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食

江戶時代一塊豆腐,三代人的故事

由 葉博士商標查詢專家 發表于 美食2023-01-07

簡介中國豆腐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極其豐厚的精神內涵:創新精神、包容精神、清白為人精神、勤勞吃苦精神、誠信精神

素腸發酸炸一下還能吃嗎

(2019年10月10日新華商訊)豆腐音譯為“多福”,是江戶時代日本神族和僧侶的奢侈品,“葉博士”小的時候,父親是個“豆腐匠”,現在回憶起來,很多年過去了,“葉博士”至今都沒有吃到比家裡做得更好的豆腐,因為到時父親做的豆腐不是煮出來的,而是用蒸汽蒸出來的,這在當時已經非常了不起,放在現在也沒有這樣的製作工藝,已經遙遙領先了30多年了。那時家裡賣不完的豆腐,也捐給寺廟,送給孤寡的老人,家裡的井水甘甜無比,成就了現在多福的“葉博士”。

江戶時代一塊豆腐,三代人的故事

《茜色天空》劇情介紹:

江戶

深川蛤町有一條店鋪林立的道路,稍往裡走可以看到圍井而建的長屋,這是店家們的居所。一名年輕的旅者來到井邊取水,他將水一口氣飲幹,還閉上眼睛細細回味。他名叫永吉(

內野聖陽

飾),在京都的豆腐店學成手藝後來到

江戶

闖蕩。井水的甘美讓永吉讚歎不已,他決定在這裡開一家自己的豆腐店。木桶店的姑娘阿文(

中谷美紀

飾)巧遇這個新來乍到的異鄉人,兩人一見鍾情。

永吉和阿文的豆腐店“京屋”開張了。夫妻倆做的豆腐價廉物美,然而吃慣了

江戶

豆腐的當地人卻接受不了柔嫩的京都風味豆腐,因此“京屋”的生意十分慘淡。但永吉夫婦卻毫不氣餒,竭盡全力推銷豆腐。有一位叫作志乃的婦人(

巖下志麻

飾)一直來“京屋”買豆腐。其實,志乃和丈夫清兵衛(

石橋蓮司

飾)經營著著名的老豆腐店“相州屋”。老夫妻倆的兒子正吉在四歲時走失,從此下落不明。他們把年齡相仿的永吉看成了自己的孩子,並推薦“京屋”代替自家的鋪子成了永代寺的專屬豆腐供應店。

日月如梭,一晃十八年過去了。永吉和阿文有了三個孩子:長子榮太郎、次子悟郎和女兒希美。在母親的溺愛下,榮太郎遊手好閒,夜夜在外鬼混。這天晚上,榮太郎又去了賭場,輸得精光的他將家中那口井的所有權也壓上了賭桌。水質純美的井是豆腐店的生命,平田屋(

中村梅雀

飾)為了搶到號稱“

江戶

第一”的水井壓垮京屋故意設計將榮太郎誘入了圈套。

永吉和榮太郎斷絕了父子關係,將他逐出了家門。這天,永吉被永代寺的西周(小池榮飾)叫了過去。西周將相州屋的土地權所有書交給了永吉。原來清兵衛曾留下遺言,如果正吉二十年後不回來,就將之傳給永吉。走在回家路上的永吉看到一個酷似榮太郎的人影,他拔足追趕,卻沒有注意到一個武士正騎馬分開人群飛馳而來……

中國豆腐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極其豐厚的精神內涵:創新精神、包容精神、清白為人精神、勤勞吃苦精神、誠信精神。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豆腐文化是中華民族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飲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豆製品企業和行業工作者在弘揚中國豆腐文化方面做了許多工作,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日前,就中國豆腐文化的有關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豆製品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吳月芳。

“中國豆腐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極其豐厚的精神內涵:勤勞、誠信、包容、創新、智慧、清白、樸素等。對於中國豆腐,可以說它既是高階的,又是大眾的;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是獨立的,又是包容的。非常值得我們中國人去傳頌、傳承、傳播、傳揚。”吳月芳這樣說。

江戶時代一塊豆腐,三代人的故事

創新精神

吳月芳介紹說,眾所周知,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承都有其寶貴的精神內涵,中國豆腐製作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有著不斷傳承和發展的生產工藝。2000多年來,豆腐文化之所以能綿延不斷地傳承,蘊含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首先,豆腐的發明是古人的智慧、創新的結果。豆腐的發明,是我國先人對世界食品的一大貢獻,被稱為“20世紀全世界之大工藝”。

古人能把一顆大豆種子中的蛋白質用水研磨的方法提取出來,然後加入天然的石膏或鹽滷,變成豆腐。這個過程既包含有物理過程,又有化學變化,即便是放到現在的食品加工業,也可謂是創舉。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自此法發明以後,有關豆腐的製作技術、裝置、產品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進步的。

僅從製作工藝和產品方面,中國豆腐在一定時期內形成了八大系列:一為水豆腐,包括質地粗硬的北豆腐和細嫩的南豆腐;二為半脫水製品,主要有百葉、千張等;三為油炸製品,主要有炸豆腐泡和炸金絲;四為滷製品,主要包括五香豆腐乾和五香豆腐絲;五為熏製品,諸如燻素腸、燻素肚;六為冷凍製品,即凍豆腐;七為乾燥製品,比如豆腐皮、油皮;八為發酵製品,包括人們熟悉的豆腐乳、臭豆腐等。可以說:“豆腐之法,代代匠人創新不止。”

包容精神

其次,是滲透、融合的包容精神。

豆腐是一款既能作為主菜又可作為配菜,能夠和任何菜餚搭配,卻不改變其它菜餚風味,與任何食材搭配都不會喧賓奪主,破壞其主味,同時也能保留自己的本味。

在四川東部,有“口袋豆腐”,以湯汁乳白、狀若橄欖、質地柔嫩、味道鮮美為特色。成都一帶享譽海內外的“麻婆豆腐”,獨具麻、辣、鮮、嫩、燙五大特點。其它體現豆腐包容特色的名菜名食有,湖北“荷包豆腐”、杭州“煨凍豆腐”、無錫“鏡豆腐”、揚州“雞汁煮乾絲”、屯溪“黴豆腐”、以及以豆腐衣為原料的“腐乳糟大腸”等。吉林盛行的“素雞豆腐”,色澤美觀,五香味濃;還有“蛤蜊杏仁豆腐”,杏仁止咳潤腸,雪蛤清頭明目,豆腐軟嫩細膩,色澤純潔乳白,菜味甘甜爽口。此外,朝鮮族人民用牛肉、粉條、雞蛋、豆腐製成“梅雲湯”,廣西壯族有名菜“清蒸豆腐圓”,雲南大理白族有“臘味螺豆腐”。

我國制豆腐的技術從唐代開始外傳,首先傳到的國家是日本,接著傳播到世界各地。在日本,以當地特色的天然海產品結合,做出各種各樣的豆腐料理;朝鮮人根據本地資源,製作了風味各異的豆腐湯;印尼人普遍愛吃“醬拌炸豆腐”;緬甸人越南人則創制了頗具東南亞風格的“醬拌蛋花豆腐”、“什錦盤”。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風行的“肉骨茶”,其實也是豆腐菜餚中的一種。印度尼西亞人對豆腐情有所鍾,顯然是受中國僑民的影響。西爪哇一座名叫蘇木當的小鎮,當地的印度尼西亞人,大部分人以賣炸豆腐為生,而蘇木當炸豆腐更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品牌食品,他們將炸得外焦裡嫩的豆腐澆上椰子汁沿街兜售,讓人吃得津津有味。在美國,商人們則把豆腐加工成色香味俱全的快餐食品,諸如豆腐色拉、豆腐漢堡包、豆腐冰淇淋、豆腐烤鴨、豆腐結婚蛋糕等,在市場上十分暢銷。

豆腐傳播到各個地方,都可與其他食品搭配,總能相得益彰,珠聯璧合,可以說“甘而不噥,酸而不爽,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比如,搭配魚肉,得其鮮美;搭配果蔬,得其清爽。豆腐所蘊含的滲透、融合的包容精神,折射出為人處世的人生哲學。

江戶時代一塊豆腐,三代人的故事

清白為人精神

第三,是清白為人精神。“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豆腐寓意清白、樸素大方,可謂清正、廉明。

豆腐寓意清廉,早有先賢。明代儒學大師劉宗周“日給不過四分,每日買菜腐一二十文”,雖官至兵部尚書,每日就吃著這樣簡陋的餐食。劉宗周為人清廉正直,操守甚嚴,僅以豆腐白菜裹腹,得了“劉豆腐”的稱號。清初文學家尤侗認為,平日能過青菜豆腐這樣清心寡慾生活的人,才能有崇高的德操,因而他借豆腐來鼓勵儒士要立戒修身。他在《豆腐戒》中為儒士立下大戒三、小戒五,總名為“豆腐戒”。清代詩人胡濟蒼一首廣為流傳的《豆腐》詩,道出了以豆腐修身的緣由:“信知磨礪出精神,宵旰勤勞洩我真。***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是貧人。”

近段時期以來,中央八項規定令行禁止,求是網、光明網刊載的組織部門人員創作的《黨員幹部當俱“豆腐功”》,可以說真切地講明瞭豆腐文化中清白廉明的時代意義。

江戶時代一塊豆腐,三代人的故事

勤勞吃苦精神

第四,是勤勞吃苦精神。自古做豆腐的營生是非常辛苦的,俗話說:“世上有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只有勤勞、能吃苦的人,才能幹豆腐營生的。比如泡豆,時間要算準,時間不夠,豆沒有泡開,或者泡豆時間太長,泡過頭了,都做不好豆腐,因此做豆腐生意的,必須半夜準時起來磨豆,晚上是睡不了整覺的。豆腐是天然的高營養食品,所以,古時由於沒有冷藏設施,當天做出的豆腐必須當天賣完,否則會發酸變質,所以,做豆腐生意的人,必須天天生產, 365天沒有休息日。

南宋***的理學家朱熹的《豆腐詩》描寫了從種豆到制豆腐辛勤過程:“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苦。早知淮南術,安坐獲帛布。”

由於做豆腐需要勤勞吃苦的精神,又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藝,我國北方的許多地區都對豆腐從行業者稱為“豆腐匠”。能稱上“匠人”者,是有手藝在身的人。要想學手藝,不吃苦不行,不勤奮也不行。

江戶時代一塊豆腐,三代人的故事

誠信精神

第五,是誠信精神。自古豆腐是按塊賣的,足斤足兩,童叟無欺,這種顧客對買主信任的買賣方式,只有豆腐行業有,這是豆腐業主長期用誠信經營換來的。

華為任正非曾在《新聞聯播》中介紹他的“磨豆腐理論”,得到了很多企業家的認同和點贊。他說:“一個人一輩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經很不簡單了,為什麼?中國有 13 億人民,我們這幾個把豆腐磨好,磨成好豆腐,你那幾個企業好好的去發豆芽,把豆芽做好!我們 13 億人每個人做好一件事,拼起來我們就是偉大祖國呀!”

其實,任正非談的正是豆腐文化中的誠信精神。他在和管理學專家、《地頭力》的作者王育琨對話時,這樣說:“做企業像磨豆腐。我們就是要磨出好的豆腐!為什麼?因為爹要吃豆腐,娘要吃豆腐,人人要吃豆腐。網際網路也改變不了這個現實。爹還是那個爹,娘還是那個娘,轆轤女人和籬笆牆一個也沒有變,磨豆腐也變不了!我們只要真正與全世界使用者心貼著心,磨好了豆腐,我們就可以全球整合資源為世界人民服務了!”

“葉博士”的使命和願景是“人人愛,葉博士”,依據這樣的使命和願景建立起的行業準則和價值觀,就是現在的豆腐精神,父親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

Tags:豆腐精神永吉包容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