地,屈子留下遺作《懷沙》,投江而死,引得後人無限追思。

比起屈原真正的死因,“舉世皆濁我獨清”云云實在太輕了

端午節其中的一個文化內涵,便是為了紀念屈子,紀念他對他的祖國的一片赤誠。

今日端午,讓我們走近屈子,在那“千古一躍”中探究其內心世界。

01

屈子何人?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名平,羋姓,屈氏,字原。

羋姓,為上古

祝融八姓

之一,為周朝楚國王族之姓。

比起屈原真正的死因,“舉世皆濁我獨清”云云實在太輕了

祝融八姓為

己、董、彭、禿、妘、曹、斟、羋

。祝融,是一種職位,最初獲得這一職位的是

重黎

重黎是卷章之子,卷章是稱之子,而稱正是顓頊帝高陽氏之子。

重黎因平

共工氏叛亂

不力,被帝嚳處死,但“

祝融”一職

仍由他的弟弟吳回擔任。吳回生了陸終,陸終有六個兒子。

據《史記·楚世家》記載,

楚國王族的祖先就是陸終的第六個兒子——季連

季連姓羋。

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產物,維繫的是血緣上的關係。

屈原是楚武王之子

屈瑕

的後人,曾擔任過楚國最高官職

莫敖

據《左傳》

),屈這個地方就是他的封邑,故其後人以屈為氏。

比起屈原真正的死因,“舉世皆濁我獨清”云云實在太輕了

,是父系氏族社會的產物,是一種身份、財富的象徵,維繫的是地緣上的關係。

“名餘曰正則兮,字字餘曰靈均”

除了在戰國時代通行的姓、氏、名、字外,屈原還因為生得極好——“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被父親賜予相應的美名——名正則,字靈均。

如此名字,在戰國時期是很少見的。

屈原的生日在

寅年

(公元前340年)

孟春月的庚寅日。這個

庚寅日

,很有意思。

因為據《楚世家》的記載,

重黎就是在這一日被帝嚳所殺

也不知屈原的父親記起來沒有。

反正看生辰八字知此子不凡,他就心血來潮地起了“正則”“靈均”這樣的名和字。

給予了還在襁褓中的嬰兒公平、正直等美好的期許。

比起屈原真正的死因,“舉世皆濁我獨清”云云實在太輕了

屈原也不負父輩的期許,果然成了他那一輩青年才俊的佼佼者。

雖然以一個詩人的面貌為後人熟知,但屈原

絕不是一個空會舞文弄墨的詞章之臣

他嫻於辭令,任

左徒

之職,

出使齊國;

隨楚、魏、趙、韓、燕的攻秦聯兵到軍前;對內,他主持變法,也曾受到楚懷王的信任,變法初期取得了一些成效。

因為變法,觸動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招致上官大夫等的嫉恨,受讒遭貶,由左徒改任

三閭大夫

之職

屈原主張抗秦,但隨著楚國和秦國複合,早就不被楚懷王待見他被

流放漢北

(漢江以上,今河南南陽西峽、淅川一帶)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寫信邀請楚懷王到

武關

(陝西省丹鳳縣東武關河的北岸)會盟。

比起屈原真正的死因,“舉世皆濁我獨清”云云實在太輕了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寫信邀請楚懷王到

武關

(陝西省丹鳳縣東武關河的北岸)會盟。

本不想去的楚懷王被幼子

子蘭

一頓忽悠後,啟程會見秦王。結果,一到武關就被秦扣押,並被當成索要巫郡與黔中郡的籌碼。懷王倒還有骨氣,嚴詞拒絕。

不過,下場就是從武關直接被擄回了咸陽。楚國“當機立斷”,太子熊橫走馬上任,是為

楚頃襄王

三年後,懷王客死秦國,秦國將遺體送回楚國。楚國與秦國絕交,

屈原也被免去了三閭大夫,放逐江南

從郢都到

鄂渚,再到洞庭,達到長沙……最終,在汨羅江抱憾而終。終年,約62歲。

比起屈原真正的死因,“舉世皆濁我獨清”云云實在太輕了

觀其一生,躊躇滿志有之、風光無限有之、低迴沉鬱有之、坎坷艱難有之,然而,終究一身抱負付諸東流。

屈原之死,幾乎投射在千年來“不遇之士的履歷上,因而能引得無數後來者“同悲”。

在“士不遇”這一主題上,人類之“悲”,無可奈何地相通了。

02

悲士不遇

關於屈原

的死,最先憑弔的是西漢的賈誼,也是漢代“悲士不遇”主題的代表作之一。

歷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

——《吊屈原賦》》

比起屈原真正的死因,“舉世皆濁我獨清”云云實在太輕了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對賈誼的說法做了進一步解釋——

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遊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

以屈原之才,到哪個國家效力不行呢?

就戰國時代,行

。必竟那是個“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時代,商鞅、張儀、蘇秦、司馬錯等,哪一個不是在母國不見用,到別的諸侯國發展的。

但就屈原個人而言,不行

因為屈原是貴族,甚至是王族。他在楚國的一系列作為,不僅是在挽救楚國,更是在重振他的家。

士是貴族中的最低一等

他們是那個時代的“無產階級”。

比起屈原真正的死因,“舉世皆濁我獨清”云云實在太輕了

物質上沒有什麼能夠真正絆住他,也因此,他們會

拼勁全力獲取有形的、固定的資產

而同時,他們又是

知識、謀慮等“無形資產”的所有者

,可以將王道、帝道、霸道等治國、強國方略“兜售”給君王。

所以,張儀、蘇秦等士他們

首先有的是治國理想,其次是實現理想的手段,最後才是東跑西顛地找合適的老闆

至於,老闆是秦王還是楚王、齊王,都不重要,

能同時實現自己的待遇提升和理想實現,才是最重要的

這一點,

屈原與他們不同

他生下來就是楚國高層的一份子,是

既得利益者群體中的一員

。他和楚國血脈相連,供在楚國宗廟裡的也是他屈原的祖先。

比起屈原真正的死因,“舉世皆濁我獨清”云云實在太輕了

也就是說,老闆是一個無需討論的問題。他的一切治國方略、聰明才智得以實現的先決條件,就是

國必須是楚國、王必須是楚王

因為別無選擇,屈原才會有那樣深徹的痛苦。

而這些也是他能夠和後世諸如賈誼、司馬遷、李商隱、陸游等士人,能夠在這一點上共情的重要原因。

自漢代秦,封建大一統成為唯一的追求。雖然天下大勢、

合久必分

,但人們對統一的高度認可、渴求之下,又

分久必合

天無二日、國無二君,而君王又被小人矇蔽,眼看著無限江山日漸蒙塵,自己卻又被摒棄,壯志難酬。

這,不就是曾經楚國一個叫屈原的人的境況嗎?

比起屈原真正的死因,“舉世皆濁我獨清”云云實在太輕了

“屈原們”最痛苦的,莫過於報國無門。

就文意而言,《懷沙》之前,應該是《漁父》,其中的段落,也被司馬遷引用到了《屈原賈生列傳》裡。

其中的名言“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就是士人對“當朝”態度的模板。

這一點從明清話本小說裡也可以窺見一斑。比如總要設定一個清正為民的好官,來為含冤受屈的人們主持公道。“好官”是什麼?是皇帝英明一面的代言人。

冤假錯案,大多都是小人造成的,而皇帝是受了小人的矇蔽。最終,好官力證清白,皇帝醒悟,惡人受到應有的懲處,好人無罪釋放。

比起屈原真正的死因,“舉世皆濁我獨清”云云實在太輕了

皇帝,其實是士人理想的寄託。而對屈原來說,

楚王就是他理想的寄託

,不一定是楚懷王,但一定是楚國的掌舵者。

人們說屈原詩文中的“美人”就是楚懷王,這是不準確的。應該說,

“美人”是能夠引導楚國走出困境、重振雄風的“王”

具體是誰,屈原期待著,卻不知道,也無法知道。否則,楚懷王之死就是壓垮屈原的最後一根稻草。

03

屈原之死

公元前296年,

秦昭襄王十一年

,楚懷王去世。

公元前278年,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

,屈原投江而亡。

比起屈原真正的死因,“舉世皆濁我獨清”云云實在太輕了

奪去屈原生志的

不是楚懷王死訊,而

是楚國的潰敗

因為,就在公元前278年,意氣風發的秦昭

襄王派大將白起攻打楚國,攻佔了楚國國都郢都,並燒了楚國的先王墳墓夷陵。

楚國的兵力潰散,不能復戰,遷都到陳丘。

重要的事情值得再說一遍,楚國對屈原來說,是國更是家。

尤其是宗廟被毀,對屈原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祖先崇拜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精神核心,宗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場所,是炎黃子孫信仰的重要物質承載。

國之大事,在祀在戎。而徹底摧毀一個部族、一個國家的標誌,就是毀其宗廟。

比起屈原真正的死因,“舉世皆濁我獨清”云云實在太輕了

他死於一種“愛而不得”——

外在的,是楚國祖墳被刨。而內裡,其實是信仰的崩塌。

一瞬間,所有的期待都幻滅,所有的努力都落空,人間所有的岔路都封閉,而腳下的一方土地毫無預兆地向下垂直滑落,連掙扎的機會都沒有。

這狀若失重的痛苦和無助,想必千年後昆明湖邊的王國維也曾經歷過吧!

屈原之死,是極富力量感的。

褪去歷史的顏色,淬鍊出的愛國主義精神熠熠生輝,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為國為民,不懈奮鬥——

正是“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

屈子,是文采斐然的才子,是銳意進取的鬥士,更是為上下求索“

雖九死其尤未悔”的一代國士。

-end-

相關往期:

悲靈以壯志,綺靡以傷情,《九歌》裡那些不可錯過的詩句

(文中所用配圖皆來自網路,侵刪)

Tags:屈原楚國楚懷王屈子秦昭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