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食

南圩外的“五大牧場”——歷下老字號之一

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美食2023-02-03

簡介登記證的內容為:“茲據徐元良(即徐眉生)申請,在本市體育場街門牌二號設立五大牧場,經營牛乳業,依法填具登記申請書及各項檔案,茲經查核准予登記合行工業登記證,以資憑證

羊奶的奶皮有什麼作用

時下濟南人說起“佳寶乳業”,大都會略有所知,而說起“五大牧場”,則大都會茫然不知,其實,今日“佳寶乳業”即是由昔日“五大牧場”發展而來。

昔日“五大牧場”的舊址在南圩子中山門外,也就是今日文化西路東首路南。1934年出版的《濟南大觀》是這樣記載的:五大牧場在中山圩門外,電話五五四。新建房舍規模較大,裝置完善。經理武竹軒系南京金陵大學畢業。內畜純種瑞士乳羊一百七十餘隻,純種荷蘭乳牛十餘頭,至飼養、取乳均能注意消毒,慎重衛生,並聘有專門獸醫負責防疫檢查,牛、羊及其乳汁等項工作,營業方面頗稱發達。該場除牛、羊乳外,還出售德國純種狼犬。為擴充營業起見,牛、羊奶較他場為廉。牛乳每瓶八分,羊乳每瓶一角。

“五大牧場”創辦於1932年秋,創辦人是徐眉生、高霽軒、菅華三、武芳林、曹子固。五人原是山東省立第五中學(校址在臨沂)的教師,後來到了濟南。徐眉生是沂水人,畢業於北京師大生物系,來濟南是到省教育廳任督學;高霽軒是日照人,畢業於北京師大體育系,來濟南是到省體育場任教練;菅華三是陽信人,畢業於南京大學工程系;武芳林是沂水人,畢業於金陵大學英文系;曹子固是昌邑人,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他們三人到濟南來仍是擔任中學教師。由此我們可知,五人當初創辦“五大牧場”屬於第二職業,往大處說是為了實現實業救國的夢想,往小處說則是為了發家致富。

“五大牧場”在創辦之初資金較為匱乏,五個人總共才湊了750元的開辦經費。起先,他們租賃了位於棋盤街的,已經廢棄了的白衣庵做場址,飼養了40頭瑞士奶山羊。因為武芳林曾經有過飼養山羊的經歷,所以便由他出任經理。關於牧場的名稱,因為是由五人發起創辦,而且他們又都是大學畢業生,所以就定名為“五大牧場”。據說,曹子固曾建議使用“五福”作為企業字號,後來因為其他人覺得太俗氣而未被採納。“五大牧場”的經營宗旨是“發展畜牧事業,供給新鮮乳品,保證嬰兒需要,促進市民健康。”

但凡辦實業的人都知道,靠租賃場地終歸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在1933年,“五大牧場”的創辦者們,便在南圩子外購置了8。5畝土地,修建起了場房。為了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他們將各自每月的工資收入,在留下生活費之外,其餘都投入到股本中。同時,他們還對外募股,採取活期或定期儲蓄形式,吸引了5萬多元投資,有效地解決了資金不足問題。1934年末,以五大股為基礎核定資金,每股為1500元,共計7500元;而到了1935年,每股擴股為4500元,共計22500元,由此可見其最初幾年發展的良好態勢。

“五大牧場”成立之初,主要是產銷羊奶。羊奶最初是用汽水瓶灌裝,分為整瓶與半瓶兩種規格,整瓶售價一角,半瓶售價五分。後來,汽水瓶換成了從上海購入的美製玻璃奶瓶,大瓶容量十英兩,小瓶容量四英兩。瓶裝的羊奶,由員工揹著褡子送到使用者家中。

“五大牧場”的奶羊選用的是瑞士品種。為了避免近親繁殖,牧場專門建立了羊籍卡片系譜,並實行選種交配。同時,在飼養管理、品種改良、疾病防治等方面,也制定有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為了吸收先進經驗,他們還訂閱了多種國內外有關畜牧業的報刊,並且加入了美國哥倫比亞養羊學會。可是,透過兩年多的經營後,創辦者們漸漸明白,奶羊只適合於家庭飼養,不太適宜辦牧場,於是,他們便改變了經營方向,飼養奶牛,銷售牛奶。

1935年春,他們將其飼養的奶羊全部轉讓給南京牧場,開始著手籌辦飼養奶牛事宜。經理武芳林為此專程到青島,從日本人開辦的牧場中,買回了產奶量較高、價格較優惠的奶牛。與此同時,他們還按照美國人設計的標準修建了牛舍。牛舍坐北面南,光線十分充足,不僅安裝有較好的通風裝置和自動飲水器,而且舍內鋪設有地下管道及糞便排洩系統。此外,牧場用水是企業自行挖掘出的地下泉水,併為此修建了水塔,敷設了管網。由於衛生設施較好,且符合當時有關乳品衛生的規定,“五大牧場”曾經在華北地區的評比中獲得頭名。

“五大牧場”不僅在牛舍建造中仿照美國標準,飼養也是按照美國的辦法。每天喂料三次,且精飼料和粗飼料分別餵給。早上、下午是先喂草後喂料,晚上則是先喂料後喂草。精料主要是麩皮、豆餅、玉米粉,喂時再摻加食鹽、骨粉等。精料的喂量與季節和牛體的強弱有關。夏天多喂,體弱者多喂;冬天少喂,體壯者少喂。

為了提高效益,“五大牧場”十分注重優選奶牛:日產奶在20公斤以上的留下,不足的則賣掉。為了選優繁殖,他們還從青島購進一頭荷蘭純種公牛,為之取名“北洋號”;從日本皇家牧場購進一頭公犢,為之取名“東洋號”。此外,牧場還嚴禁奶牛對外交配,所產公犢大部宰殺,並將母牛由每年懷胎改為三年兩胎,保證了母牛的體魄健壯,既能多產奶又能繁殖優良後代。牧場還規定,買賣奶牛要由經理批准,牛籍薄也由經理親自掌管。

為了保證產品質量,當年的“五大牧場”對消毒要求非常嚴格,奶桶、奶瓶要用蒸汽消毒,牛奶必須過濾後再倒入雙層消毒鍋內加溫,並用自動記錄儀將溫度控制在145℃~148℃(華氏)之間,加溫半小時後再經冷排冷卻後自動裝瓶。凡是要銷售的奶品,當班經理都要親自品嚐,如有異味禁絕出售。為了取信於客戶,他們還在奶瓶蓋封上印上了“五大”商標及出場日期。

“五大牧場”的員工平時無假期,工作也非常辛苦,每天工作要在10小時以上。在場期間,職工食宿由牧場負責解決,工資則是根據工作能力由經理決定。除了工資之外,牧場還實行嚴格的獎罰制度,損壞東西要照價賠償,奶瓶短少要照價賠錢,賠償款項每月結算,年終分紅時再予以扣除。

牛乳業的產品不易存放,因而要求週轉環節必須非常緊湊。五大牧場是每天擠奶三次,送奶三次。首次是深夜兩點消毒灌裝,四點出傳送奶;第二次是上午八點,能送出的全部送出,不能送出的存入冷藏室或是做成奶皮、奶油等;第三次安排在午後四點送出。

當年的“五大牧場”為了方便顧客,皆是送奶到戶,且送奶時間可以根據使用者要求進行安排。如有臨時使用者,接到電話預訂後,保證在約定時間內按時送到。使用者的奶款每日記帳,按月結算。

為了樹立企業形象,牧場對送奶員的要求十分嚴格,不僅要身體健康、忠實可靠、衣著整潔、謙虛有禮,而且還不準吸菸、不得酗酒,能夠講述與牛奶相關的基本常識,如牛奶的用法及變質過程等。送奶員工的服裝由牧場統一製作發放。深藍色的工服,冬天棉,夏天單,工帽上戴有“五大牧場”的徽章。

由於管理得當,取信於民,“五大牧場”在最初幾年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1935年日產牛奶400公斤,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前,奶牛存欄量達50餘頭,日產牛奶600公斤。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濟南有大小乳製品企業33家,而能與“五大牧場”分庭抗禮的只有“華北牧場”“同利牧場”“衛生牧場”三家企業。

1938年至1942年間,“五大牧場”先後在經二路緯四路開設了乳品門市部,在經三路小緯六路開設了乳品營業部,在估衣市街和院西大街開設了兩處西餐部,在緯十路租用了冷藏庫房等。1943年,“同利牧場”因為經營管理不善而倒閉,被“五大牧場”接管。同時,他們還以半價收購了同行業十幾家小牧場每天剩餘的牛奶,從而使得產銷規模得以迅速膨脹,奶牛存欄量最高時達到200餘頭,日銷牛奶達到2000公斤以上。可惜不過好景不長,1945年之後,其生產經營開始呈下滑態勢,並逐漸陷入了困境。1946年西餐部停業,1947年營業部停業,1948年,武芳林等又變賣資產,攜款潛逃,到濟南解放前,企業便跌入了慘淡經營的境況。

濟南解放之後,“五大牧場”的經銷逐漸恢復,並日見起色。在如今濟南佳寶乳業基地的展陳室內,懸掛有1949年4月,由濟南市人民政府頒發的“工業臨時登記證”。這張編號為“工字第一零八五零號”的登記證,背景印有“發張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宣傳口號。登記證的內容為:“茲據徐元良(即徐眉生)申請,在本市體育場街門牌二號設立五大牧場,經營牛乳業,依法填具登記申請書及各項檔案,茲經查核准予登記合行工業登記證,以資憑證。”在登記證中的具體事項中,企業名稱為“五大牧場”;製造場所為“體育場街二號”;經營地址為“經三路二百零二號”;開設年月為“民國二十一年九月”;負責人為“沂水徐元良”;股東為“武芳林等五人”。

1950年,五大牧場改為公營,創辦人之一的徐眉生將自己的股金捐給政府;同年10月,又改回為民營。1955年9月,資方請求公私合營,獲准後被併入濟南畜牧公司。合營時股金核定為19萬元,股東18人,職工60人,日銷牛奶2500公斤。其後,逐漸發展形成了三個牧場和兩個牛奶加工廠,即濟南乳品廠和牛奶食品廠。隨著國家經濟政策和企業自身的發展變化,濟南畜牧公司先是改名為濟南乳品公司,而後又改名為濟南牧工商公司、濟南農工商公司,1999年4月更名為濟南佳寶乳業有限公司。

壹點號沒事找樂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Tags:牧場五大濟南牛奶奶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