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13.鄉間的大樹

由 夏說舊事 發表于 娛樂2021-12-11

簡介記得小時候跑山上掏鳥窩、找蜂巢和摘野果的時候,看到山上基本上只有馬尾松(松樹,不是木麻黃),一般只有碗口粗或稍大一點,另有少量人工種的成片杉樹、溼地松或檸檬桉、尤加利(一種從澳大利亞引進的厚皮厚葉樹,也屬桉樹類)等,當然村集體或各家栽種的荔

魚鰭有毒嗎

大樹代表一種風霜洗禮,一種歷史沉澱,所以我自己比較喜歡看大樹,覺得很有年代感、堅強感甚至滄桑感。上文也提到,村中古老的巨大樟樹被村人燒黃蜂時毀了,我不曾看到過,相當遺憾。當然,我童年在鄉下的時候,其實能看到的大樹都並不多。

記得小時候跑山上掏鳥窩、找蜂巢和摘野果的時候,看到山上基本上只有馬尾松(松樹,不是木麻黃),一般只有碗口粗或稍大一點,另有少量人工種的成片杉樹、溼地松或檸檬桉、尤加利(一種從澳大利亞引進的厚皮厚葉樹,也屬桉樹類)等,當然村集體或各家栽種的荔枝、桂圓等果樹還有不少。其實即使山上雜亂彎曲的馬尾松,也是後面人工栽種,並非野生。我聽人說以前並不是這樣的,山上長滿了各種大小雜樹,但不幸的是在大鍊鋼鐵年代,樹狀的東西都被砍光燒炭去了,後面才補種的馬尾松,因為容易適應南方貧瘠的紅壤。我曾經在圩日(趕集日),看到過有人擺賣松木砧板的,連同厚厚的松樹皮,這個砧板其實也沒多粗,據說是深山裡砍出來的,實際上附近的村子都沒有這麼大的松樹。補種馬尾松後,倒也很快恢復綠化,鳥獸不少。我小時候上山掏鳥窩,就看過至少幾十種不同的鳥兒,還有山鼠、穿山甲以及相當多蛇類。大型動物如黃猄、野豬、蟒蛇等則較少見,只在偏遠地方出現。

但即使數百年前甚至更早本地就有人開始定居,直到解放初期,附近山上或田野間,還有很多的大樹,在建國初期要支援建設的需要,在這些運輸方便的地區,有用木材都被砍伐了,而林木蓄積量本來不算大,短時間砍光之後才有人工林。國內九十年代末,類似只有東北大興安嶺或川西那些人跡罕至且交通不便的地方,才儲存著足夠多的天然林。在本地這種亞熱帶地區,如果沒有人為的干預,應該能長出很好的森林,各種動植物極為豐富,就像肇慶鼎湖山那樣,據說清朝中期以來就一直禁止開發,才被譽為“活的自然博物館”,有條件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我聽上一輩的人說,解放初期,村前的小河兩旁都是密密麻麻的大樹,樹枝互相交叉生長,在河面上甚至有遮天蔽日的感覺。在略顯陰森的河裡,有各種樣子和顏色都五花八門的魚,包括鱖魚,也就是桂花魚了。可惜那時候村民還不太識貨,說這是鬼魚,敬而遠之,恐怕一是因為大嘴尖牙細鱗,身上長不規則奇異黑斑,有點讓人怕,二是魚鰭有毒,紮了手會紅腫好幾天,疼痛異常,沒什麼特效藥去治。奇怪,村裡有捕蛇的人,毒蛇都不怕還怕鱖魚。而且,作為詩書傳家的文化鄉村,“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詞句,怎麼也不可能沒讀過吧。不過農村的這種敬畏,很大可能是血淚代價換來的教訓或警醒。

仍然有一處保留地的樹林,就是村後的野樹林,即使大鍊鋼鐵時,各村都沒有砍伐村子背靠的一片小樹林,是風水或其他的考慮麼?村後這片樹林裡有很多不知名的樹,以及竹林、灌木、巨藤等。我忘了中學時地理還是植物學課,說到西雙版納原始森林中的大樹板根怎麼怎麼樣,我覺得特別好理解,因為在村後的樹林就曾經看到過這樣大板根的大樹。但印象最深的是一種叫“羊羔屎”的樹,長得筆直高大,木質堅實,果實類似羊糞蛋的形狀和大小。果子成熟後是紫黑色的,但也吃不出什麼特別味道,既不甜也不酸,略有點澀,吃完嘴唇變得烏黑烏黑,沒毒的就是了。但是沒熟的果子,也就是青色果子,村裡有人用醬油泡了,可能因為有輕微的發酵去澀,我覺得反而很可口美味。但就因為這樹木質硬,做傢俱挺好,數年前我進去茂密的村後樹林看時,發現已經被砍得一棵不剩了。想想也是,集體所有的荔枝樹等硬木都會被人偷伐回家做傢俱,更何況無主的野樹?歸罪於大鍊鋼鐵等歷史事件破壞環境,還不如想想人的發展和心念的影響。

幾公里外的鄰村,則有一棵巨樹,很遠就能看到半山坡突出的這棵大樹。它是一棵大榕樹,但不是常見的細葉榕,而是那種大葉、樹幹粗直的榕樹,據說應該是高山榕,胸徑三四米,有幾十米高,有點像日本動畫片,特別是宮崎駿動畫的神樹的感覺。這棵樹在我小時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眾多棲身其上的眾多鷺鳥,清晨鳥叫清脆,一群群鳥兒包括白鷺和灰鷺飛出來,而傍晚百鳥歸巢,又是一片鳴叫,熱鬧非凡。村人雖然也會在颳大風下大雨後,到樹下撿雛鳥,但是基本上不會上樹去抓鳥扒窩。不過四五年前,我有次走親戚再過去,只有很高的樹冠上不知名的小鳥飛過,偶爾叫幾聲,問起來說鷺鳥早被人抓光賣了,只有當年的盛況還留在大家的回憶中,還是引以為豪,卻毫無意義。可謂巨樹依然,鳥雀無蹤,徒留感慨。

Tags:大樹村後樹林馬尾松大鍊鋼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