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被推後了5年的跨大西洋航線

由 看航空 發表于 遊戲2021-06-12

簡介由於當時英國在水上飛機技術方面大大落後於美國,帝國航空沒有合適的機型執飛跨大西洋航線,泛美航空開通大西洋航線的時間硬是被推遲了5年

橫跨大西洋的航海路線圖有要求嗎

自1927年成立以來,美國泛美航空公司就十分關注跨大西洋航線。當時,歐美之間的航線是世界上最繁忙的線路之一,僅在1925年,就有約100萬旅客乘輪船跨越了北大西洋,其中有18萬人乘坐了輪船的頭等艙,顯然他們也會是未來航空公司的潛在客人。此外,還有數量巨大的郵件、包裹以及貴重物品需要在歐美之間運送。

被推後了5年的跨大西洋航線

泛美航空認為,自己在拉美市場取得成功之後,很自然就該飛越大西洋了。1931年,泛美航空提出了對越洋飛機的技術要求,導致西科斯基公司研製的S-42和馬丁公司研製的M-130兩種水上飛機相繼問世。與此同時,泛美航空還為開闢跨洋航線進行了早期投資,包括在1932年花了5。5萬美元向冰島政府買下了著陸權。

被推後了5年的跨大西洋航線

來自英國的阻力

理想很美好,現實卻是殘酷的。這一時期,英國設定了種種政治和外交障礙,使泛美航空開闢大西洋航線的計劃難以實現,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德國的“齊伯林伯爵”號和“興登堡”號飛艇載著旅客和郵件在歐洲和美國之間穿行。

當時,號稱“日不落國”的大英帝國不想讓美國在跨大西洋航線上佔據壟斷地位,哪怕領先也不行。因此,英國拒絕給予美國航空公司在英國本土或英國控制的可以作為飛越大西洋的中轉站的地方以著陸權。

類似的阻力也來自葡萄牙,它想阻止美國開闢南大西洋航線,於是不給美國的航空公司在亞速爾群島和里斯本經停的著陸權。當年,飛機的商載航程不足以跨越大西洋,沒有在中間“墊腳石”的著陸權,開闢跨大西洋航線就是一句空話。

英國以堅持“互惠機制”為由,聲稱要等到自己的帝國航空公司有能力開闢越洋航線時,才給予美國航空公司著陸權。

1936年1月25日,泛美航空總裁胡安·特里普和帝國航空總經理喬治·漢弗萊簽署了一份協議,在泛美航空和帝國航空之間劃分跨大西洋航班。該協議排除了來自其他航空公司的競爭,規定諸如荷蘭、法國和德國的航空公司不得在英國跨大西洋航線上的“墊腳石”上經停。協議還規定,直到泛美航空和帝國航空兩家公司都具備跨洋飛行能力後,才可以開航。由於當時英國在水上飛機技術方面大大落後於美國,帝國航空沒有合適的機型執飛跨大西洋航線,泛美航空開通大西洋航線的時間硬是被推遲了5年。

被迫先飛太平洋

按照泛美航空原先的計劃,越洋飛行的目標是先飛大西洋,後飛太平洋,原因顯而易見,一是需求強烈,二是距離短、容易實現。可是,只要英國不點頭,泛美航空就幹不成。

為了開通大西洋航線,泛美航空準備了兩種機型,這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S-42和M-130。

S-42是美國西科斯基飛機公司為滿足泛美航空遠端跨洋飛行而研製的水上飛機。在1931年研製成功的S-40的基礎上,西科斯基和林德伯格(時任泛美航空顧問)有了研製一種新的、更大的水上飛機的想法。1931年11月19日,S-40首次飛行,在試飛過程中,兩位極富遠見的人就在休息室的選單背面畫出了新飛機的草圖。對西科斯基和林德伯格的想法,一心想把泛美航空做大做強的總裁胡安·特里普自然是滿心歡喜。

S-42的研製進展相當順利,1932年開始進行設計,1933年開始製造,當年聖誕節剛過就完工了。可是,由於豪薩託尼克河裡厚厚的冰使飛機無法起飛,首飛一直拖到1934年3月30日才得以進行。

該機近35米長的整體梯形機翼,由一個短而結實的結構固定在船身上。外部的支撐梁從機身延展到機翼外沿,是當時製造的最大流線型杜拉鋁合金構件。尾翼沒有用支撐梁支撐,而是直接裝在了機身上。

S-42搭載4臺普惠公司的“大黃蜂”發動機。該發動機採用漢密爾頓標準公司新開發的可控迎角螺旋槳。這種螺旋槳可以在飛機起飛時被設定在小迎角上,為飛機提供最大起飛功率,當飛機到達巡航高度後,又可以將迎角加大,使得飛機可以獲得長途飛行所需的低油耗。可控迎角螺旋槳相當於“空中換擋器”,被認為是有動力飛行以來最具革命性的技術進步之一,為此贏得了1934年美國航空領域的最高榮譽——科利爾獎。

S-42總共生產了10架,全部都賣給了泛美航空。泛美航空將其用於一些長途航線,如舊金山-夏威夷、紐約-百慕大-中國等。

M-130是泛美航空準備的另一款機型。該機型由馬丁公司研發,可以說是泛美航空為組織跨洋飛行而準備的“備胎”。但是,與S-42不同的是,M-130真正具備了泛美航空所需的遠端海上飛行能力,是當時最先進的飛機之一。

M-130的駕駛艙後面依次是前乘客艙、休息室和兩個後乘客艙,每個乘客艙可容納8個座位或6個臥鋪。雖然M-130可容納多達32名乘客,但飛長途只能帶12名乘客。

馬丁公司共製造了3架M-130,第一架於1934年12月30日首飛,由飛行員肯·艾博爾駕駛。經過一段十分冗長的試飛和鑑定之後,這架飛機被命名為“中國飛剪”號,編號NC14716,於1935年10月9日由泛美航空接收。第二架飛機叫“菲律賓飛剪”號,編號NC14715,於當年11月14日交付。第三架是“夏威夷飛剪”號,編號NC14714,於1936年3月交付。

在幾次試航之後,“中國飛剪”號在1935年11月22日至12月6日之間進行了第一次跨太平洋商業飛行。航線是從舊金山起飛,途經檀香山、中途島、威克島、關島到馬尼拉,5個航段的長度分別為3880千米、2230千米、2125千米、2415千米和2575千米。最後,從馬尼拉到香港這一段再增加965千米。

1936年10月21日,用M-130執飛的跨太平洋商業航線正式開通。當時,這條航線的飛行時間為5天,實際飛行時間為60小時。與當時最快的客輪跑完這段行程需要的21天相比,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M-130的典型乘客是非常富有且極富冒險精神的人。當時,從舊金山到馬尼拉的單程票價是799美元,大約相當於今天的1萬美元。這樣的票價,大多數人根本負擔不起。

大西洋航線勘測

為了開通大西洋航線,泛美航空還進行了勘測飛行。1937年6月25日,一架S-42B“飛剪”III裝上了附加油箱,在哈羅德·格雷機長的指揮下,從紐約飛到希迪亞克並不著陸直接返回。

1937年7月3日,泛美航空和帝國航空進行了第一次對等的跨北大西洋考察飛行。泛美航空的格雷機長駕駛“飛剪”III從紐約長島華盛頓港的水面起飛,在紐芬蘭島的博特伍德進行了短暫停留,然後在黃昏之中再次起飛,開始了到愛爾蘭的漫漫航程。與此同時,一架名為“喀裡多尼亞”的英國S-23水上飛機從愛爾蘭的福因斯起飛。兩架飛機在大西洋中點相隔不過96千米的位置擦肩而過,互發電報致意。

起飛12。5小時後,S-42在福因斯的香濃降落了。英國飛機於16分鐘之後在博特伍德降落,在頂風的條件下用15小時28分鐘飛越了大西洋。這兩架飛機的飛行將環繞世界的空中航線最後合攏。在此之前,跨太平洋航線已經和飛越亞歐大陸的航線連線到了一起。

另外一次考察飛行走的是南線,從紐約經百慕大、亞速爾群島、里斯本到馬賽。

從技術上看,開通跨大西洋航線的條件似乎都具備了,但英國方面表示,目前還不能飛,因為帝國航空的水上飛機只有將客艙內的座椅等設施全部清除掉,再換上油箱才能飛越大西洋。加上1937年5月發生的“興登堡”號飛艇空難事件,排除了用飛艇參與跨大西洋飛行競爭的可能性。於是,英國堅持它原先的立場:在帝國航空開闢跨大西洋航線之前,泛美航空不得開通這條航線。

泛美航空夢想成真

1939年,泛美航空最終獲准開闢跨大西洋航線。此時,泛美航空擁有了一種新的跨洋飛行利器——波音314。

在M-130投入商業運營之前,特里普就想買一種新飛機。他提出的技術要求是:航程要達到7680千米,能夠裝載8000磅(3640千克)貨物和郵件,可容納不少於50名旅客。經過招標,波音314設計方案得到了泛美航空的認可。

1936年7月31日,特里普宣佈波音獲得6架314飛機合同,另外還有6架意向訂單。波音314長32。2米,重3。7萬千克,在當時確實是龐然大物了。每架314賣51。2萬美元,是有史以來最貴的民用客機,同時代的DC-3每架才10萬美元。

1938年6月7日,第一架波音314躍上藍天,完成了38分鐘的首次試飛。1939年1月,第一架波音314交付,比原定進度幾乎晚了一年。當年6月,第一份訂單的6架全部完成交付。這些飛機的製造順序是“檀香山飛剪”、“加利福尼亞飛剪”、“美國佬飛剪”、“大西洋飛剪”、“迪克西飛剪”以及“美國飛剪”。

第一批6架飛機還沒有全部交付時,泛美航空又追加訂貨6架,稱為314A型。它與第一批飛機的不同之處在於油箱大(可容2。5萬磅燃油),採用功率更大的萊特公司“雙旋風”發動機(1600馬力),飛機重量也增加了不少(達到8。4萬磅)。

就這樣,現在泛美航空的特里普手裡握著對付英國等歐洲國家的強大武器。3年來,英國政府一直強硬地堅持“互惠條款”,限制泛美航空開闢跨大西洋航線。儘管英國也在加緊研製新飛機,但進展緩慢,帝國航空依然缺乏合適的機型。

泛美航空飛往法國的權利同樣受到互惠條款的制約。1938年底,泛美航空的第一架波音314即將交付的時候,法國政府的態度緩和下來,同意泛美航空的飛機在馬賽降落。這樣,泛美航空就可以用新的波音314飛往歐洲大陸了。

1939年6月,英國終於鬆口,不再堅持“互惠”,相關的條款被廢止了。美國民航局適時向泛美航空頒發了一份公益和必要性證書,授予它經營到英國和法國航班的權利,以倫敦和馬賽為終點。泛美航空獲得授權,中途可利用亞速爾、希迪亞克、博特伍德和福因斯等地降落。

1939年5月20日,在林德伯格駕駛單發的“聖路易斯精神”從紐約單人不著陸飛抵巴黎12週年之際,亞瑟·拉波特機長駕駛“美國佬飛剪”,從紐約曼哈塞特灣的華盛頓港出發,載著11。2萬件郵品(大多數是集郵愛好者的郵件)、給英國瑪麗女王的48束加州金盞花和16名泛美航空公司的僱員,從南線飛越大西洋。經過27小時飛行,飛機在里斯本降落(包括中途在亞速爾群島的霍塔經停),然後飛到最終目的地法國馬賽,完成了泛美航空第一次飛越大西洋的定期航班。

第一次從北線飛越大西洋到英國的也是“美國佬飛剪”,該機於1939年6月24日起飛,在新不倫茲維克的西迪亞克、紐芬蘭博特伍德和愛爾蘭福因斯經停。這次飛行帶了非賣票的旅客,包括特里普和一個由政府官員和商務客人組成的代表團。6月28日,蘇利文機長駕機前往馬賽,這次飛行中運載了第一批收費的越洋旅客。

此後,泛美航空的波音314機隊共完成約5000架次越洋飛行,累計飛行2000萬千米。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波音314就運送過8。4萬人,其中包括一些與戰事有關的重要人物。

Tags:泛美航空大西洋航線飛剪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