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精彩完結」解讀《可能性的藝術》13、政治無法打造天堂

由 曉書童頻道 發表于 藝術2023-02-05

簡介政治的可能與不可能經常會有這樣的聲音說:“某某國家不是國家能力很強嗎

畫上的落款誰的行書好看

「精彩完結」解讀《可能性的藝術》13、政治無法打造天堂

我們正在解讀《可能性的藝術》作者劉瑜,劉瑜老師的付費音訊課程《比較政治學30講》也推薦給所有的同學們。

今天這期節目是劉瑜老師為整本書做的一個總結,如果沒有聽過之前的節目,你甚至都聽不懂劉瑜老師在說些什麼,但既然我們已經一起走到這裡了,聽完之後你一定會和我一樣,覺得非常精彩。

政治現實主義

首先還是回到本書的標題,俾斯麥的那句話:“政治是可能性的藝術。”

俾斯麥是在1867年說出這句話的,當時德國的統一大業還成敗未定,他正在歐洲各國之間合縱連橫。為了贏得國內的民意支援,作為一個反民主的人,他卻主動開放了成年男子的普選權。而作為一個反社會主義的人,他卻完成了福利國家的奠基。而正是這種靈活性,讓他被尊稱為“政治現實主義大師”。

他的這句話完整的是:“政治是可能性的藝術,是可行性的藝術,是次優的藝術。”這就很好地呈現了俾斯麥的政治現實主義。

什麼是政治現實主義,比方說中美關係,今天的狀況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我們指望兩國換屆領導人,就能讓中美成為“世界上最好的朋友”,這是不現實的。但如果兩國政府都能趨利避害,小心避雷,保持不溫不火的和平,卻是可能的,這就是一種藝術。

政治創造可能,但政治也有它的邊界。

關於政治所蘊含的可能與不可能,我們必須要強調。

政治“可能”讓一個國家成為地獄,但它卻“不可能”讓一個國家變成天堂。政治所能抵達的上限不高,但是他能抵達的下限卻非常的低。

為什麼?

因為政治的力量可以扼殺掉所有的社會關係與個人努力,但是它卻不能成為社會關係和個人努力的替代品。

當政治非常糟糕的時候,比如一個極權政府掌控一切的時候,它可以摧毀所有的生產積極性,自發的社會組織,家庭乃至是人性,讓所有人的生活都變成一場噩夢。

而當政治非常好的時候,它也只能制定一個相對公平的遊戲規則。而一場球賽踢得是否精彩,有隻規則是遠遠不夠的,更取決於球員們踢得好不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好的政治只是美好生活的前一半,而後一半美好來自於社會、市場、文化和每個人的努力。

這種政治上限不高,下限卻很低的不對稱,是比較政治學上的政治現實主義。而遺憾的是,在當代世界,人們普遍都缺乏這種認識。

「精彩完結」解讀《可能性的藝術》13、政治無法打造天堂

政治的可能與不可能

經常會有這樣的聲音說:“某某國家不是國家能力很強嗎?為什麼環保搞不好?”“某某國家不是民主化了嗎?怎麼還會爆發衝突?”“某某國家不是領導人已經換了嗎?為什麼公共服務還是不行?”

其實這些問題的核心都是:政治可以解決一切難題,政府有義務包攬所有人的幸福。

但是政治沒有這麼神奇。經濟學家索維爾曾說過這麼一句話,眾所周知,經濟的第一原理就是稀缺性,從來沒有這麼多的資源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但是政治的第一原理,就是無視經濟第一原理。這當然是一句調侃,其實就是相告訴我們:

太多人對政治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進而完全無視了其他條件的約束。

什麼約束?

比方說社會結構的結束,當一個社會是極端的二元對立的時候,每一方都缺乏妥協精神,那任何政治力量和制度都難以突圍。比如說之前提到的埃及“裂痕動員”,伊斯蘭派和政治世俗派的尖銳對立與絕不妥協,摧毀了他們國家的民主。

比方說歷史的約束,之前我們提到歷史上高頻度高烈度的戰爭是如何錘鍊一個國家的國家能力的,而這個影響可以延續數千年。

比方說地理的約束,阿富汗的多山地形使它難以形成強大的國家能力,委內瑞拉的石油資源讓他受到經典的資源詛咒,而美國獨特的地緣位置,讓它能夠從容的“先發展民主,後建設國家能力”。

比方說文化的約束,這種約束在不同的國家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在印度,表親的專制削弱了政治競爭的有效性;在阿富汗,宗教極端主義的陰影使得民主轉型難以落地;在委內瑞拉,經濟民粹主義盛行,讓民主制度最終走向死亡。

當觀念的水位太低的時候,所謂的憲法就成了一張隨時都可以撕掉的廢紙。

之前我們說過“政治在社會中”,這個社會分解開來,就是政治在歷史中,在地理中,在經濟中,以及最重要的政治在文化中。

我們常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政治是很難在狹小的社會、經濟、文化、地理和歷史空間中長成參天大樹的。很多人期待只要政治制度一改變,就可以一夜之間讓大地舊貌換新顏,說好聽點這叫浪漫,說難聽點就是一種懶惰。

真正的變革不僅僅是從上而下,必須還要有從下而上的生長。在人們學會寬容、耐心和同情理解,學會從各種集體主義的輪椅中站起來,邁出個體的步伐之前,政治是沒有魔力去改造生活的。

好的政治是讓每個人都有一張船票,但是它並不是能將所有人都送到目的地的大船。

不過,政治是有限的,但並不是無用的。

我們對比朝鮮和韓國,對比20年前後的委內瑞拉,對比改革開放前後的中國,相似的歷史、地理和文化條件,在不同的政治力量之下,發展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改善遊戲規則未必會讓一場球賽精彩紛呈,但它至少是讓這場比賽可以持續的前提。

之前我們聊過政治創造可能性的各種路徑:

比如說政治選擇的路徑。在南非,雖然社會極度撕裂,歷史記憶充滿創傷,但是新舊兩個執政集團,透過妥協與分權,讓南非實現了民主轉型的軟著陸。

比如說經濟路徑的選擇。在智利,雖然是在經濟民粹主義盛行的拉美,但在威權政府倒臺之後,堅持了溫和的經濟自由主義路線,讓智利的經濟成為拉美地區的佼佼者。

比如集體行動的路徑。在美國,國家能力的構建和其他國家都不一樣,不是起源於暴烈的戰爭或者發達的文官制政府,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社會運動。在韓國,新的政治可能性來自觀念的變遷。當觀念的水位不斷上升,人們甚至超越了經濟的考量,為了一個更高的價值重新締造制度。

在所有的這些故事中,我們發現儘管歷史、地理、文化和社會是政治發展的約束,但約束並不是一個堅不可破的牢籠。政治的發展都還存留一定的餘地。一開始可能只有很狹小的一條縫隙,但透過行動與智慧,這條縫隙被不斷地拓寬,最終打開了新的天地。

反過來,政治也可以把原本遼闊的空間逐漸地封閉。

像是阿富汗,50年前,那裡本來是一片現代化的光景,但是極左力量的崛起引發了蘇軍的入侵,進而激發了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興起,政治多米諾骨牌讓一個國家的路越走越窄,直到山窮水盡。

像是伊拉克,薩達姆不是伊拉克的救星,在他的治下並沒有和平與發展,正是他把一個現代化程序的國家拉進了無窮的戰火。

像是辛巴威,1980年獨立的時候,充滿希望,百廢待興,但是穆加貝的民粹主義和大權獨攬,讓非洲糧倉淪為通貨膨脹的地獄。

在這些國家,政治就是非常糟糕的藝術。

而在卓越與糟糕的藝術之間,是政治行動。

行動需要勇氣,需要有無數的小男孩冒著巨大的危險,從人群中站出來說:“國王,你並沒有穿衣服”。

同時,政治行動更需要節制,狂熱的政治激情可能以民主的方式摧毀民主,以自由的方式摧毀自由。

就像法國大革命中的羅蘭夫人,她是革命者,卻死在革命同伴的手裡,她為人們追尋自由,卻在臨死前說:“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

委內瑞拉式的經濟崩潰告誡我們,善的感召如果失去韁繩,就會變成海妖的歌聲,將無數的船隻引向觸礁與沉沒。

很多時候比左右之爭、東西之爭、普世之爭更重要的,是狂熱與溫和之爭,是斬釘截鐵和懷疑主義之爭。

「精彩完結」解讀《可能性的藝術》13、政治無法打造天堂

政治學沒有常識

劉瑜說自己因為常常在公共領域寫作,被貼上了一個標籤,叫做“政治學常識的普及者”。她對這個標籤很不喜歡,因為在她看來:

當對政治學的瞭解越多,就越會意識到,政治學是沒有常識的。

如果你覺得民主是常識,但是歷史上很多偉大的思想家都反對民主,美國國父麥迪遜甚至說:“就算所有的雅典人都是斯格拉底,雅典的公民大會仍然會是一群暴民。”

如果你覺得自由是常識,請問是誰的自由?哪裡有沒有階級屬性的自由呢?

如果你覺得平等是常識,可是歷史上對於平等的追求,常常帶來的是一敗塗地的悲劇。

劉瑜老師能普及的哪裡是所謂的常識,而僅僅只是一個遲疑的態度。

他時常為政治的這種原地踏步而感到絕望,在其他領域,人類的進步是令人驚歎的,科技的進步,生活的改善,我們可以用短短十幾個小時的時間就能夠到達地球的另一邊,我們能在月亮上都留下自己的足跡,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和任何地方的人通話見面。

這些文明的成果令人敬畏,但是轉眼一看政治,又那麼令人洩氣。雖然人類已經可以上天入地,呼風喚雨,但仍然會為了能不能退出一個宗教打得頭破血流,為了一句刺耳的言論付出慘重的代價,為一一句口號淪為無法退出的實驗品,為一場選舉反目成仇。

同一個物種,竟然可以同時如此智慧和愚蠢,如此偉大和狹隘,如此勇敢和懦弱。

可轉念一想,政治沒有常識又未必是一件壞事。為什麼?

因為如果知識是確定的,那專制就是必要的。恰恰是知識的不確定性,讓我們需要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情境中不斷重返基本的道德問題和歷史經驗,用我們自己的頭腦去思考,並以這種思考成就人之為人的尊嚴。

如果是自然科學的知識是在建造一座層層累加的高塔,社會科學的知識就更像是西西弗斯在推石頭,推上去,滾下來,再推上去,再滾下來。或許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徒勞,殊不知這種原地踏步,正是對自由落體的對抗。

政治複雜到令人絕望,但也正是這種複雜,讓思考充滿樂趣,讓自由成為必要,讓未來湧現無窮無盡的驚奇!

好了,《可能性的藝術》聊到這裡,就全部完結了。

這本書真是讓我非常的受益,我知道,有不少同學並不同意書中的觀點,我也看到了同學們的評論。對此,我一點都不意外,甚至已經習以為常了,之前我們在聊經濟學,聊法律,聊博弈論,聊行為經濟學等等書籍的時候都有類似的情況,太多觀點和我們的常識相悖了。儘管過了很久在回看之前的解讀,確實也有不夠準確和嚴謹的地方,但是我依然受益無窮。

我們學習不是為了驗證自己是對的,很多人所謂的思考其實就是在整理自己的偏見。時隔許久再回看這些書籍,最大的受益不是它傳遞給我的諸多資訊本身,我們處在資訊極度過剩的時代,資訊本身並沒什麼用,有用的是不同的作者教給我不同的思考角度,怎麼用學者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正在發生的事情。

把自己之前的觀念暫且放一放,自我的穩固不來源於對差異的抗拒,相反包容和兼聽能讓自我更加豐盈。

我感恩相遇的每本書和每位作者,他們是一片又一片的拼圖,不斷的拼湊整合,才讓我眼中的世界,越來越立體,越來越清晰,希望這也是我能幫到你的地方。

我是曉書童,我在曉書童頻道與您,不見不散。

Tags:政治劉瑜常識國家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