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動物園上演獅虎大戰,該關注的不是誰更厲害 | 新京報專欄

由 新京報 發表于 娛樂2023-01-21

簡介因此,像老虎、獅子等未被馴化但被人工飼養的野生動物,仍然保留著適應自然棲息環境的本能和習性,若無法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完整地滿足,甚至會被扭曲和壓抑

動物園裡的動物算野生動物嗎

動物園上演獅虎大戰,該關注的不是誰更厲害 | 新京報專欄

1月18日,網友稱四川宜賓野生動物世界幾隻獅子撕咬一隻老虎。截圖來自新京報我們影片

獅虎大戰中,誰更厲害?在自然界中,幾乎不會發生的一幕居然在現實中上演了。

據新京報我們影片報道,1月18日,網友稱四川宜賓野生動物世界幾隻獅子撕咬一隻老虎。該景區所屬公司相關負責人迴應,事發1月17日下午,獅子和老虎都在散養區,現場獅子比老虎數量多,獅子突然咬傷老虎。雖然有工作人員持棍驅趕,但老虎依然受傷較重,正在救治當中。事發後,動物園已將獅子和老虎隔離開來。

獅子、老虎的棲息地本風馬牛不相及,在自然界難有碰面機會,而動物園將大型貓科動物混養,大機率就會出現意外事故。與其抱著看熱鬧的心態觀看“獅虎大戰”,不如借這起意外事件,反思人類豢養野生動物中存在的問題。

老虎獅子都有很強的領地意識

現代動物園,除了承擔人們瞭解自然的視窗作用,物種保育研究和自然科普,也是其最重要的功能和價值。

比如,西寧野生動物園對兔猻的保育研究,就是一個典型。其中有成果,有失敗,甚至也有事故。去年“猻思邈”因為吃雞骨頭被卡死還上了熱搜。而事故,有時本身也是相關科研歷程的一部分。

但是,宜賓野生動物世界“獅咬虎”事故,就另當別論了。園方有責任保障動物福利的同時,使遊客能透過遊覽,最大化地觀察到動物類似於自然界中的真實生活狀態。這也要求,動物園要為動物提供儘量接近其自然生活環境的生活場所。

大型貓科動物,如獅子、老虎等,處於食物鏈的頂端,需要廣闊的領域和豐富的食物資源才能保證自己的生存。因此,在自然狀態中,他們都有很強的領地意識,對外來的入侵者非常警惕。

老虎和獅子,本身就是兩種生活在完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的動物,是各自“地頭”的“扛把子”。因為人類介入,它們才被迫生活在一起。可以說,老虎和獅子從本能的行為模式上,完全沒有面對彼此的準備。

這種“關公戰秦瓊”式的拉郎配,非常容易導致它們大腦中訊號系統的誤判,出現人們意想不到的攻擊行為。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對於捕獵型動物來說,其大腦中存在著以捕獵獵物為目的主動性攻擊和應激產生的反應性攻擊兩種型別。

其中,貓科動物經常出現一種被稱作“靜咬攻擊”的捕食行為。影片中能很明顯的觀察到,獅子們把這隻老虎當作了獵物。套用最近熱搜裡的一句話,“血脈覺醒”了。

人工飼養野生動物不等於馴化

此次獅虎大戰發生後,也有人不解,這些被人類哺育長大的“大貓”們,為何會突然爆發野性?

這也是必須科普的一個重要問題:人工飼養≠馴化。不論獅子還是老虎,都不是馴化動物。這是它們與貓狗牛羊等馴化動物的本質區別。

人類對野生動物的飼養分為馴養和馴化兩種型別。馴養只是將野生動物馴服飼養,而馴化則必須經過選育使野生動物成為能長期穩定飼養的家養動物。

野生動物能否被馴化,取決於是否滿足6個必要條件:足夠的食物、生長速度快、繁殖週期短、性情溫順、不易受驚並能在馴養條件下交配繁殖。6個條件中任何一個出現問題,都將導致馴化的失敗, 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全世界148種候選動物中最終只有14種被馴化成功。

因此,美國著名科學家賈雷德·戴蒙德,在1997年提出了家養動物馴化的“安娜·卡特琳娜原則”:可馴化的動物都是可以馴化的,不可馴化的動物各有各的不可馴化之處。

因此,像老虎、獅子等未被馴化但被人工飼養的野生動物,仍然保留著適應自然棲息環境的本能和習性,若無法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完整地滿足,甚至會被扭曲和壓抑。久而久之,就會對被馴養動物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

比如獅子、老虎,如果它們的獵食本能得不到正確的釋放,累積的壓力就有可能在一個意料之外的場景下突然爆發,釀成悲劇。如果再疊加一些商業化運作的“動物園”“馬戲團”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滿足動物基本食物需求的時候,就更加危險。

人類與野生動物當保持科學的距離,自然包括讓圈養的獅子、老虎之間也保持安全的距離,這才符合自然規律,也是對動物的基本尊重。

撰稿 / 周威(科普作者)

編輯 / 徐秋穎

Tags:馴化老虎獅子野生動物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