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謠言”雜談:人們為什麼會有意無意地造謠?

由 希欽斯剃刀 發表于 娛樂2021-07-02

簡介這種心理表達為言辭就是:我對某些事物感到恐慌,但我又不能直接說“啊啊啊我好害怕”,於是我就用一條謠言來體現這些事物的可怕,間接地把我的緊張情緒傳達給其他人,這樣就能得到別人的關注,讓我安心

為什麼會傳播謠言

何為謠言?

我們的大部分日常資訊中都包含著謠傳。這裡的“謠傳”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如果再細分的話,還可以分為傳言、流言、謠言。

傳言

是指真偽難辨的言論或訊息,即我們俗稱的“小道訊息”。傳言中的資訊可能有根據也可能無根據,可能真實也可能不真實。

流言

是來源不明、無法得到確認的言論或訊息;有些情況下也指傳言中無根據、不正確的部分。

謠言

則是指有人為了特定目的而蓄意製造、傳播的不實資訊。這也是狹義上謠言的定義。

但在實際中,傳言、流言、謠言往往難以劃分出清晰的界限,所以人們一般也不作嚴格區分,將各種不確切的、無根據的資訊統稱為謠言。

造謠有哪些型別?

造謠的型別大致可以透過兩個問題來劃分。

問題一:是否知道自己在造謠?

根據造謠者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可以把造謠分為兩類:“有意的造謠”和“無意的造謠”。

問題二:造謠是否有明確的目的?

這個問題針對的是有意的造謠者。一類有明確的目的,我們稱之為“利益性造謠”;另一類沒有明確的目的,我們稱之為“心理性造謠”。

結構圖如下

“謠言”雜談:人們為什麼會有意無意地造謠?

也就是說,造謠大致可以分為“

無意的造謠

”、“

利益性造謠

”和“

心理性造謠

”這三類。

一、無意的造謠

我們從接收資訊到表達資訊都要經過三個步驟:

感知、記憶、描述

嚴格來說,這三個步驟是不能截然分開的。記憶取決於感知,而感知也會受到過去記憶的影響,有時還要受到我們將要描述的內容的影響。描述作為前兩個階段的成果,也會受到描述者的意圖和描述時的環境影響。

從最初的感知到最終的描述,這個過程是複雜的。原始的印象、記憶、情緒以及其他各種因素不可避免地混合在一起,使得

最終的描述會與客觀事實存在偏差

簡單來說,就是——

我們的感知不一定客觀公正,我們的記憶不一定可靠,我們的描述也不一定準確,我們可能在自己不知道的情況下造了謠

,或者說是“訛傳”。這種情況的典型例子就是“印象流”。

二、利益性造謠

這樣的造謠往往伴隨著兩個關鍵詞——“

蓄意

”和“

獲利

”。

區別於“無意”和“臨時起意”,“蓄意”是指有意的、有預謀的。

蓄意的造謠者一般很清楚自己在造謠,也清楚自己為什麼造謠。

造謠的主要動機就是“獲利”

“謠言”雜談:人們為什麼會有意無意地造謠?

這裡的“獲利”是一個寬泛的概念,除了物質的、實在的利益之外,還包括非物質的獲利,如網路熱度與流量、某種主觀意願的達成。

這一型別的典型代表就是各種無良網路自媒體、公眾號。

三、“心理性造謠”

在對很多造謠者的採訪中,造謠者自己也說不清為什麼要造謠,造謠對他們而言也沒有任何好處,但就是有一種衝動驅使他們散佈不實訊息,這其實是對心理狀態的一種表達。

“謠言”雜談:人們為什麼會有意無意地造謠?

關於造謠的心理,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在其著作《謠言心理學》中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論述。他將謠言歸結於人們情緒狀態的“投射”。

心理學上的“投射”是指個人意念或者慾望的外化:當一個人的情緒狀態反映在他對周圍事物的解釋中而不自知時,這種現象即稱為投射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人們對周圍事物的解釋並沒有使用完全客觀公正的態度和證據。

“謠言”雜談:人們為什麼會有意無意地造謠?

是不是有些晦澀,不太好理解?那講得簡單具體一點,

就是人們需要什麼,就會傾向於表達什麼,也更容易相信什麼。

下面是造謠心理的一些具體解釋。

恐慌

當人接收了某個資訊之後,產生恐慌情緒,並會將這種恐慌情緒投射到周圍的事物,做出帶有恐慌心理因素的判斷、猜測和假想。

舉個例子,當小孩看了恐怖片之後很害怕,總是假想自己的窗外有個惡鬼,然後告訴其他人窗外有可怕的東西——一個小小的謠言就這樣誕生了。

“謠言”雜談:人們為什麼會有意無意地造謠?

成人的投射則表現得更復雜更隱晦,但也同樣是反映出人們潛意識裡的不安。

比如說在災難時期總是謠言紛起。人們得知存在著在人類掌控之外的災難,但又由於主流資訊的相對缺乏,對其缺乏足夠的認識,處於一種“無知”狀態,這種“無知”造成了人們的不安,不安的情緒影響了人們的判斷,而不理性的判斷、猜測和想法被表達出來,就成了謠言。

尋求事物的“合理”解釋

奧爾波特的《謠言心理學》中引用了一個典型的例子。

二戰時期,一位家庭主婦對她的鄰居說:“我聽說x軍營裡,肉多得吃不完,他們把大塊的牛肉扔到垃圾堆。”這位婦女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當時的肉類短缺對她的家庭造成了不便,讓她覺得惱怒又無措。肉類短缺的現狀總歸是有原因的,不過這位家庭主婦無法得知真正的、確切的原因。但她可能聽說過一些軍官的腐敗貪婪,或者她可能對軍隊懷有偏見,不管怎麼說,一個現成的、說得通的罪魁禍首就出現了,x軍營為肉類短缺背上了黑鍋。但這個家庭主婦的話並沒有事實依據,是個謠言。

這種心理稱為

互補投射,通常表現為假定存在某種現象,或者假定他人有某種行為,從而為自己的情緒找一個“合理”解釋。

為自己找藉口

我們再來看個例子。

某個辦事處排著長隊,有個別人會插隊。插隊者也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但他會下意識地找藉口,抱怨工作人員效率太低,一定是在消極怠工,才讓自己等不及。

這樣一來,他就為自己的不道德行為找到了一個看似合理的藉口,儘管這個藉口沒有任何依據。

對自身內疚的投射會使人設法逃避良心的不安

,簡單來說就是“錯的是別人,而不是我;即使我有錯,也不如別人錯得多。”這種心理容易產生

責難式的謠言

誹謗。

“謠言”雜談:人們為什麼會有意無意地造謠?

尋求關注和減輕壓力

“謠言總是在表現人們的恐懼、希望和期待,這些感情又希望有別人分擔”。

例如在各種災難或公共事件初期,總有各種謠言誇大其影響程度,很可能就是出於尋求關注、試圖與別人分擔壓力的潛在心理。這種心理表達為言辭就是:我對某些事物感到恐慌,但我又不能直接說“啊啊啊我好害怕”,於是我就用一條謠言來體現這些事物的可怕,間接地把我的緊張情緒傳達給其他人,這樣就能得到別人的關注,讓我安心。

奧爾波特認為,

謠言的傳播具有雙重功能,即能夠解釋和減輕每個人所感到的緊張情緒

。通俗來講就是:透過我對謠言的傳播,其他人也和我一樣緊張起來,共同關注著一個令人緊張的事物(雖然這個事物可能只是個謠言),大家一起緊張要好過我獨自緊張(有人分擔著我的壓力),這讓我感到安心。

發洩

人們或多或少對某些事物存有偏見或不滿情緒,一些矛盾長期累積,得不到有效的排解與疏導,一旦碰到合適的導火索,便會發洩出來,甚至挑戰公共權威。

“謠言”雜談:人們為什麼會有意無意地造謠?

網路上的“礙國憤青”就是這一類的典型代表。“憤青”們往往認識有限,在一些國際事件或公共事件中表現出不理智的強烈情緒,其言論中常常帶有極端的民族主義色彩,有盲目排外、霸權、好戰等傾向。為了引起受眾的關注和共鳴,他們常會歪曲事實、編造謠言,這樣的造謠就帶有明顯的發洩心理。

尋求滿足

有人傳播一些謠言時,覺得自己在聽者面前居高臨下,很有面子。所以他們經常將獵奇的謠言傳播給別人,並由此得到心理上的滿足。這種心態在生活中其實很常見,比如人們聊天時添油加醋的吹牛扯淡。

而在網路上,這種情況更為常見。很多造謠者表現出了表演型人格障礙的特點,他們渴望受到關注,甚至會不自覺地捏造謠言來譁眾取寵、刷存在感。

“謠言”雜談:人們為什麼會有意無意地造謠?

當然,造謠的心理不止這幾種,就不一一列舉了。

造謠的各種心理也不是涇渭分明的,造謠往往是基於多種心理因素共同作用。

在實際情況中,造謠的動機也不一定是單一的,無意的認知偏差、潛在的心理因素以及利益的驅使,可以互相交織,共同起作用。

最後再說一點

作為守法公民,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作為心智健全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斷。

“謠言”雜談:人們為什麼會有意無意地造謠?

Tags:造謠謠言心理投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