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理財知識】業績比較基準是什麼意思?如何計算收益率和收益率呢?

由 cc財經 發表于 娛樂2021-05-23

簡介固定業績基準的出現,雖然看起來只是換了個說法,但是配合產品開始展示中間的淨值波動,投資者開始關注到業績基準並非約定收益,理財產品也是存在一定風險的,風險收益概念開始覺醒

業績比較基準是什麼意思

前言:

大多數人買理財,最關注的莫過於收益率,也就是購買這一理財產品,最後能帶來多少收益,買完我能賺多少錢。

對於買過理財的人來說,預期收益率這個詞語一定是非常熟悉的,它可以用來大致估算出投資該產品所能獲得的收益。但是近來,銀行紛紛推出了淨值產品,收益從原來的預期收益率變成了現如今的業績比較基準。

因此,很多客戶產生了困惑,這個業績比較基準是什麼意思呢?我的收益率到底要怎麼算,為什麼有的業績比較基準是區間啊?收益率不固定是不是代表著風險加大了啊?

【理財知識】業績比較基準是什麼意思?如何計算收益率和收益率呢?

正文:

在之前的理財產品說明書上或者宣傳資料上,我們可以看到寫著“預期收益率 X%”,但是目前已經鮮少再看見預期收益率的說法,取而代之的是業績比較基準,這是因為理財新規裡已經明確“不得宣傳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

“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淨值化管理,淨值生成應當符合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及時反映基礎金融資產的收益和風險……。”

—《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

“商業銀行發行理財產品,不得宣傳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在理財產品宣傳銷售文字中只能登載該理財產品或者本行同類理財產品的過往平均業績和最好、最差業績……。”

—《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

為什麼監管規定不允許使用預期收益率的字樣呢?

監管的立法本意在於打破

剛性兌付

預期,禁止相關宣傳用語誤導投資者,誤導其相信能夠在未來獲得受保證的固定收益。

剛性兌付

這個詞聽起來是不是有些陌生,那我換一種方式來解釋。舉個例子來說,你花10萬買了一份年化收益4%的銀行理財產品,該產品承諾兩年後還本付息,且承諾保本,資金不受任何損失。這就是剛性兌付,總結起來就是五個字:

保本保收益

基於這個“保本保收益”,在過去很多人把銀行理財收益率看成是

無風險收益率

。一方面銀行運作的理財產品確實比較保守,過去極少發生過風險事件;另一方面,由於是銀行發行的,一些客戶不願意認為產品是帶有風險的,在產品發生虧損時可能會要求銀行兜底,這個問題被監管層關注很久並且起了個名字叫“剛性兌付”。

但是

無風險收益

這個概念,其實在現實當中幾乎是不存在的,無風險是非常理想化的說法。即使是國家主權信用發行的債券,也不是完全無風險的,歷史上一些國家的國債就曾發生過違約。換句話說,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收益總是與風險並存的。

剛性兌付

完全的攪亂了行業的規則,背離了“風險與收益相匹配、高收益攜帶高風險”的市場規律,讓國內整體的金融市場逐漸變得非常的扭曲,不利於市場經濟的政策發展。

在過去,我國的許多投資者對風險的認知不夠深刻,可能會因為理財產品的收益波動,產生較大的情緒波動,導致不理性的投資行為。銀行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一方面,會加強風控,避免風險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也將風險蓋上了一層“面紗”,無論是預期型理財產品還是使用攤餘成本法估值的淨值型產品,執行中間都是沒什麼收益波動的,這是處理過的結果。

但是時間一長就會發現,這樣做無論讓投資者還是銀行自身都陷入了越來越尷尬的境地。一方面,投資者並不清楚所投資產品的風險大小,甚至會誤認為自己獲得的是無風險的收益,因而會對其他更為明確披露風險(實際風險可能是差不多的)的產品產生排斥,阻斷了進入更為理性投資的可能。另一方面,銀行也發現這麼做下去成了攤大餅,所有產品都有著差不多的風險收益特徵,顯然不符合根據能力來承擔風險、創造不同收益的科學投資理念。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客戶的金融知識儲備逐步提高,理財需求更加多樣化,原有的理財模式和如今的市場不能更好地匹配起來。

於是,在監管的頂層部署下,銀行理財開啟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轉型運動,致力於把風險的“面紗”揭開,產品的淨值化和市價估值就是在讓投資者能夠直接看到產品執行過程中的風險大小,而業績基準則在其中發揮了關鍵的引導作用。

所謂的業績比較基準,其實就是銀行根據產品往期業績表現,或者同類型產品歷史業績,而設計出來的投資者可能獲得的預估收益。

我們目前在市場上看到的五花八門的業績比較基準,大概有如下幾種型別:

一是單一數值型。例如“業績比較基準4。5%”。這種方式簡單、直觀,計算超額業績報酬也非常方便。

二是區間數值型。例如“業績比較基準4。0-4。5%”。這種方式更為謹慎保守,但攻守有序,給管理人留下了充足的臺階。

三是在基準利率或市場化利率上做加減。例如“一年定期存款基準利率+上浮一定比例”,這種基本適用於追求絕對收益的資管產品。

四是指數或指數組合。例如“55%×滬深300指數收益率+45%×中債總財富指數收益率”。這種基本適用於追求相對收益的資管產品。

固定業績基準的出現,雖然看起來只是換了個說法,但是配合產品開始展示中間的淨值波動,投資者開始關注到業績基準並非約定收益,理財產品也是存在一定風險的,風險收益概念開始覺醒。

但是固定業績基準還是存在一個問題,投資者只知道有風險,但不知道風險的具體大小。例如一隻產品的業績基準是4%,另一隻產品的業績基準是5%,投資者很有可能還覺得兩者的風險是差不多的,進而導致了錯誤的投資選擇。

如何更好的讓投資者理解產品的風險,是最大難題之一。從過去的無風險收益假象中走出來,很容易又陷入到非黑即白的處境當中,過去認為理財產品是無風險的,現在又一下子覺得是有風險的,不敢去投資,對風險的本能厭惡讓我們無法理性的去面對它,這項難題急需一項新的創造發明來破解。

區間業績基準的出現為問題的解決帶來了曙光,過去投資者們都習慣於關注收益率,所以對收益率數字會非常敏感,既然這樣,為何不直接用收益率來表達風險,區間業績基準實現了這一想法。

【理財知識】業績比較基準是什麼意思?如何計算收益率和收益率呢?

1、一筆年化收益率為3%的十年期國債

從過去的經驗統計來看,中國國債未償付約定收益的風險幾乎為0,因此可以表示為3%-3%。根據這一區間範圍,投資者可以看出來自己承擔的風險幾乎為0。也就是說,每年的收益率就是3%。

2、一筆業績基準在4。0-4。5%之間的低風險固收產品

某行推出的定期開放,封閉式淨值型投資範圍100%固定收益類資產的穩健型的低風險理財產品,由於投資標的全部為優質固定收益類資產,該產品實現業績基準的機率非常大,測算後,區間業績基準可達到4。0-4。5%。也就是說,投資者可以用這一區間波動的範圍來理解自己可能承擔的風險大小和收益可能,比較差的情況下可能獲得4。0%的收益率,比較好的情況下則可以獲得4。50%的收益率。(當然在市場出現極端情況下,可能收益率也會低於4。0%,但基本屬於小機率事件。)

3、一筆業績基準在3%-6%的中風險固收+產品

某行推出的一款固收+產品,採用90%的固定收益資產,搭配10%的策略投資。由於小部分投向了風險較高的權益類資產,該產品的風險會相對大一些,經測算用區間業績基準可以表示為3%-6%。這意味著在比較差的情況下可能獲得3%的收益率,比較好的情況下則可以獲得6%的收益率。(當然啦,還是要說,如果出現極端的市場情況,收益率也會低於3%,最後的收益率都要以實際為準)

結語:

回到我們最開始的三個問題:

這個業績比較基準是什麼意思呢?設定成區間業績比較基準我的收益率要怎麼算?收益率不固定是不是代表著風險加大了啊?

你現在是不是也知道了問題的答案了。

在我看來,區間業績比較基準,解開了銀行理財的風險“面紗”。讓客戶能夠跟真切的體會到投資的風險。我們投資者應該時刻謹記,風險與收益是並存的,收益越高,風險越大,正確認識風險與收益的關係。做好自身的財務規劃,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合適投資產品。切勿盲目跟風,一味的追求高收益。

Tags:風險基準收益率收益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