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280多年前的契約,書法出自“農村人”之手,水平不輸書法家

由 書法田園 發表于 藝術2022-12-01

簡介乾隆五十九年的契約這些契約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書法作品,寫這些字的人可能也不是書法家(起碼不是著名的書法家),但所展現出的書寫水平,還是讓人眼前一亮的

風流人物是什麼生肖動物

人們常說,“空口無憑,立字為據”,指的是各種事情都要簽訂一定的契約,作為防止日後糾紛的憑證。現在類似的契約,換了一個名稱——合同。

280多年前的契約,書法出自“農村人”之手,水平不輸書法家

乾隆三年的契約

有一位山西網友,在編撰家譜的時候,找到了家藏的一些契約,其中既有房契、地契,還有契後納稅的單據。這些契約始自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距今已經有280多年。

這些契約之中,最晚的可以到新中國成立之初,基本上跨越了清朝、民國時期。這些契約來自民間,但對於研究當時的民風、物價、俚俗有著很重要的參考意義。同時,這些契約也顯示民間書法演變的過程。

280多年前的契約,書法出自“農村人”之手,水平不輸書法家

乾隆五十九年的契約

這些契約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書法作品,寫這些字的人可能也不是書法家(起碼不是著名的書法家),但所展現出的書寫水平,還是讓人眼前一亮的。

按照我們一般的認識,在先前文化普及度不高的農村,有人要立字據、寫書信等,都會找一些稍有文化的人來操刀。這些人在當地一般都很有聲望,畢竟他們掌握著文化密碼。

280多年前的契約,書法出自“農村人”之手,水平不輸書法家

民國時代寫書信的人

山西網友家藏的這些契約,必定也是出自當地各個時期的文化“名人”之手。從書法的角度看,這些字跡雖然風格多樣,但大體上都保持在比較高的水準,甚至其中一兩幅的水平,會讓當代的書法家汗顏。

280多年前的契約,書法出自“農村人”之手,水平不輸書法家

當代書法展展廳

當代書法是一種“展廳文化”,作品追求展覽的效果,不是寫得怪異誇張、個性張揚,就是在形式上花樣百出,讓人一進展廳就“震撼不已”。

有視覺衝擊力,當然是一種抓人眼球的手段,但書法作為一項傳統文化,本來就該能讓人靜下心來慢慢欣賞,而不是僅僅憑藉外形來唬人。

280多年前的契約,書法出自“農村人”之手,水平不輸書法家

嘉慶八年的地契

反觀這些契約上的書法,用墨溫潤,毫無火氣。這或許是時間久遠,慢慢消退了火氣、消磨了銳氣,但更多的原因,還是與當時人的用墨習慣相關。

古人用墨塊研墨,今人多用工業生產的墨汁;古人研墨的墨汁不濃不淡書寫舒適,今人的墨汁烏黑髮亮但缺乏墨分五彩的變化;古人的墨在筆下是鮮活的,今人的墨在筆下總是死板的。

280多年前的契約,書法出自“農村人”之手,水平不輸書法家

道光十四年的地契

另外,在書寫技巧上,這些契約展現出的自然而然,能夠讓今天的書法家大為汗顏。比如上面這件立於道光十四年三月十六日的地契,以小楷為主,間雜一些行書的寫法,書寫輕鬆自然,讓人看著很舒服。

拿這樣的字與展廳裡那些書法名家的作品來對比,誰寫得精緻、誰寫得安靜,結果一目瞭然。

280多年前的契約,書法出自“農村人”之手,水平不輸書法家

同治十一年的契約

書寫的技巧,的確需要靠功夫的日積月累。毛筆是古人的常用工具,即便他們不是每天練字,但長久地拿毛筆寫字,同樣是對手上功夫的錘鍊。

這就帶給我們一個啟示:想要字寫得好,要培養手與毛筆的親密關係,只有將毛筆的效能掌握得熟練,方能“得心應手”。

280多年前的契約,書法出自“農村人”之手,水平不輸書法家

洪憲元年的契約

今天的人,更多的書用鍵盤、手機打字,即便是常常能夠在全國獲獎的書法家,也是在工作之餘才拿起毛筆。現實中,毛筆與生活是完全割裂開的,這就讓人與筆之間比較疏遠,這種情況下想要寫好字,談何容易?

280多年前的契約,書法出自“農村人”之手,水平不輸書法家

這是一封夾在契約中的書信

此外,這些契約上的字有的秀麗飄逸,有的精到嚴謹,有的古拙可愛,有的端莊嚴整,有的雖書寫潦草,但率性十足,可以說風格多種多樣。

這裡面當然有因書寫者不同形成的水平上的高低,但更多的是各自審美上的不同。這對當下取法單一、千人一面的書法狀況,無疑也是一個警示。

280多年前的契約,書法出自“農村人”之手,水平不輸書法家

1952年的契約

當然了,這些契約是非常民間的東西,在書法上也不會達到多麼高的境界。但它恰能映襯出當下書法創作的很多弊病。在這些農村人書寫的契約面前,書法家們真得好好反思一下。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書法田園

Tags:契約書法書寫這些毛筆