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它被奉為歐楷代表,法度有餘卻險絕不足,為何還被當作學書範本?

由 梅思言讀碑帖 發表于 娛樂2021-06-20

簡介李世民也很興奮,便讓魏徵撰文記錄此事,又命歐陽詢書丹勒石,於是便有了《九成宮醴泉銘》這篇著名的銘文碑刻

書丹什麼意思

貞觀六年(632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突厥平定,邊疆臣服。李世民對自己的工作很滿意,需要一份像樣的述職報告,來昭告天下和後人。這份報告就是《九成宮醴泉銘》。

它是奉唐太宗之命,由魏徵來撰文、歐陽詢書丹的一塊石碑。

書丹就是用毛筆蘸著硃砂直接寫在石碑上。然後再由工匠勒石,就是根據這個硃砂印記來鑿刻立碑。

這個碑在陝西西安碑林,原址還儲存在陝西麟遊縣。就在去年,考古人士開始了對九成宮遺址的第二次挖掘,結果有了新的發現,出土的這個4號殿的構造,跟魏徵在《九成宮醴泉銘》裡的描述非常相符,其中還找到了“粉壁”“塗泥”的“真身”。

它被奉為歐楷代表,法度有餘卻險絕不足,為何還被當作學書範本?

現在的九成宮

它被奉為歐楷代表,法度有餘卻險絕不足,為何還被當作學書範本?

陝西麟遊縣九成宮博物館

這個碑石,自宋至清,捶拓過多,磨損嚴重,凡幾經復鑿,或肥或瘦,

與歐楷本來面目已經相去甚遠。

但後世依然將它作為學書東西,究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這是一份給皇帝寫的工作總結,文字優美,引經據古

九成宮坐落於天台山上,離長安城300多公里,因夏季涼爽而聞名遐邇。它是隋煬帝的舊宮,之前叫仁壽宮。

隋煬帝是李世民的岳父兼前任。李世民很喜歡這個前任,時不時就拿出來當鏡子照照,鞭策一下自己。“以鏡照人、以史為鑑”,這樣的報告自然要交給秘書監、國家圖書館館長魏徵來書寫。

它被奉為歐楷代表,法度有餘卻險絕不足,為何還被當作學書範本?

魏徵

《九成宮醴泉銘》分序文和銘文兩部分,銘文均用四言韻語寫成,八句一韻,抒情與說理俱在,可見魏徵之才情。

《九成宮醴泉銘》序文講的是——

仁壽宮高閣林立、長廊環繞、金碧輝煌,但“觀其移山過澗,窮泰極奢,以人從欲,良足深尤。”

這樣的驕橫奢侈,想來真是深深的罪過。

接著敘述皇帝自弱冠之年起,經營四方,安撫萬民,以致積勞成疾,出現久難治癒的身體狀況,為下文寫改造修繕仁壽宮之事做鋪墊。

群臣建議修建離宮怡神養性,但皇帝擔心過於鋪張浪費、消耗民力,於是決定沿用隋代舊宮,加以改造修繕,削去華麗的裝飾,修復倒塌的宮殿,變奢華為簡樸。

“不徒聞於往昔,以祥為懼,實取驗於當今”,是希望唐太宗以隋代興亡為戒。

這時候的魏徵,雖無宰相之名,卻已經有了宰相的實權、地位。

他深諳皇帝的心理,知道拿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勸諫,李世民必然非常受用。

作為一份給皇帝寫的工作總結,《九成宮》文字優美,引經據古,這也是它成為後世學書範本的第一個原因。

它是貞觀盛世的見證,是唐太宗留給後人的史鑑

魏徵寫完九成宮的來歷之後,再接著寫唐太宗發現醴泉的過程——

貞觀六年(632年)四月,李世民到九成宮避暑,在宮城北邊兒閒逛時,忽然發現有一塊地面特別溼潤,於是便用手杖敲了兩下,一股泉水竟然湧出。

它被奉為歐楷代表,法度有餘卻險絕不足,為何還被當作學書範本?

溥儒《九成宮圖》區域性

“其清若鏡,味甘如醴”,群臣奔走相告。

李世民也很興奮,便讓魏徵撰文記錄此事,又命歐陽詢書丹勒石,於是便有了《九成宮醴泉銘》這篇著名的銘文碑刻。

我們所熟悉的魏徵,是敢於直言進諫的一代名臣,他留下的著作,除了史書編撰,大都是《諫太宗十思疏》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一類的。

像《九成宮醴泉銘》這樣對著皇帝猛誇的,實不多見。

魏徵描寫了醴泉的清澈、甘甜之美和的情景,並引經據典,說醴泉是上天所賜,是國家強大而美好的徵兆。

“始以武功壹海內,終以文德懷遠人”,描述的是,貞觀初年以來,唐太宗偃武修文,不止邊疆平定,連突厥酋長也成了皇宮衛隊的武官。

“遺身利物,櫛風沐雨,百姓為心,憂勞成疾”,說的是唐太宗一心為人民,“愛一夫之力,惜十家之產”是愛惜民力。

“至人無為,大聖不作,彼竭其力,我享其功”,是把唐太宗比喻成老子口中的“聖人”。

李世民為何要讓魏徵寫這樣一個銘文呢?

因為這年的正月初一,發生了一件不祥之事。“正月乙卯朔,日有蝕之。”其實就是一次日食。古代的史官對於皇帝所處之地的日食現象記錄詳細,每次都記在冊。

“朔”就是初一,現在我們知道,日食只在朔,即月球與太陽呈現合的狀態時發生。對於天文愛好者來說,如果能看到一次日全食,那可是一生中不可多得的記憶。

可古代不是這樣的,那時天文知識有限,史官記錄下“日有蝕之”,是不是皇帝德行有虧?李世民也很慌。

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萬邦臣服,不是要有什麼壞事發生吧?所以,此時醴泉的發現可謂祥瑞之兆。

魏徵也引用了《禮緯》、《鶡冠子》等典籍,來論證“聖上有德,王者純和,醴泉才會湧出。”從這一點上來說,《九成宮醴泉銘》是貞觀盛世的見證。

唐太宗憑一已之力,將其推上學書正途、初學典範

至於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來自於書者歐陽詢。

歐陽詢的字以險絕著稱,“八體盡能,筆力險勁。”

它被奉為歐楷代表,法度有餘卻險絕不足,為何還被當作學書範本?

《仲尼夢奠帖》更能體現歐書風貌

但接到皇帝詔令後,75歲的他也得端端正正、規範書寫,把

險絕

都藏在了筆鋒裡。

他的一生經歷了南、陳、隋、東夏、唐五個王朝,但從未遇到過像李世民這樣熱愛書法的皇帝。

李世民建立弘文館,贊助了一大批優秀的書法家,所以初唐才會湧現出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這樣的人才。

李世民應該是想給後世留一個這樣的碑文範本,所以他選擇了在碑刻方面最出色的歐陽詢。

當時朝廷王公大臣的碑誌多由歐陽詢書丹,即使是宰相杜如晦的墓碑,序銘出自虞世南之手,書法卻還是出自歐陽詢之筆。

時人求得歐陽詢的尺牘文字,都是為了作習字的範本。

有一個故事足以見歐陽詢在當時的國際影響力。唐初,政治昌明,國力強盛,與周邊國家的外交活動不少。曾有高麗國專門派遣使臣到長安,就為求得歐陽詢的墨寶。日本天皇也因為得到一幅歐陽詢的屏風作品倍感珍惜。這讓歐陽詢的好友、唐高祖李淵很驚訝,沒想到歐陽詢的大名遠播海外。李淵還對不遠而來的使臣說:“你們看到歐陽詢的字,一定以為他是個身材魁梧的人吧?”

這句話被收錄到《舊唐書·歐陽詢傳》裡,他也成為第一個因為醜被寫進史書裡的人。

宋元明時期,書體要為宮廷和科舉服務,《九成宮》更是成為學書的範本。所以,與其說他成就了李世民的述職報告,不如說是李世民將他推上學書的正途、初學的典範。

關於《九成宮》的幾個刻本

這個碑文原石立於陝西省麟遊縣,刻成後即遭到捶拓。

自宋至清,碑石捶拓過多,磨損嚴重,凡幾經復鑿,或肥或瘦,

與歐書本來面目已經相去甚遠。

現所存最舊拓本,是唐末期所拓,被稱作明附馬李祺本,現藏故宮博物院。

它被奉為歐楷代表,法度有餘卻險絕不足,為何還被當作學書範本?

李祺本

這個拓本只有三行雲霞蔽兮“蔽兮”二字完好,五行末王下“西”字完好。

還有個一個版本第六行櫛風沐雨“櫛”字完好,十五行光武“光”字四周不刻圈,為北宋初拓本,我們常稱之為日本端方舊藏商務印書館印本。

它被奉為歐楷代表,法度有餘卻險絕不足,為何還被當作學書範本?

日本端方本

Tags:歐陽詢九成醴泉魏徵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