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食

紅星書評丨《蘇東坡三百篇》:對東坡精神的參悟和踐行

由 紅星新聞 發表于 美食2023-01-22

簡介在蘇東坡的故鄉眉山,大部分文化志願者都以一種與時俱進、守正創新的姿態,守護“三蘇”這類源頭性的文壇巨擘,從傳統經典中品味初心

蘇東坡的家鄉在哪裡?

紅星書評丨《蘇東坡三百篇》:對東坡精神的參悟和踐行

《品中國文人·蘇東坡三百篇》:

對東坡精神的參悟和踐行

◎龔瑩瑩

近日,《品中國文人·蘇東坡三百篇》(以下簡稱《蘇東坡三百篇》)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作者劉小川是四川眉山人,出生成長就在東坡故里。他是中國傳記文學的領軍人物,被稱為暢銷百萬的“中國傳記文學的革新者”。早前,《品中國文人》《蘇東坡》《蘇軾——敘述一種》《先賢與中國》和《品西方文人》等傳記作品,已經為他贏得了業界口碑和讀者好評。

紅星書評丨《蘇東坡三百篇》:對東坡精神的參悟和踐行

在《蘇東坡三百篇》裡,劉小川褪卸了擅長的評斷,以隨筆記錄的方式創新,還提出“低沸點欣悅”等新概念。

首先是結構創新。“筆記”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史學體裁,形式隨意,格式不拘。《蘇東坡三百篇》的文體類筆記小說,有見聞雜錄、辨析考證,創新主要體現在整體結構上。尋常結構多如紡錘,中間粗,兩頭細,這部傳記卻似蜂巢。從公元十一世紀中葉,西蜀小城裡生髮,北宋時期的連續事件,被勾連成為多牆面的立體大網,細細密密地封蓋了蘇軾的一生,像蜂巢有相對獨立的房間,單篇記錄不足千字,纖薄短小,卻承載了歷史縱深的輾轉騰挪。

其次是表達創新。基於傳統漢語的藝術自信,劉小川沒有采用純粹的方言書寫,卻有很多方言表達,如調料佐飾民間百味。例如“鬧天干”“費頭子”“掰爬海”,不加以說明,外地人恐難理解。眉山教師曾經嘗試方言朗誦,再創作後,深受學生的喜愛。在促進傳統文化的儲存和賡續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重要的是,它們並非野史筆記,而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地保有藝術真實,超越地域空間,以今人之心體味古人,是對歷史真實的擷取和釀造。

內容上也有創新。八百字左右的篇幅,從細微處撩開,男女老少,前世今生,像蜂蜜、王漿、蜂膠、花粉,都是東坡文化的恩惠。美食界有一種說法,“高階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簡單的烹飪方式”。簡單並非淺俗,用劉小川自己的話說,是“作家要知道寫什麼,更要知道不寫什麼。”當初紀曉嵐評白居易,“樂天每有所作,令老嫗能解則錄之,故格調扁而不高。然道情敘事、悲歡窮泰,如寫出人胸臆中語,亦古歌謠之遺意也。豈涉獵淺才者所能到耶!”同理,能讓學生理解喜愛的作品,又能寫出胸臆,劉小川的“不寫之寫”帶著中國人“無為之為”的坦然,在讀者心裡,自然能咀嚼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千般滋味、萬般感慨。

總的來講,《蘇東坡三百篇》深入淺出,貼近平民,也貼合東坡本人的精神特質,是對東坡精神的參悟和踐行。有人不理解,這樣創新到底為了什麼?他說,他的願望是把年輕一代從手機短影片的世界裡召喚出來。劉小川成名多年,自然懂得如何超越時代著書立說,並非少年意氣與時代硬剛。

在蘇東坡的故鄉眉山,大部分文化志願者都以一種與時俱進、守正創新的姿態,守護“三蘇”這類源頭性的文壇巨擘,從傳統經典中品味初心。劉小川也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孜孜創新,令人感佩,為此寫下這段文字,給《蘇東坡三百篇》點贊。

(作者系青年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心藥》《錦城煙雲》等,本文有刪節)

編輯 李潔

Tags:蘇東坡小川三百創新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