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劉璋的東州是現在的哪裡?劉備為何不願意抵抗下去,最後投降劉備?

由 奧森網路琬升 發表于 藝術2021-05-07

簡介這或許與劉璋對“東州士”和益州本土大戶的態度轉變有很大關係

東州是現在的哪裡

一提到劉璋,人們的印象應該是闇弱、昏庸、寬仁等等。劉璋過於信任劉備,把劉備請進來對付漢中的張魯;劉備反水的時候又拒絕鄭度堅壁清野的建議,導致劉備可以得到後勤補給堅持作戰;等到劉備兵臨成都的時候,成都還有三萬士兵以及一年的錢糧,而且還沒有徹底失去人心。結果劉璋不願意繼續抵抗下去,最後向劉備投降。

劉璋的東州是現在的哪裡?劉備為何不願意抵抗下去,最後投降劉備?

總的來說,作為漢末三國時期的一方軍閥,還是在劉焉的統治的基礎上,劉璋的表現顯然是不合格的。不過小編認為,這種不合格並非是上面所說的仁弱,而是他沒有處理好自己部下的關係和平衡。在劉備入川的過程中,很明顯“東州士”與益州本土的表現不同。從整體上來看,益州本土的抵抗意志要強於“東州士”。這是緣於什麼原因呢?下面小編就針對這個問題,對劉璋對益州本土大戶和“東州士”的態度進行一些淺薄的分析。

益州本土、“東州士”與劉焉父子

首先要說的是益州本土、“東州士”與劉焉父子的關係。益州本土就不用說了,他們是被統治的階層。劉焉被東漢朝廷任命為益州牧,州牧與刺史相比,具備了行政的權力,總攬一州的軍政大權。事實上就是劉焉建議東漢朝廷設定州牧的,表面理由是因為當時社會比較動盪,刺史權輕,難以及時處理,當然這也是客觀現實;實際的理由是劉焉在為自己割據一方坐觀時變鋪路。他成為益州牧,代表著益州基本上脫離東漢朝廷的控制,劉焉則是這裡的實際掌權者,相當於土皇帝。

劉璋的東州是現在的哪裡?劉備為何不願意抵抗下去,最後投降劉備?

益州本土對劉焉的到來表示了友好和支援,州從事賈龍在平定益州黃巾馬相的叛亂後,迎接劉焉進入益州。不過劉焉對益州本土卻並沒有投桃報李。他的目的是要長期統治益州,整合儘可能多的資源,與東漢朝廷或者其他軍閥競爭。這個目的並不符合益州本土大戶的利益,劉焉剛剛進入益州,也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壓制益州本土大戶,這個時候“東州士”的作用就體現出來。

“東州士”狹義上指的的關中以及荊州地區進入益州的流民,廣義上任何從外界到益州避難的人,其政治立場都可以劃入“東州士”當中。因為他們沒有根基,與益州本土大戶競爭很難競爭得過,但是藉助劉焉的手就不一樣了。二者合作後,劉焉獲得一支壓制益州本土的力量,“東州士”獲得了與益州本土競爭的來自劉焉這個益州最高長官的意志的優勢,益州本土則是被壓制的一方。為了立威,劉焉“託他事殺州中豪強”,《華陽國志》中則記載“枉誅”,可見雙方的衝突非常巨大。

劉璋的東州是現在的哪裡?劉備為何不願意抵抗下去,最後投降劉備?

在興平二年(即公元195年),劉焉去世了。這對於益州本土大戶來說是一個機會。於是趙韙、王商等人推舉仁弱的劉璋繼承益州牧的位置。這就好比蔡瑁等人支援劉琮上位一樣,且不論劉璋對益州本土大戶的態度如何,這個人毫無威信、懦弱無斷,沒有其父劉焉的強硬手段和意志,容易受到控制,自然是益州本土大戶心目中的合適統治者。

劉璋對益州本土以及“東州士”的態度

從劉璋統治時期,益州發生的叛亂,再到劉備入川時,益州本土與“東州士”的不同表現來看,劉璋可能會存在一個態度轉變的過程。很多史料記載劉璋很寬仁。其實劉璋真實的表現距離寬仁尚且有一段距離,比如殺張魯家人、將投敵部下的妻子賜予將士等等。小編以為所謂的劉璋的寬仁,或許是他對某些人的放縱,從而導致法制的疲敝而已。

劉璋的東州是現在的哪裡?劉備為何不願意抵抗下去,最後投降劉備?

劉璋成為益州牧的時候,“東州士”在益州的地位仍然很高,“東州人侵暴舊民,璋不能禁”,劉璋作為益州的最高統治者,真的無法阻止“東州士”的暴行嗎?這顯然是緣於劉璋的放縱。於是在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趙韙率領益州本土大戶對劉璋發起了瘋狂的反撲,“東州士”與劉璋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於是“東州士”奮勇抵抗,平定了這次叛亂。

劉璋的東州是現在的哪裡?劉備為何不願意抵抗下去,最後投降劉備?

在這次叛亂之後,劉璋不得不重新審視“東州士”與益州本土大戶的關係。在《三國志·蜀書·董和傳》以及《三國志·蜀書·李恢傳》中分別記載了兩件事。一是董和作為成都令,這個人比較崇尚節約樸素,禁止當地的奢侈之風,以及禮儀上逾僣的情況,引起了益州本土大戶的不滿。劉璋為了安撫這些人,將董和遷為益州太守,一竿子支到南中地區去,遠離了益州的政治中心,屬於明升暗降的情況;董和做益州太守的時候,李恢的姑父爨習犯法,李恢本應該受牽連免去官職,董和卻因為爨習是南中大姓,沒有這麼做。董和作為“東州士”之一,卻不能對抗益州本土大戶的力量,後來還對李恢網開一面。這或許就透露出一種情況,即劉璋已經改變劉焉時期的路線,開始向益州本土大戶傾斜。

劉璋態度轉變的影響

假設劉璋這種態度轉變是存在的,那麼它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呢?就是益州本土大戶歸心,而“東州士”離心。“東州士”在劉焉統治時期的地位很高,環境也很寬鬆,劉璋的態度轉變,讓他們感受到了一種危機。這種危機使“東州士”迫切地尋求另一個統治者,能夠給自己政治地位和生存空間的統治者;益州本土大戶則相反,他們長期受到劉焉的壓迫,劉璋向他們傾斜,很容易收穫他們的忠誠,也讓他們對劉璋的統治下的自身的環境重新得到信心。一旦又來一個統治者,這個人是否還像劉焉一樣,藉助外界的力量對自己進行壓制呢?這在當時的益州本土大戶心中是一個未知數。

劉璋的東州是現在的哪裡?劉備為何不願意抵抗下去,最後投降劉備?

所以在劉備入川的時候,“東州士”大量的投降,比如李嚴、費觀、許靖等人;而益州本土的表現更加有骨氣,比如張任、黃權、王累。這或許與劉璋對“東州士”和益州本土大戶的態度轉變有很大關係。劉璋這麼做的原因,無非是希望同時爭取兩股力量的支援,但是“東州士”與益州本土大戶的積怨太深,“東州士”在益州的根基也不能與益州本土大戶同日而語。所以劉璋只爭取到了後者,客觀上排斥了前者,劉璋本人又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對“東州士”毫無防範之心,從而導致自身的失敗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華陽國志》、《太平御覽》、《中國歷史地圖集》

Tags:益州劉璋劉焉本土東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