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黃公望——“淺絳山水”之《富春大嶺圖》

由 小朱帶你賞藝術 發表于 娛樂2021-06-27

簡介本篇文章將對《富春大嶺圖》的筆墨和構圖進行分析,讓您能夠更有針對性的瞭解黃公望的繪畫特點

淺絳山水的開創人是誰

在中國山水繪畫發展中,黃公望可謂一代宗師(如圖1),他在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初趙孟等人的繪畫藝術的基礎上,開創併發揚光大山水畫新風,把文人山水畫推向成熟、穩定,因此被後世譽為“元四家”之冠。

黃公望——“淺絳山水”之《富春大嶺圖》

圖1 黃公望

黃公望“淺絳山水”筆力老道,簡淡深厚。其晚年所畫之《富春大嶺圖》(如圖2),深得中國畫寫意的精髓,明白虛實相生的構圖關係,立意取捨的原則。縱觀此圖,富春江北岸大嶺山重巒疊嶂,山巔曉霧迷遮,若隱若現。水岸相連,古樹崢嶸,曲徑幽遠,飛瀑簾掛。給人一種“發思古之幽情”的超脫感。 本篇文章將對《富春大嶺圖》的筆墨和構圖進行分析,讓您能夠更有針對性的瞭解黃公望的繪畫特點。

黃公望——“淺絳山水”之《富春大嶺圖》

圖2 富春大嶺圖

一:內容闡述。

我們可以從畫面中看到:此畫作的畫芯是後來重新裝裱的,並且有祝允明、吳錫麒等人題詞。富春山重巒疊嶂,山頂雲霧繚繞,若隱若現。畫面下方山腳江岸彼此相接,坡上樹叢崢嶸繁茂,兀石環抱。沿畫中小徑,蜿蜒盤伸。沿小徑拾步而上,可見小橋草廬隱落。遠處山澗,飛瀑簾掛,緩緩而下,給人一種空靈超脫感。此畫相較於其他元代畫作,用生宣紙繪製也是極為罕見的。和宋代在絹本上繪畫時的嚴謹工整刻板相比,更能展現黃公望灑脫自然。

二:筆墨分析。

仔細觀看畫面,我們可以發現:近景處的樹木形態各不相同,能看出有好幾個樹種,樹幹和樹木的枝幹都以勾勒或者書寫的方式,畫的很分明,每棵樹都有自己的形態。樹葉疏密有序,濃淡適宜,使用點、寫、皴等方式,比較細緻。中景山腰處的樹木處理較為含蓄,樹幹以勾勒為主,樹木則皴和擦來表現,能與近景的樹拉開距離感。遠景聳立於山上的樹木大筆皴然樹叢,樹葉和樹幹的表達更加概況,山體較遠處的樹木用點苔法。墨色則由近及遠,層層遞退。運筆以書法用筆,中鋒表現樹幹特點,中鋒、散峰表現樹葉特徵。

近景中江岸處的山石以勾勒為主,勾勒轉折處靈活自如,除此之外帶這幅畫相較於黃公望其他畫作,山石表達上少有皴筆,勾勒與水墨配合,虛實相融,枯潤有度。山石點苔用上濃墨,使得虛實感更強,更加醒目。中遠處的山景,以“寫”的方式勾勒皴筆山的形態,運筆方式多以中鋒 為主,夾雜一些側鋒的運筆,輕重緩急,細細繪來,山峰似有似無,就像隱逸在雲霧之間。整個山石用墨極淡,淡淡一層,使得整幅畫淡雅空靈。

二:構圖分析。

《富春大嶺圖》整幅畫面構圖,嚴謹緊湊且富於變化,上面虛空,下面厚實,對比鮮明。近處的景色描繪的是江岸上的橋沿著山勢而行,一側是江岸,一側則是山,山側坡石上草木繁茂,沿江小徑蜿蜒徐徐而上,沿途能看到草蘆人家。中部的山腰之上,營造了一條輕緩而下的飛瀑,增強了縱深感,山線則用簡單的線條,寥寥數筆,幾抹淡墨一帶而過,就把整個山線巧妙地隱藏於雲霧之中,似有似無,給人以想象的空間餘地,讓人臆想山林間的意境。

黃公望在《寫山水訣》中提到“平遠,闊遠,高遠”的三遠觀點,這“三遠”便是他自己山水作品章法的很好概況。《富春大嶺圖》是一副豎軸構圖,黃公望以“闊遠”、“高遠”來營造空間,特別是“高遠”,採用散點透視,看上去像是鳥瞰全景,而細細去看景緻,又都是平視的,最妙之處,是遠處雲端“留白”的處理,對山線的“留白”沒有勾勒出完整的山形,看似用了最簡單的方式來處理,卻是得到了“闊遠”最好的效果。

黃公望的《富春大嶺圖》是他的晚年作品,已經經歷了人世起伏,遊歷了山川美景,將自己的思想感情都透過筆墨舒展開來,意境需要筆墨來表達,黃公望在筆意之間探索的是大自然無盡的情趣,變化發展的規律。

文章只是針對黃公望的《富春大嶺圖》進行幾個方面的分析,希望對您瞭解黃公望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喜歡就點個讚唄。

圖文有借鑑,侵刪

Tags:黃公望大嶺富春勾勒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