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書法》羲獻怎麼讀談書法人物,品書法韻味。字的一半是看會的

由 清月讀書國學研讀 發表于 藝術2021-06-06

簡介元朝比較短暫,只有趙孟孤獨的留在這段暗淡的歷史裡,他的字因為誰見了都喜歡,所以就被定義為“媚俗”,但我感覺,正是這種普世價值,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他的美

羲獻怎麼讀

《書法》羲獻怎麼讀談書法人物,品書法韻味。字的一半是看會的

談書法人物,品書法韻味。

“字的一半是看會的”,對這句話我深感認同,小學時有一段感覺自己寫的很好了,寫的對聯也可以賣錢了,有些驕然自得,可是一上中學,看以往所書所寫,墨豬點點,寒鴉片片,還有些貼在牆上,深感慚愧,偷偷地就撕了。

每每放學練習書法,除了外公指點一二,也看各種字帖,但所獵甚少,每過一段,看自己所寫,反而越看越差,始知眼高手低了。

大學畢業以後,匆忙於工作,時不時也會寫一下,但還是生疏了,雖然比少時有所提高,積累了數十年,以為有了些功力,但每每寫字,還是有些忐忑,論境界修為,都默不敢言。

曾有人問我,如果讓你三天不玩手機,會怎麼樣,我說可以玩電腦。那不上網呢?我說沒什麼,我可以寫字,三天不寫字,我可以看書,三天不看書,我可以下棋,三天不下棋,我可以坐在山下的小溪邊發呆。

唯獨沒有提到工作,學習上課都是我喜歡的事情,走在追求的路上,開心自然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書法》羲獻怎麼讀談書法人物,品書法韻味。字的一半是看會的

接下來聊的這個書法人物,是很多人不喜歡的,歷史上很多人看不起他,包括他的兄弟親人。

或許是命運多舛,或許是生不逢時,但這個人,還有他的書法,還是深深打動了我。

趙孟,字子昂,歷史上有兩個叫子昂的人,一是陳子昂,登幽州臺(又名黃金臺)歌的作者,感嘆世之不遇,趙孟好像也有缺少知音的感嘆。

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後裔,曾祖父、祖父、父親都在宋朝廷做到大官。趙孟本人十四歲就因父蔭補了官,透過吏部考試銓選,被任命為真州司戶參軍。假如宋朝不滅,他的一生當是富足的,也是無悔的,至少內心不會那麼壓抑;假如他回家閒居,讀讀書、寫寫字、畫畫畫兒,過一種比較優雅的鄉村地主生活,也會很輕鬆。

《書法》羲獻怎麼讀談書法人物,品書法韻味。字的一半是看會的

他的夫人管道昇“天姿開朗,德言容功,靡一不備,翰墨詞章,不學而能”(趙孟《魏國夫人管道昇墓誌銘》),詩賦書畫也不是外行,兩人相互切磋,琴瑟和諧,“你儂我儂,忒煞情多”(相傳管道昇跟趙孟開玩笑時說的話),家庭樂趣也不少。

可是生命沒有假如,很多時候偶然變成了必然,毅然變成了決然,一個人的能量所能改變的畢竟太少,上天也需要休息,不可能眷顧到太多的人,趙孟常常壓抑的活著,或許是一種屈辱,但更多的是心中還有一些希望。

《書法》羲獻怎麼讀談書法人物,品書法韻味。字的一半是看會的

人都是為希望而活的,韓信在別人胯下爬過的時候,勾踐舔舐苦膽的時候,司馬遷被宮刑的時候,蘇武牧羊的時候……他們的內心,不都有一顆小小的希望之星在閃耀麼。

就在他三十三歲那年,元朝行臺侍御史程巨夫奉了忽必烈的命令到江南蒐羅人才,就找到了他。出仕做貳臣,想必他的心裡是經過激烈鬥爭的。趙孟晚年在和好友姚子敬的一首詩中有兩句,“同學少年今已稀,重嗟出處寸心違”,就透露了這種心聲。當時是迫於淫威,是感於知遇,還是出於生計考慮,大概只有他自己清楚,其中抉擇的痛苦也只能由他自己一人承擔。

跟著程巨夫見忽必烈,場面十分風光,“孟才氣英邁,神采煥發,如神仙中人”,忽必烈一見傾心,讓他坐在右丞相葉李的上方,緊挨著自己,不提防他是宋宗室的後人。見面之後,忽必烈命令他為新設的尚書省起草頒行全國的詔書,詔書寫成,忽必烈非常高興,說:“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

《書法》羲獻怎麼讀談書法人物,品書法韻味。字的一半是看會的

見面融洽,君臣遇合,按說趙孟應該可以從此風雲際會,仕途通達了吧。可是出來一個大問題,元朝把人劃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這趙孟恰恰屬於第四等,而且又是前朝宗室,皇帝的賞識並不能得到朝廷實力派的認同。從此每當他表現出才幹,皇帝有意重用的時候,就會有人出來反對。所以,他官一直做不大,家庭生活一直也很拮据,“帝聞孟素貧,賜鈔五十錠”,英明果斷如忽必烈也只能以這種方式予以照顧。

趙孟在朝廷時建言多有被採納的,在外放時也做了一些實事,但職位不過是“置於館閣,典司述作”之類無關痛癢的官職,歷經五朝。直到他去世以後,才虛張聲勢地給他“追封魏國公”。設想一下,假如趙孟遇事哼哼哈哈、韜光養晦,不跟那班蒙古大臣爭是非,興許也能把官做得更大些。在備受歧視的元朝廷裡,漢人、南人當時也有官做得比較大的。

趙孟在元朝為官,職位的高低大概還在次要,他作為降臣,內心道德的譴責或許才是他最苦惱的事情。

《書法》羲獻怎麼讀談書法人物,品書法韻味。字的一半是看會的

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王世懋稱:“文敏書多從二王(羲之、獻之)中來,其體勢緊密,則得之右軍;姿態朗逸,則得之大令;至書碑則酷仿李北海《嶽麓》、《娑羅》體。”

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尤為可貴的是宋元時代的書法家多數只擅長行、草體,而趙孟卻能精究各體。後世學趙孟書法的極多,趙孟的字在朝鮮、日本非常風行。

無論是在元代還是在中國書法史乃至中國文學藝術史上,趙孟都是一座巍然聳立的高峰。在藝術評判與封建倫理的雙重標準下,趙孟顆成為書法史上爭議最多的人物,而他的著名論斷“用筆千古不易”,又使得後世見仁見智,聚訟紛紜,莫衷一是。這一切都凸現了他在書法史中的重要地位。

《書法》羲獻怎麼讀談書法人物,品書法韻味。字的一半是看會的

趙孟顆為官清正廉潔,敢於直言,常思及“餘惟上為國家,不為吏民,慎謹興息。”(《答子》)誠然趙孟顆本為趙宋貴胄,在民族矛盾十分尖銳複雜的情況下,“被薦登朝”,“為元所獲”。出仕為官實則非出本意,不過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雖官居一品,但心情抑鬱,常常流露出彷徨的矛盾心情:“誰令墮塵罔,宛轉受纏繞。昔為海上鷗,今如籠中鳥。”“濯纓次判隨漁父,束帶寧堪見智郵。 淮擬新年棄官去,百無拘繫似沙鷗”。

讀他的詩,看他的字,就能想象到他的人,一個因為歷史,因為道德,因為民族,而被很多人誤讀的人,從現在看,他不是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就好像我們,有時也會幸災樂禍一樣。人生,總會活在特定的藩籬裡,有時因為意識和信仰,便摒棄了博愛、氣度和胸懷。

《書法》羲獻怎麼讀談書法人物,品書法韻味。字的一半是看會的

生活中,我們習慣用微笑掩蓋痛苦,用灑脫包裹失落,用寂寞驅趕孤獨,用淡忘療養傷痕。其實心中的那些傷與痛,只有自己知道,不是輕易就能夠遺忘的,總會在不經意間慢慢地浮起,總會在聽到某句話,想起某個人時,產生恍然如夢的感覺。那些被深埋的心事,就如影子一樣,忽快忽慢地穿梭在我們的回憶中。

趙孟專心藝事,厭倦仕途,志屈心寒,退隱思歸的心緒常常溢於言表,他十分嚮往自由無羈的田園生活:……擬卜築溪上,以為終老之計,而情願未遂,極令人彷徨,兼居行乏力,萬所甚憂。功名亦何有,富貴安足計?唯有百年後,文字可傳世。譬溪春水生,必志行可遂。閒吟淵明詩,靜學右軍字。

趙孟學識淵博;他明白自己該淡忘什麼,……對經典,幾乎無所不通,還為一些經典做注發表自己的看法。古琴音律也學得很好,得不傳之妙。……文章詩詞,雄深高右,有古代先賢之風,當時幾乎沒有人能比!官具一品,名高四海,而處事卻很低調,沒有驕傲自滿。書法絕倫,篆、隸、行、楷,已臻化境。很多士族子弟都向他學習,國外如日本朝鮮人看到他的書法,如獲重寶。

《書法》羲獻怎麼讀談書法人物,品書法韻味。字的一半是看會的

時間總會給人以公正的回答,趙孟重視“用筆”,強調“書法以用筆為上”,用筆不僅僅是關乎技巧,它還干係到人品名節,干係到道德修養,干係到知人論世!將用筆提升到“千古不易”的高度是因為其中有著儒家千古不變的倫理道德標準和人格品性作為理論支點的。趙孟“用筆千古不易”的提出,是沿著用筆——書品——人品的理性思維對書法藝術作出的理論思考與價值判斷。而後人的一些分析,大多膠著於用筆的技巧如執筆用鋒方面,或管中窺豹,或盲人摸象,終難揭舉本意。

元朝比較短暫,只有趙孟孤獨的留在這段暗淡的歷史裡,他的字因為誰見了都喜歡,所以就被定義為“媚俗”,但我感覺,正是這種普世價值,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他的美。當然,徐渭也說過一句話:高書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書;對於當今那些龍飛鳳舞的不知何字的書家,我到更喜歡“媚俗”。

《書法》羲獻怎麼讀談書法人物,品書法韻味。字的一半是看會的

Tags:趙孟書法用筆忽必烈趙孟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