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食

灌腸、血腸與香腸,黃縣的這三種腸你都吃過嗎?

由 黃縣話 發表于 美食2021-06-11

簡介生灌腸北京炸灌腸北京煎灌腸再後來,連腸子也省了(豬大腸是豬下貨裡最貴的,現在黃縣餚大腸一斤要六十多塊錢,是豬肉的兩倍多),就是用綠豆澱粉和地瓜澱粉按比例混合,加水調成粉漿,倒鍋里加熱攪拌,熬成一個“大坨子”,然後再放到面板上揉成圓柱狀,放蒸

白色的香腸是什麼腸

灌腸大約是北京的特色小吃。晚明太監劉若愚所著《酌中志》卷二十“飲食好尚紀略”載:“十二月初一日起,便家家買豬醃肉。吃灌腸、吃油渣滷煮豬頭、燴羊頭……”四百年前,北京皇宮中臘月就能吃到灌腸了。清乾隆年間楊米人所作的《都門竹枝詞》:“日斜戲散歸何處,宴樂居同六和局。三大錢兒買甜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涼果糕炸糖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麵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爆肚油肝香灌腸,木須黃菜片兒湯。”清代灌腸已經成為市井小吃了。據北京民俗學家研究,最早的灌腸還是有腸的,豬大腸洗淨,灌入豬肉、麵粉、澱粉、蔥姜水、幾種香辛料和紅曲米增色(也有說最早是加入豬血,不僅色紅好看,還特別筋道),入鍋煮熟,撈出晾涼。吃的時候切片,用大油(講究的要用豬網油,味香而正,沒有腥味)炸或煎(煎要省油)至外焦裡嫩,裝盤,澆上蒜汁兒,香脆鹹辣,風味獨特。後來為了節省成本,肉末不加了,以麵粉、澱粉、紅曲水、丁香等配製成糊灌製,切開是粉紅色的,民國卓然所著《故都食物百詠》:“豬腸紅粉一時煎,辣蒜鹹鹽說美鮮。已腐油腥同臘味,屠門大嚼亦堪憐。”還有詩寫道:“粉灌豬腸要炸焦,鏟鐺筷碟一肩挑,特殊風味兒童買,穿過斜陽巷幾條。”這都是寫的低配版的灌腸。

灌腸、血腸與香腸,黃縣的這三種腸你都吃過嗎?

生灌腸

灌腸、血腸與香腸,黃縣的這三種腸你都吃過嗎?

北京炸灌腸

灌腸、血腸與香腸,黃縣的這三種腸你都吃過嗎?

北京煎灌腸

再後來,連腸子也省了(豬大腸是豬下貨裡最貴的,現在黃縣餚大腸一斤要六十多塊錢,是豬肉的兩倍多),就是用綠豆澱粉和地瓜澱粉按比例混合,加水調成粉漿,倒鍋里加熱攪拌,熬成一個“大坨子”,然後再放到面板上揉成圓柱狀,放蒸籠裡蒸熟,晾涼,吃的時候用刀旋成中間厚四周薄的“蛤蜊片”,或是一頭厚一頭薄的“楔形片”(這樣薄的地方酥脆,厚的地方外焦裡軟),油炸或是在平底鐺中煎熟,用牙籤扎著蘸蒜汁兒吃。現在不提倡用色素,所以你在市面上能吃到的老北京灌腸不僅是沒有腸的,顏色也變成了灰綠色,這算是丐版灌腸吧(這種澱粉坨式的灌腸是不是看著有點眼熟?過去北京人跟這叫“煎悶子”,煙臺最著名的小吃“悶子”或許就是從這演變來的呢)。

和北京灌腸的高開低走不同,據說起源於清咸豐年間的河南安陽內黃灌腸,一百多年來配方始終沒什麼改變,當地民謠《內黃灌腸》曰:“腸子豬血白麵灌,小刀一拉下煎盤,小鏟兒一翻撮一碗,肚裡不飢能解讒。”

灌腸、血腸與香腸,黃縣的這三種腸你都吃過嗎?

筲灌腸

內黃灌腸以豬血、豬腸、麵粉、香油、五香料為主要原料灌製而成,一種是直接食用,叫“筲灌腸”,以前賣灌腸的人,把灌腸煮好以後放在筲裡,挑著沿街去賣,所以得了這個名字。筲灌腸是要澆上蒜汁兒趁熱吃的,入口軟滑而有嚼頭,辣中帶香,香而不膩。

灌腸、血腸與香腸,黃縣的這三種腸你都吃過嗎?

煎灌腸

一種是煎食的,叫“煎灌腸”,切片用大油煎得黑亮誘人,焦香脆韌,和北京灌腸吃法差不多。除內黃縣(位於河南北部)外,河北南部、山東北部位於三省交界的地方也有類似的灌腸做法。

黃縣也有灌腸,我小時候吃過,印象非常深刻。黃縣灌腸可能是從北京引進的,也可能受冀魯豫交界地區飲食風尚影響。同治版《黃縣誌》載:“黃縣地狹人稀,故民多逐利四方,往往致富。遠適京師,險泛重洋,奉天、吉林方萬里之地,皆有黃人履跡焉。”黃縣之民經商於外者以“遼東最多,京師次之”,其他地方也少不了黃縣人的身影。見多識廣,又善於學習,那些在外地做買賣的人回鄉時把外地小吃帶回黃縣也是很正常的,實際上黃縣有不少特色食品和菜餚是採取“拿來主義”並加以改良的,說黃縣是美食薈萃之地一點也不為過。所以黃縣人出門總吃不慣別的地方的飯菜,遊子回鄉第一件事就是吃一頓正宗的黃縣美食,一解相思之苦。

黃縣灌腸的做法並不複雜:往盆裡倒入適量麵粉和地瓜粉團,加入溫水攪拌成糊,然後一一摻入剁碎的五花肉、薑末、蔥末、白菜末,再加入味精,花生油,焙糊搗碎的花椒、胡椒麵等配料,“擱嘍”勻乎了,黏稠度跟八寶粥似的就差不多了,太稀了煮出的灌腸軟趴趴的沒有彈性,太稠的話煮出來發硬發粉。洗好的豬大腸扎死一頭就可以開始灌裝了,一尺腸灌滿二尺半就可以,太滿了煮的時候腸子會脹裂。下鍋時,鍋裡的水絕不能沸騰,溫度掌握在八九十攝氏度,煮的過程中視情況還要用針錐在灌腸上扎孔排氣,以防煮爆。出鍋的灌腸須晾涼定型,吃時切盤,熱切則會粘刀也容易切碎。厚厚的一片切下來,晶瑩剔透,富有彈性,吃到嘴裡香軟滑嫩,油香滿口。外面一層豬大腸又香又有咬績兒,耐得住細細咀嚼,可以下飯,也適合佐酒。將切片的灌腸放鍋裡煎一下,煎得不老不皮,外焦裡嫩,再掂點蒜泥加醋蘸食,吃起來別有風味。也可以放油裡炸一下,外面的大腸有一點酥脆,那種肥而不膩、香鮮悠長的味道會深深吸引住你。灌腸的“腸”在黃縣話裡輕聲變韻,“ang”讀作“eng”,“地場”“穩當”也是這麼讀的。

提到血腸,首先想到的是東北血腸,殺豬菜裡白肉血腸是必不可少的,酸菜燉血腸讓人一想就流口水。

灌腸、血腸與香腸,黃縣的這三種腸你都吃過嗎?

血腸

東北血腸是用小腸灌的,新鮮的豬血加水加鹽用筷子攪勻,加油加五香粉、胡椒粉,再加點蔥末和姜粉,稀溜溜的灌好下鍋煮。煮好的血腸也可切片蘸蒜汁兒吃,最大的特點是裡面的血非常嫩。

灌腸、血腸與香腸,黃縣的這三種腸你都吃過嗎?

米腸

米腸是血腸的一種,把糯米泡軟後,和血混合在一起,然後把混著血的糯米塞進腸衣裡。做好的米腸顏色黑紅,有米香有腸香。東北、西南都有米腸,區別在於各地的調味,延邊朝鮮族的米腸做法清淡,用蘇子葉作調味料,粘糯的口感中還帶著點清香,可以切片蘸醬油、辣醬直接吃,也可以辣炒,或者加在醬湯中食用。廣西壯族的米腸叫豬龍碰,調味會更重,糯米里加血、蔥花、鹽、油和香料拌勻,一同灌入腸中,可煎可炸,也可以與當地酸菜同炒,香氣四溢。雲南彝族的米血腸,豬血混合糯米、茴香,灌入大腸內,煮熟即食。串在竹籤上,可烤可炸,軟糯鮮香。黃縣的血腸與之不同,是在上文講的灌腸的基礎上加豬血而成的,而且黃縣的豬血製法與東北血腸也不一樣,殺豬時盆子裡抓把鹹鹽,接好新鮮的豬血就靜置那裡,等凝固了再用刀劃成塊。製作血腸的時候,要把血塊“箍唧碎嘍”,摻入調好的灌料裡灌裝到豬大腸裡,其他步驟與灌腸均無二異。煮好的血腸色如胡湯,與灌腸相比,色澤更加誘人,口感更加嫩滑,味道更加鮮美。小時候每到過年奶奶總要灌一些血腸,吃飯時切幾片放碗裡,餘下的裝在笊籬裡,插在門框上。每次看到兀立半空的笊籬,淚水總是忍不住從嘴角流出。

香腸在過去是很少吃到的,因為太費肉。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生活水平提高了,進了臘月,灌香腸的才逐漸多起來,所以對黃縣人來說,香腸的歷史並不久遠。

灌腸、血腸與香腸,黃縣的這三種腸你都吃過嗎?

川味臘腸

原本香腸三分天下,湘味煙燻,川味麻辣,廣式清甜有酒香。黃縣香腸的做法是比較中庸的,除了肉,就是一點鹽、花椒麵、胡椒麵、白酒和糖,菜是一點也不放的。但現在的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且多食膏粱厚味,故食慾不振,味覺遲鈍,需要用辛辣之物加以刺激(這也是川菜這些年風靡全國的原因),有些吃貨幾乎到了無辣不歡的程度,做香腸也要往裡加大量辣椒麵做成辣香腸,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做香腸的肉要用五花或後肘(太肥則膩,太瘦則柴),絞成大的顆粒狀,加入配料醃漬好,就可以灌裝了。用的是豬或羊的小腸做成的腸衣,裝一尺長短要結紮一下。灌好的腸要掛在院子裡晾乾(想要軟一點就少晾幾天,想要硬一點就多晾兩天,一直晾就成風乾腸了),然後放冰箱裡儲存,吃時蒸一下切片。與灌腸和血腸不同,香腸最好切得薄薄的,感覺有點半透明的,像燈影牛肉一樣,這樣嚼起來滋味更加綿長,用來下酒是最好的。

灌腸、血腸與香腸,黃縣的這三種腸你都吃過嗎?

煲仔飯

也可以把切片的香腸和大米混在一起放電飯鍋裡蒸,這樣蒸出來的就是香腸飯(廣東的煲仔飯用的最多的也是臘腸),米香混合著香腸的香味,讓人垂涎欲滴。

王東超

部分圖片引自網路,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s:灌腸黃縣血腸香腸豬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