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食

時令美食博主,還得是白居易、蘇軾、曹雪芹、魯迅四位“老饕”

由 作家文摘報社 發表于 美食2022-12-02

簡介由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美食紀錄片《鮮生史》視角另闢蹊徑,不同於先前現象級的《舌尖上的中國》,此次聚焦的是白居易、蘇軾、曹雪芹、魯迅四位先生筆下的美食

白腸白肚是什麼人

圖片

圖片

圖片

紀錄片觀察

孔子在論述中庸之道時曾言:“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也。”日常裡的一飲一啄、一茶一飯雖司空見慣,實則可窺性情旨趣。

由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美食紀錄片《鮮生史》視角另闢蹊徑,不同於先前現象級的《舌尖上的中國》,

此次聚焦的是白居易、蘇軾、曹雪芹、魯迅四位先生筆下的美食。

他們筆下的步步生花,與美食文化史水乳交融,讓觀客遊走於佳餚美味之間,在詩文連綴起的一方天地裡,享受這別具一格的文化之宴。

文 / 章玲玲

尋味詩意,解碼飲食文化

頗具詩意的呈現形式、雙時空的情景再現讓《鮮生史》的主題變得多元豐滿。先生們的出場背景是剛勁靈秀的書法,別具新意地呈現著相關詩文。他們各自操著一口親切的鄉音,或是念白,或是與觀眾進行一番番詼諧的對話,在厚重的歷史感中加入了輕鬆的現代味。

時令美食博主,還得是白居易、蘇軾、曹雪芹、魯迅四位“老饕”

時令美食博主,還得是白居易、蘇軾、曹雪芹、魯迅四位“老饕”

▲ 愛甜食愛魚圓的魯迅

美食因有了歷史和文化的印記而變得鮮靈,《孔乙己》讓紹興的茴香豆多了絲韻味,生於水鄉的魯迅文字中總帶著故土的影子,魚蝦蟹總能浮現於字裡行間。

譬如他在以家鄉為背景的《社戲》中寫道:

“蝦是水世界裡的呆子,決不憚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鉤尖送到嘴裡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

如今再去紹興,不免讓人懷想,八定橋下的迅哥兒正開心地釣著蝦。坐在水鄉小館裡,品著被魯迅多次提及的家鄉美饌,晶瑩剔透的醉蝦浸潤著滷料的鮮甜,透著若隱若現的黃酒香。鑑湖裡的鰱魚滋味甚好,潔白晶亮的魚圓在清透甘醇的高湯中上下浮沉,嘗一筷子,不由得讓食客們恍然醒悟這味道難怪讓魯迅先生難以忘懷。

時令美食博主,還得是白居易、蘇軾、曹雪芹、魯迅四位“老饕”

▲ 寫過《老饕賦》的蘇軾

“文界老饕”蘇軾,一生凡涉及食材、食事之作達千餘篇,留給後世“東坡”之名的菜餚則有60多道。

21歲出蜀,65歲北歸,顛沛流離的生活也讓“東坡菜”聞名於大江南北。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東坡肉”則誕生於蘇軾被貶黃州時——“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這可難不倒這位會吃善吃的眉山先生,“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蘇軾頗得意地寫下自己精心鑽研的烹調手法。後世沿用此法,小火煨煮,輔以三五佐料,用火候和時間成就這道經典美味,葷香不膩,酥爛可口,舌尖上也嚐出了怡然自樂的悠長。在遠離家鄉的日子裡,好友帶來兒時常吃的野菜,看著“豆莢細而長”的油苕,漂泊在外的蘇軾隨即以好友之名來命名家鄉野菜,於是“元修菜”自此唇齒留香,也慰藉了遠在他鄉的蘇軾。

時令美食博主,還得是白居易、蘇軾、曹雪芹、魯迅四位“老饕”

▲ 紀錄片中的曹雪芹

再觀曹公,其筆下的華美之宴更不必多言,《紅樓夢》中的186種食物,醇美鮮香,無論是淮揚菜的精雕細琢,還是御賜點心的繁複珍貴都隱藏著曹公想回憶的事和想紀念的人。

曹雪芹曾借寶玉之口道出“鵝掌鴨信”須配酒才好,這是曹公在江南最愛的美味,令其心心念念。最憶江南好的白居易在54歲那年自請蘇州刺史,公務繁忙之際不忘“水鱠松江鱗”,酷愛河鮮的他最愛“鱠”這一做法。食生魚片的傳統源遠流長,是自周朝起便有的原生吃法,到了魏晉時更是因“蓴鱸之思”烙上了文化符號。後人復刻這一佳餚時,也同樣驚豔於蓴菜滑潤脆嫩和鱸魚的鮮香,其中或許也藏著先生灑脫淡泊的心境吧。

時令美食博主,還得是白居易、蘇軾、曹雪芹、魯迅四位“老饕”

▲ 紀錄片中的白居易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美食又何嘗不是地區的一張名片。“麻雀也囤三年糧”,這句紹興老話緩緩道出這座城的底色,用母子醬油醃製的醬鴨芳香油潤,成了老一輩記憶裡的冬日暖食,在偏愛的食物裡都存放著未雨綢繆的安全感。江南的糟滷,是食物鮮美的靈魂,能將一道鴨子吃出百般花樣的南京,對待生活也總是精緻細膩。“人家盡枕河”的姑蘇也在吃魚上別出心裁,一道味同鵝肝蟹膏的“青魚禿肺”讓食客們稱讚連連,這變廢為寶的巧思也與蘇州這座城一樣內外兼美。

食客在享受味覺盛宴的同時也感念著一個地方的性格,一段歷史的餘韻。

知味人生,但嘗人間百味

飲食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心境,《鮮生史》巧妙地透過美食這一個切入口,讓這四位文學大家在詩文之外與我們相遇,嘗其所愛之味,品其當時心境,探其文人性情。

時令美食博主,還得是白居易、蘇軾、曹雪芹、魯迅四位“老饕”

“我總記得我生在人間。”一本《朝花夕拾》蘊藏著溫情的童年,將兒時之味傾瀉於創作。人們絕不會想到這位鐵骨錚錚的鬥士愛吃甜食,嗜吃螃蟹。“秋高稻熟時節,吳越間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紅之後,無論取那一隻,揭開背殼來,裡面就有黃,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鮮紅的子。” 就算吃到胃痛也沒能消滅其對蟹的熱情。螃蟹對於魯迅來說是“食之極樂”,也是創作的靈感繆斯,“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青背白肚的螃蟹在魯迅筆下變換著各類角色,演繹著炎涼冷暖。

對於甜食,先生同樣毫無抵抗力,他貪嘴吃“柿霜糖”,在牙疼就醫完畢的回家路上也會忍不住買糖果和最愛的“薩其馬”……這些有趣的軼事讓這位先生的形象變得愈加具象親切,在當初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裡,魯迅在洞察人性,提筆戰鬥時也保留著難得的純真。

時令美食博主,還得是白居易、蘇軾、曹雪芹、魯迅四位“老饕”

一生被貶,流放於“黃州惠州儋州”的東坡居士,則將童年的味道根植於心,即便身陷窘境,即便只得羊脊骨的微肉祛寒,卻依舊“如食蟹螯”。“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當初的蕭條蠻荒,在蘇軾的奔走治理下百業俱新,傳播插秧、建造水碓、修橋築堤,盡其所能回饋百姓。瓊州別駕,在“燻鼠燒蝙蝠”的地方,食蠔而美,甚至在給弟弟的書信中寫道:“無令中朝士大夫知,恐爭謀南徙,以分此味。”如此性情,彌足珍貴。“自笑平生為口忙”的蘇軾從飲食中發現樂趣,生活照樣能明媚開出花來。

時令美食博主,還得是白居易、蘇軾、曹雪芹、魯迅四位“老饕”

另一位“心安即是吾鄉”的白樂天同樣在海角天涯中揣摩著自己的人生,官至“左拾遺”,因頻頻上疏直諫、朋黨傾軋而屢屢被貶。說著不願再“兼濟天下”,實則兢兢業業,每到一處皆用拳拳之心待之處之,香山蜜餅的甜潤酥軟、鱸魚生鱠的輕可乘風都帶著造福一方水土的心血,這份大愛遠比一己得失更重千鈞。

而讓後世惦念不忘的“紅樓菜”中也同樣滿滿是曹雪芹人生至情,“晴雯包”水晶玲瓏,繁複細緻的工序透著對知己的愛護。即使後半生遭遇變故,他也總能泰然自若,為分享揚州美食,他親手下廚招待好友,一道“老蚌懷珠”,鮮味濃溢,“輕起觀之,猶如一湖明珠,瑩潤光潔”,此江南佳味情誼綿長,曹公細心地在《斯緣膏脂摘錄》中記下各類工藝、珍饈,這份對美食的熱愛,對朋友的真摯自成佳話。

“好友、好酒、好菜、好文俱在,如此才算沒有辜負好時光。”透過《鮮生史》,我們看到了一位位美食家,也看到了一位位生活中的美學家。

美食與文化、與歷史、與人生、與哲理並存,其中滋味,半酣意猶長。

責編:娜拉

審校:魏蔚

終審:孔平

圖片

好書推薦

點選圖片進入微店購買

圖片

圖片

圖片

Tags:美食蘇軾魯迅鮮生史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