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食

綠山山、土傘傘,養出一堆金碗碗

由 掌上春城 發表于 美食2021-12-12

簡介每年6月至10月,像普正才這樣的撿菌人,能在九溪鎮的山林間採摘出170多噸食用野生菌

雞樅湯怎麼做

掌上春城訊

白頭鵯、鵲鴝、戴勝、畫眉、伯勞鳥……小哨村的夏日清晨,是在20多種鳥的鳴叫聲中開始的。平緩的小山坡上遍佈雲南松,鳥兒在樹枝間蹦跳、歡唱。

樹梢上的嘰喳聲絡繹不絕,樹底下也有無數的生命在憋著勁兒悄悄生長。青頭菌、奶漿菌、喇叭菌、見手青……但,對於造訪山林的當地農人來說,掩蓋在松枝下的乾巴菌,才是重點。

乾巴菌

李有紅,昆明市宜良縣小哨村眾多包山養菌人中的一員。他承包了500畝山林,林間除了大量的鳥類,還有松鼠、野豬等動物和60多種他叫得出名字的植物,生機勃勃。小哨周邊山上的森林覆蓋率超過80%,但李有紅偏愛雲南松,因為松樹底下是野生菌生長的理想環境。

“前兩天天氣乾燥,幼菌如果長時間被陽光直射,會影響生長,還可能壞掉。所以我用周圍的樹枝樹葉給它搭了個小棚子。”李有紅蹲下身子,輕輕掀開樹枝,檢視一窩剛露頭的乾巴菌,黃白色、嫩嫩的。

綠山山、土傘傘,養出一堆金碗碗

撿到一朵乾巴菌,李有紅露出微笑

養菌、撿菌的人熟悉小哨每個山頭的每一棵樹,哪棵樹下面有乾巴菌窩子,哪裡就是重點關注區域。乾巴菌從冒尖到成熟需要約一週時間,人們無需過多幹預,頂多順手為幼菌搭個涼棚。遇到極度缺水時,拿個瓶子支在菌窩子旁邊10多釐米的地方,用雨水或山泉水滴灌。

8月,雲南野生菌進入高產期,各種菌子大量上市,價格普降;但昆明本地產的乾巴菌價格始終堅挺,每公斤1200—1600元的市價,證明這種山珍多麼受人喜愛。

與馳名中外的松茸相比,長得黑乎乎一團,沒有“傘傘”和“杆杆”的乾巴菌貌不驚人,卻是雲南人最喜愛的野生菌之一。在昆明周邊,產自小哨的乾巴菌尤為有名,收菌子的販子和慕名而來的食客紛至沓來。

綠山山、土傘傘,養出一堆金碗碗

小哨出產的乾巴菌菌肉肥大、層次分明

乾巴菌的魅力有三:香味、口感、生態。它在滇中地區海拔一兩千米的松林中生長,夾著帶有松脂氣息的泥土,慢慢拱出地表,能一口氣長到成年男子手掌般大小。它長得像掰開的核桃,也有人說像一朵祥雲。宜良小哨的乾巴菌因品質好而聞名,它菌肉肥大、層次分明,頂部呈淡淡的乳黃色,大的一朵能有一公斤多。這種價格昂貴的野生菌,是雲南夏天最珍貴的山珍,也是大自然贈予食客的佳餚。

凌晨6點,普正才和媳婦準時起床。兩人隨便洗漱收拾一下,準備好竹筐、鐮刀,叫上小兒子,一家三口人在矇矇亮的天色中上山了。他們的目標,也是乾巴菌。

普正才的家在玉溪市江川區九溪鎮,背靠大村山。這裡山廣林茂,夏天盛產上百種野生菌。每年6月至10月,像普正才這樣的撿菌人,能在九溪鎮的山林間採摘出170多噸食用野生菌。

綠山山、土傘傘,養出一堆金碗碗

普正才穿著防水褲子,在雜草叢中尋找菌窩子

頭天晚上下過一陣雨,山路非常潮溼。普正才穿著防水的褲子,沿著熟悉的山路慢慢走了10分鐘,在雜草叢中找到了第一窩乾巴菌。他用鐮刀小心翼翼地撥開附近的雜草,把刀刃抵在菌子的根部,輕輕一撬,一朵拳頭大小的乾巴菌就完整地採下來了。撕一點放在嘴裡嚼嚼,味道微澀,帶點回甘。

“乾巴菌生長週期是15天左右,七八天是最好的,長出來超過15天的就不好吃了。用它跟青椒或者雞蛋一起炒,再放點小米辣,炒出來香得很!”普正才把手上的乾巴菌放進背上的竹筐,繼續在附近的灌木叢裡搜尋,沒過幾分鐘,又找到一窩乾巴菌。

翻過一個山坡,普正才突然蹲下,迅速撥開腳邊的雜草,展示他發現的一窩雞樅。“生長週期70多個小時,雞樅煮湯,又鮮又有營養。”說完,他操起鐮刀,乾淨利落地往根部一斬。他的妻子在一旁舉著手機,拍下他手裡的雞樅——灰褐色圓錐形傘蓋、沾著泥土的白色菌柄,新鮮得很。

普正才與野生菌打了24年的交道,進了山,他看一看周圍環境,就大概知道山上會出什麼菌子,哪種樹下容易找到菌子。各種菌子的生長週期、生長環境,他都瞭如指掌。“我們不撿雜菌的,賣不上價。雜菌出得快,生長期就四五天,不愁撿不到。”說著走著,沒過多久,他背上的竹筐已經裝滿大半。

上抖音

上午10點,普正才撿滿一筐菌子,交給妻子背到九溪鎮街上出售。

綠山山、土傘傘,養出一堆金碗碗

普正才的妻子在九溪鎮街上賣菌

小鎮街頭,像她這樣的賣菌人不少,新鮮摘下的菌子擺在路邊,人守在一旁,也不怎麼吆喝,買家紛紛聚過來詢價,還不到中午,整整一筐菌子就賣完了,入賬700多元。普正才的妻子背起空筐,到附近的市場買了三份盒飯,騎摩托返回山上。這是一家人的“工作午餐”,晚上回到家中,一家人會嚐嚐自己採摘的野生菌,盤點一天的收入情況。

在山上找了片樹陰濃密的地方,一家三口席地而坐,開始吃午飯。

“我1997年就開始採菌子了。2004年我也包過山,每年14000元,我包了6000多畝,包到2011年。最多的一次一年採了將近900公斤,採菌子的收入佔了一年總收入的1/3。但那時菌子沒有現在值錢……”普正才眯著眼睛,不斷回想家裡近年來的變化——撿菌是個辛苦活,一天要走40公里山路,但收穫多的時候收入也很可觀。一家人平時打零工,省吃儉用,前幾年用攢下的錢買了輛小轎車,又重新裝修了房屋,添置了一些家電,還換了新的智慧手機。

下午,回到家中,普正才一家人開始張羅晚飯。他家的冰箱裡,裝了不少山上撿回來的乾巴菌和雞樅,他和妻子手腳麻利地做了青椒炒乾巴菌和雞樅湯,煮好米飯,全家人飽餐了一頓。

飯後,普正才打開手機,開始關注他的抖音賬戶。他的賬戶名叫“野生菌銷菌”,今年6月開設,內容多是採菌子、烹飪菌子的過程,由他自己客串解說。有一點令他頗為自豪:註冊抖音還不到3個月,他已經有5486個粉絲,獲得4。1萬個點贊。

“我開抖音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想告訴愛吃野生菌的人,怎麼識別能吃的菌和有毒的菌,烹飪到什麼火候最好吃,希望全國人民都來享受到這種雲南的美味。另一個是山上經常見到人們丟的易拉罐、塑膠袋,這不但破壞環境,而且也影響了野生菌的生長。”普正才說,他早年為了採菌子在山裡住過,見到垃圾等汙染物侵入山林,令他非常擔心。“我想用抖音來宣傳,呼籲大家保護自然,愛護環境。”

好日子

對採菌人來說,生態環境的變化不僅影響野生菌產量、影響自己的收入,還是關係家庭和村莊前途的大問題。在每年能產出10噸優質乾巴菌的宜良小哨,村民們無比堅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無論是固定的包山養菌,還是趕時節的上山撿菌,與菌子打交道的人們都有一個相同之處:對身處的山林極為熟悉。他們懂得氣候、水土、動植物與菌子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摸得到山林的脈搏,而山林也因這種“懂得”,贈予他們豐厚的回報。

上世紀90年代,小哨的村民們就開始利用家門口的山林了。1994年,村裡試行“包山撿菌”,讓有能力的村民承包山頭,負責山上野生菌的管理、採摘和銷售。此舉立竿見影,當年就為村集體增收18萬元。從此,野生菌產業被村民視為致富之路。

為了讓山間的野生菌保持品質,又能增收,包了山的村民開始主動學習充電。他們學習如何保護森林生態,學習如何規劃林間資源,如何對山林進行科學、安全管理,如何改善村裡的交通和服務,吸引遊客光臨……不知不覺中,這個因野生菌而紅火的彝族村莊,由內到外都變了模樣。

小哨,是雲南第一個以野生菌為特色的生態旅遊村。一棟棟新蓋的小洋房,如同雨後冒出的朵朵鮮菌,展示著村民的好日子。2020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小哨的“林下野生菌經濟集中片區”面積達18256畝,經濟林下種植的鮮果面積2000多畝;野生菌年產量從以前的六七噸增至現在的15噸,承包山林產出的野生菌價值400多萬元,包山撿菌的人均分紅超過3000元。加上野生菌衍生出的其他產業,村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18800元。

綠山山、土傘傘,養出一堆金碗碗

爆炒野生菌,夏季專屬美味

“來收菌、來吃飯的人一撥一撥地打電話過來,我家山上菌子可能不夠吃。”接完一個食客的電話,李有紅感嘆,夏、秋兩季是小哨最熱鬧的時候。“山上有林子,山中有菌子,山間有塘子,山溝有穀子”,每逢週末,進村的車一輛接一輛,在盤山公路上排起長隊,遊客、食客趕來體驗撿菌的樂趣,品嚐雲南品質最好的乾巴菌。李有紅的農家樂推出每桌1000元的乾巴菌農家宴,6月以來已經訂出30多桌,預訂的乾巴菌有70多公斤。

菌子豐產時節,是李有紅一年中最忙的時候。“我們自己忙不過來,還要臨時請兩三個人,帶客人上山撿菌和處理菌子。”乾巴菌從不愁賣,他只要拍幾張照片往微信朋友圈一發,客戶就會搶著留言求購。

綠山山、土傘傘,養出一堆金碗碗

李有紅挑著剛摘的桃子,在崎嶇的山路上行走

小哨盛產桃子、板栗、梨,都是待客的佳品。村子的300畝桃樹,讓小哨幾乎全年都能出產成熟、味美的桃子;50多家農家樂成了鄉村旅遊的堅實基礎,遊客服務中心、篝火廣場、停車場、公廁等旅遊配套設施陸續建成;這裡蓋起了特色農產品批發市場,優質野生菌成為綠色食品;這裡“彝鄉氧吧”的名聲遠揚,越來越多遊客週末自駕前來觀美景、品美食、樂享健康生活和田園風光。2017年,小哨被中國生態文化協會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2021年上半年,又被宜良縣評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李有紅從小看到大的山林還是那片山林,而山下的村莊已是面貌一新。

都市時報全媒體報道組

責編:畢群

編審:周曉雪

終審:錢紅兵

Tags:乾巴菌子野生普正小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