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試駕BMW i3:為什麼唯平臺硬體論是錯誤的?

由 蜀錦傳媒 發表于 藝術2023-02-02

簡介工況更費電肯定續航更短(但只要正常行駛不會和271公里有很大差距,這點早前我們在ix3上有過驗證),更省電的工況續航會掉得慢

一馬力等於多少斤的力量

最近蜀錦傳媒在雲南再次深度體驗了一次寶馬i3。很多人聽到寶馬i3,就說是油改電,覺得不行。經過一番試駕後,我們還是要丟擲一個觀點即:硬體只能決定產品的上限,並非產品的全部表現。

開啟百度App

聊純電車我們都會聊續航,覺得夠長才會好。我們給大家丟擲一個問題:仔細想想給你一臺續航1000公里的車,你就會不焦慮了嗎?你肯定會猜,這個1000km在你實際使用中,會打8折還是7折還是6折。你依舊是不安的。

為什麼會不安?究其原因在於你不知道它真正能跑多遠。恐懼源於未知。寶馬並沒有透過假大空的續航企圖讓大家安心,而是精確的續航計算,讓駕駛者清楚我的車還能跑多少。

試駕BMW i3:為什麼唯平臺硬體論是錯誤的?

像影片裡主持人講續航還剩271公里,這271公里就是參考我們在大理行駛快速路的工況下計算得出的。也就是說我們繼續按照相似的工況跑,至少會有271公里可以走,並不是說271公里裡還會有水份。如果路況有變化呢?工況更費電肯定續航更短(但只要正常行駛不會和271公里有很大差距,這點早前我們在ix3上有過驗證),更省電的工況續航會掉得慢。所以教練跟我們說要結合剩餘電量看(電壓),車還剩多少電,大概能跑多少,駕駛者只要開過一次,心裡就完全有數了。

試駕BMW i3:為什麼唯平臺硬體論是錯誤的?

而說到另外一點就是駕控。i3可以說日常開著和燃油3系沒有什麼差距,都是一種介於豪華和運動之間的感受。指向精準,但不會給人車身響應凌厲快刀斬亂麻的感覺。i3甚至在舒適性上有著更好的表現,懸架反饋它更厚重。更重的車身加後橋空氣懸架,那種紮實穩健的感覺,一般小車是很難給到的。

試駕BMW i3:為什麼唯平臺硬體論是錯誤的?

還有便是電機的先天優勢,行駛噪音和駕駛時動力響應和平順的舒適體驗完全在另一個維度。對於駕駛者來說,激烈駕駛時這意味著更加爽快的動力輸出,而對乘客來說,日常行駛時平滑的動力輸出又是極為舒適安逸的。

以上提及的只是冰山一角,我們綜合看體驗,寶馬給我們的產品完成度是很高的。平臺並沒有限制到i3的實力發揮。我們再來看一開始說的平臺問題,你還覺得這個很重要嗎?和懸架調教一樣,關鍵看廚子。梅甘娜可以用板懸斬下紐北第一,你就能說這臺車用了板懸所以不好嗎?

Tags:續航i3271工況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